范晓︱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地质密码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地质密码
撰文/范晓
这个国家公园包括了三江源的哪些区域
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园区、杂多县境内的澜沧江源园区,以及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的长江源园区,总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公园最低海拔3840米(澜沧江上游—扎曲),最高海拔6860米(昆仑山布喀达坂峰)。
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范围图(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从广义的角度看,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作为东亚及东南亚几条主干大河的源区,除了唐古拉山北坡与昆仑山南坡之间的澜沧江源、长江源,以及巴颜喀拉山北坡的黄河源之外,还应包括唐古拉山南坡的怒江源。
以大河源区为特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虽然没有包括怒江源,也没有包括长江源中的沱沱河-当曲流域的大部,以及黄河源中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但它仍然是三江源中最典型的地貌与地理区域,其中有黄河源由日格错至鄂陵湖、扎陵湖的区域;杂多以上较为完整的澜沧江源区域;长江源的通天河上游以及整个楚玛尔河流域。
三江源国家公园也囊括了以前曾建立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果宗木查、昂赛、索加-曲麻河五个保护分区。因此,它足以成为让人们去感受、体验、研究这一特殊“极地”的场所。
三江源,青藏高原的腹地与地理重心
当人们关注南极冰盖的退缩、北极浮冰的消融时,也许没有想到,最近几百万年以来,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的重大影响。
当青藏高原尚未隆升到现今高度时,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现今中亚的广大区域,塔里木、准噶尔等许多现今的荒漠,在当时还是水网交错、湖泽浩淼的光景。而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造成了亚洲大陆东部季风气候区、内陆干旱气候区、高原高寒气候区的明显地理分野,还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影响波及西欧-北非甚至北极,进而可能驱动全球冰量与气候的明显转变,成为第四纪以来全球变化的重要根源。
此外,青藏高原造成的地理分隔,也许还是东西方族群与文化差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它南北两侧形成的地理通道,又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走廊。
青藏高原按地形地貌可大致分为五个地块:柴达木-青海湖盆地、藏北高原、青南高原、藏南纵谷、横断山山原峡谷。
此外,有一系列大的山系构成高原内部地块之间以及青藏高原的边界,并成为青藏高原的骨架与脉络,这些山系由北向南是: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高原东缘还有岷山、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等。广义的地球第三极还包括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它和青藏高原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但它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的青南高原,处在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位居上述五个地块之中心,也是唯一可以与高原其它四个地块相邻的地理单元,它好比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地理重心,除了三江源本身的特点足以吸引人们之外,由于它和青藏高原的其余地理单元都相邻过渡,因此从不同的方向出入三江源地区,都可以让我们见识青藏高原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地质地理环境、生物资源、民族与历史文化。三江源地区之于青藏高原,就像一朵绽放的雪莲花之心,引领着人们去探究地球第三极的奥秘。
主夷平面保存最好的三江源地区,见证青藏高原演化的宏伟历程
和南极、北极一样,青藏高原这个地球“第三极”也是一个寒冷之极,不同的是,南极北极之冷,是因纬度之高;而青藏高原之冷,是因海拔之高。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之脊,面积十分广大,约有270万平方千米(包括帕米尔高原),而且这片高原还十分年轻,从新近纪海拔不足1000米的剥蚀平原,抬升到现在的高度,还不到1000万年,其中开始最大幅度的抬升,距今也不过二三百万年。
现在广阔的高原面,就是保留下来的古夷平面,同时,在高原抬升与形成的过程中,又造就了新的地貌景观,它给人们展示了这片高耸的世界屋脊从诞生到演化的宏伟历程。
不少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夷平面,其中,最高的是残存在诸如昆仑山、唐古拉山的山顶面,海拔可以达到5500至6000米;最低的是4500米以下的宽谷、盆地面,但分布最广泛的还是海拔4500米至5000米的丘状高原面,它代表了青藏高原抬升之前,在中新世末基本形成的广阔的剥蚀平原。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的河源区,这一“主夷平面”保存尤其完整,放眼望去,辽阔无边如波涛起伏的山峦顶面,大体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欧洲的地质地貌学家,曾煞费苦心地在阿尔卑斯山寻找代表古夷平面的平缓山顶面,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是如此完整,而三江源又是这一高原面保存最好的区域,它既是科学家研究夷平面的最好标本,也是青藏高原整体大幅度抬升的有力证据。
青藏高原的丘状高原面,它是海拔约4500米至5000米的“主夷平面”。范晓摄影
高处不胜寒的地球“第三极”,中低纬度壮丽的大陆性冰川
青藏高原处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本应属于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但当它抬升到雪线以上时,便成就了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以及第四纪古冰川蓬勃发育的奇观,并呈现寒带乃至极地气候的特征。
三江源的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长江源的昆仑山、唐古拉山;澜沧江源的唐古拉山;黄河源的阿尼玛卿山。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范围内,主要包括了补给长江源之一的楚玛尔河的昆仑山东段冰川,补给澜沧江源扎曲、昂曲的唐古拉山东段冰川,而黄河源区的巴颜喀拉山已无现代冰川。
昆仑山、唐古拉山都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山脉,因地处高原腹地,它们主要属于典型的极大陆型冰川,以及向海洋性冰川过渡的亚大陆型冰川,它们多发育在平缓的高原夷平面和宽谷之中,冰面坡度不大,不易发生冰崩、雪崩,所以冰面洁净,在冰舌前端常常出现隆起的拱圆状冰崖,以及单个或连座的冰塔,甚或出现壮丽的冰塔林,成为高原腹地独具特色的冰川景观。
位于长江源的格拉丹东雪峰之姜根迪如冰川。许明远摄影
连亘厚大的冻土层,仿佛埋藏地下的“极地冰盖”
除了集中于高大山脉的冰川之外,青藏高原并不像南极、北极那样,拥有覆盖陆地、洋面的巨大冰盖,这是因为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热量最大的区域,加上由高原边缘向高原腹地降水量急剧减少,不具备形成冰盖的条件。但是,在这个地球“高极”的地下,却形成了连亘厚大、让人叹为观止的冻土层,它在高原地貌与环境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冻土是地下的水分因冻结而形成的含冰的土石层,当地下水层冻结成冰层时,还会出现“冰岩”。按冻土的保持时间,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多年冻土也称永久冻土。青藏高原已成为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岛”,它占到中国冻土面积的72%,其中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集中分布于三江源所在的青南高原,以及藏北高原,冻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达200米,而且据测定,在长江源的风火山,有形成年龄已达2万多年的古老冻土。
即使永久冻土,受青藏高原夏季太阳辐射热的影响,表层也可以出现融化,并因地表土层的移动形成融冻泥流或泥石流,这种作用使地表地形趋于平缓,而且冻土表层融解也可造成陷穴、洼地,这些因融冻形成的积水洼地,很容易沼泽化,并逐步扩展联接成大片如星宿闪耀的湖沼湿地,它既是青藏高原的典型地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类型及分布(据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从辮状河、曲流河到顺直河,天然的河流地貌博物馆
随着高原隆升及其地貌演变,在三江源地区,呈现出河流形态的多种变化,囊括了所有的河道类型,堪称天然的河流博物馆,通过它可以去探索高原地貌演化的奥秘。
曲麻莱以上的通天河、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以及澜沧江(扎曲)杂多县然达以上的河段,主要呈现为宽阔的辮状河道,它既与平缓的高原面以及昆仑山、唐古拉山坡麓宽广辽阔的冰碛、洪积扇状地形有关,也因为河床下面的多年冻土层十分坚硬,河流难以下切,更容易沿着表层较软的冻融带向两旁侧蚀并泛滥。
长江源的辫状河。王建军摄影
但在曲麻莱以上的通天河以及楚玛尔河,局部也可出现曲率不大的单一的弯曲河道,这是因为河道受到岩石山丘的束缚与阻碍,当河道穿切这些山丘时,也会形成深度和长度不大的小峡谷。
但烟瘴挂峡谷是一个例外,当沱沱河、当曲汇合成通天河下行不远,来了一个近90度的转折,顺着一条东北走向的断裂在岩层中形成的软弱带,横切了冬布里山,形成长约十余千米,最大深度1000米左右的大峡谷。峡谷中,不仅有三叠系至古近系的火山岩、砂岩、石灰岩构成的红黄白相间的山崖奇景,峡谷两侧的山地溪谷,也给雪豹、棕熊、白唇鹿等大型动物提供了良好的庇护所与栖息地。在地势平缓的长江源,出现如此深切的大峡谷,称它为“长江第一大峡谷”并不过分。它表明,既使金沙江强烈的溯源侵蚀尚未到达江源,但在江源汇水区的河道形成中,也可能因地质构造形成局部的顺直峡谷河道。
在经过烟瘴挂峡谷以下至曲麻莱的辮状河道之后,通天河在曲麻莱至直门达的河段,出现了十分完美的深切曲流,两岸山岭海拔在4700米至5000米左右,峡谷深度皆在七八百米以上,原来是古夷平面上的河曲,在高原抬升过程中,曲流向下深切的同时,弯曲度加大形成曲峡奇观。这种被继承的古老曲流河道,与曲麻莱以上新形成的辮状河、峡谷顺直河等,共同展现了高原地貌的变迁。
通天河的曲流峡谷。王宁摄影
澜沧江(扎曲)杂多县然达以下的河段,是顺着岩层、断裂走向发育的次成河谷,这和直门达以下的金沙江河谷一样,这里已逐渐转入了近南北走向的横断山断裂系,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都开始向南弯转,由此展开了三江并流的高山深峡奇观。
在扎陵湖-鄂陵湖一带的黄河源区,出现了辮状河道与曲流河道的交替,曲流不是单一河道,而是在宽谷中,由许多曲流河道交织成曲流摆动带,其中有许多河道极度弯曲后因自然截弯取直而残留为小牛轭湖,它们是河道在平原面上自由摆动形成原始曲流的典型。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的“水塔”,三江源名符其实
在三江源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保存完整的高原面、密集的湖泊群、广布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为基础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一个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是它对江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作用。长江源的冰川虽然占到了整个长江流域冰川资源的71%,但由于属极大陆型冰川,冰川消融较弱,冰川水循环过程缓慢,所以冰川融水占江源区的补给率略高于25%,对整个长江水系的补给作用更小,黄河源的巴颜喀拉山更是已无现代冰川。因此,在冰川之外,三江源的水源补给除依靠大气降水、季节性冰雪融水外,高原湿地巨大的水源涵养作用举足轻重。
唐古拉山的冰川,长江的“储水站”。田捷砚摄影
格拉丹冬雪峰姜根迪如冰川前缘,冰川融化形成的冰挂。石占果摄影
例如,长江源有沼泽面积约1.43万平方千米,占江源区面积的13.9%,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滨湖周的低洼地区,尤以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中上游的沼泽发育最广。在唐古拉山北侧,沼泽最高发育到海拔5350米,达到青海高原沼泽分布的上限,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
黄河源园区的湿地总面积达到3031.4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支流两侧以及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湖泊之间。此外,扎陵湖-鄂陵湖两湖蓄水量达150多亿立方米,约相当于黄河流域年总径流量28%,对保障黄河水资源作用巨大。
黄河源区附近冬给纳措湖的高原湿地。付洛摄影
因此,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水塔”的三江源区,其水源的涵养有赖于冰川、河流、湖泊、湿地等环境的综合保护。从补给量看,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这个“水塔”名符其实,也需要人们倍加呵护。
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