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是天生的?

拉康心理 Lacan心理 2020-01-27

拉康心理

近日,奇点网发布了一条关于人类共情的重大科学发现。

来自剑桥大学的Simon Baron-Cohen教授团队,与著名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达成合作,通过对近4万7千人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涉及了近一千万个遗传位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比达到11%。

 

考虑到研究并未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联系其他研究结果,遗传在共情中的影响可能会达到30%以上!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转化精神病学》。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心理咨询师是否是天生的?

 

有些人先天具有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特质?

 

而有些人则比较欠缺?

 

在回答之前,我们先从共情谈起。

 

1909年,铁钦纳在“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讲稿”中首次提到英文“empathy”一词,此后共情才出现在心理学大辞典中。

 

1957年罗杰斯在其著作《心理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中指出,咨询师必须具备三种重要的沟通能力或品质,即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的接纳与尊重。

 

罗杰斯使用“Empathy”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咨询师设身处地的以来访者为参照标准,正确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

 

二是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

 

三是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做进一步的思考,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

 

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强调了咨询师对来访者内心感受的正确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传达与认知引导。

 

在罗杰斯看来,共情是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或能力之一。

 

随后,研究者提出“咨询特质”这一概念,认为咨询师应具备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温暖和真诚的特质,并表现出真诚和坦率。

  

目前,对于共情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认为共情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状态,将共情视为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从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情绪体验状态;

 

二是将共情看做是一种情绪情感反应,认为共情是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将会体验到的感受相似的情绪情感反应;

 

三是认为共情是一种能力,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体。

 

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转向通过对其结构或成分的探讨来定义共情。

 

Davis认为共情包括个人和情境的因素、发生在共情者身上的过程和共情的情感性结果及非情感性结果三种必要成分,并据此编制了国外使用最普遍的共情量表(Interpersonal Relation Inventory)。

 

基于共情脑机制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提出共情是在不混淆自己与他人体验和情感的基础上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的一种能力,包括情绪共享、观点采择和情绪调节三种成分。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共情包含两大成分: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这两种成分相互分离又相互补充。

 

情感共情指对他人情绪的情绪性反应,即产生和他人相似的情绪情感体验。

 

这种反应可以是指向他人的(称为共情关注),也可以是指向自己的(称为个人忧伤)。

 

个体最早出现的情感共情即是个人忧伤,因为婴儿缺乏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所以对他人情绪产生的共鸣让婴儿认为就是自己本身有这种感受一样,即情绪反应是聚焦于自己的。

 

认知共情指理解他人情绪状态产生的原因。

 

认知共情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认知技能,包括辨认、接受他人的情绪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加工和选择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观点采择是认知共情的必备技能之一。

 

新近的神经生理学研究也为这种划分提供了证据。

 

研究证明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成分,每个成分涉及不同的神经系统。

 

情感共情主要是感受他人的情绪,与之相关的脑区是额下回、顶下小叶、以及前部扣带皮层、脑岛和杏仁核等。

 

而镜像神经元是体会他人情感的神经基础,参与模仿等过程,脑岛和杏仁核则在感到痛苦和情绪共情时被激活。

 

认知共情则是对他人的想法意图进行理解,并由此推测其未来的行为,涉及的脑区是内侧前额叶皮层、颞上沟、颞顶联合区、和颞极等。

 

情感共情参与对早期共情自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而认知共情则参与对后期共情的有意识的控制评估过程。

 

虽然二者是相互独立的成分,但在功能上又是紧密联系的,前者有利于个体产生亲社会动机,后者则有利于个体选择有效的方式帮助别人。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之所以会对同类乃至其他生物的处境产生“类似”的感觉,并因为这种“类似”的感觉而受到对象的影响,就是因为人脑中先天存在着“镜像”系统。

 

奥尔森在新近的一项研究中写道:镜像神经元在相同的情感性大脑回路中被自动激发去感受他人的痛苦,此种神经回路几乎是瞬间激发的,它是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反应的移情式行为的基础。

 

我们总是说“我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真正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的是你的镜像神经元。

 

虽然研究者对共情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分歧,但就共情产生的必要条件已经达成了几点共识:

 

1.共情过程既有情绪的参与,也有认知的参与;

 

2.共情是在区分自我与他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情感反应,且个体意识到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身。

 

所以说,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理解和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它赋予人们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的技能,从而使得个体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他人的行动意向。

 

也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关系,促进了利他行为并抑制了反社会行为。

 

然而,共情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男性的共情能力显著低于女性,这种差异从婴儿时期就已显现。

 

女性在体验和表达共情等社会认知和情感功能上比男性更有优势。

 

在评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男女两性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女性更多地采用了与自我相关的策略,产生更多的情绪共情; 而男性则更多采用了与认知相关的策略,产生更多的认知共情。

 

至此,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否是天生的?

 

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共情存在先天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而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是影响其咨询水平和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似乎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是的!

 

单从共情能力来看。

 

有些人确实具备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天赋。

 

有些人则比较欠缺。

 

当然,后天的教化如系统的心理培训能否弥补先天的不足?

 

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

 

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结论。


而在拉康心理尚未发表的某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后天培训在提升心理咨询师认知共情能力方面比较显著,而对情感共情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

 

回到正题。

 

我们的“心理咨询劝退TEST”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之一,即是Simon Baron-Cohen教授提出的共情-系统化理论。

 

想验证自己“天赋”的咨询师可点击公众号中的“劝退TEST”。

 

另外,4月19日早上6:56:30测试后付款的那位同行,请把你测试中填写的昵称发给后台,我们好发送详细的“劝退报告”给您。

虽然,付了钱不留名,可能意味着您的挣扎和拒绝。

 

但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一定要把“真相”告诉你!

 

PS1:如果您想在拉康心理分享自己对行业的思考和感悟 ,欢迎后台留言索取投稿邮箱。我们暂时没有稿酬,但文章的打赏费用会转发给作者。

 

PS2:未来10天外出接受再教育,公众号会不定时更新。

 

部分参考文献:

Singer, T. (2006b). The neuronal basis and ontogeny of empathyand mind readi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future research.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855–863.

 

Fan, Y., Duncan, N. W., de Greck, M., &Northoff, G. (2011). Is there a core neural network in empathy? An fMRI based quantitative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3), 903–911.

 

Baron-Cohen S,Wheelwright S(2004). The Empathizing Quotient (EQ):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s with Asperser Syndromeand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normal sex differences.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34:163-175.

 

Singer, T. (2006b). The neuronal basis and ontogeny of empathyand mind readi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future research.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855–863.

 

Varun Warrier, Roberto Toro, Bhismadev Chakrabarti, et al. Genome-wide analyses of self-reported empathy: correlations with autism, schizophrenia, and anorexia nervosa.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volume 8, Article number: 35 (2018).


Kaslow, N. J. (2004). Competencies in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774−781.

 

R.C.Ridley,D.Mollen,M.S.Kelly(2011).BeyondMicroskills:Toward a Model of Counseling Competence. The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9: 825-864.

 

Ickes, W. (1993).Empathy accuracy.Journalof Personality, 61,587–610.

 

Hoffman, M. L. (2002).Empathy and moraldevelop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潘彦谷,刘衍玲,马建苓等.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11-2021.

 

陈武英,卢家福,刘连启,林文毅.共情的性别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23-1434.


往期文章:

我要不要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个职业?

心理咨询师劝退TEST

心理师之法

中国高端心理咨询市场布局

控诉: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剥削与虐待


 

拉康心理

欢迎关注

拉康心理

一个有趣的行业信息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