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突围——同济经管教授聚焦疫情下应对策略与创新探索
前 言
本期是同济经管教授聚焦疫情观点特辑的第三辑。这次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面对疫情风暴,企业的航船如何保持战略定力、经历大风大浪锤炼而迎来阳光;政府如何面对疫情中变化的经济、社会系统状态,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科研和医疗系统又如何透过务实探索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学院教授将和大家一起共同发起这场头脑风暴,用思想和智慧迎接春暖花开。
陈守明
创新与战略系(筹)教授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 副部长
中小企业在此轮重大疫情下的经营应对策略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重大冲击,众多中小企业老板和管理者夜不成寐。突发事件面前,需要我们保持冷静,深入思考企业战略与策略,理性应对。企业战略的核心是适者生存。这次新冠疫情是企业经营环境的短期剧烈变化。由于企业经营的中长期环境没有根本变化,企业还是要保持其战略定力。当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渡过难关,即短期的应对策略。
人们常用大船和小船来类比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我们可以借用众船航行中遭遇短时期大风大浪这样的场景来分析讨论当前疫情下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很显然,确保不翻船是船长最重要的目标。为此,
1. 船长要有必胜的信念和全局意识。企业管理者有信心,员工也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同时,管理者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时间长度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能轻敌;做好情景规划,从容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
2. 适度“随波逐流”。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在大风浪前顺势而为是明智的选择。但要牢记这是非正常的时期,非典型的经营环境。例如现在高端餐饮企业做外卖是权宜之计。
3. 去除负担,“轻舟”前进。中小企业要不等不靠,积极自救,果断舍弃一些非必需的资源,留下核心人员、核心业务,现金为王,开源节流。
4. 全体船员同舟共济。中小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命运共同体意识强,此时企业管理者要加强与员工沟通,透明基本收支,采取员工降薪换股等措施,与员工齐心协力共担风险,共渡难关。
5. 与有利益关联的其他船只合作。企业主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争取上下游企业和金融单位、房东等的支持。此外要研究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一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用好政策。
6. 借助大船的力量。大船抗风浪的性能比小船好得多,中小企业要争取大企业帮助,探索共赢的合作方式。前些日子,电商企业向餐饮企业“租借”员工就是一种探索。
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如同一个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场景。“沉舟侧畔千帆过”,企业如能挺过这次疫情的冲击,就会迎来消费和投资反弹的好环境,加上经过大风大浪锤炼的组织和队伍,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文刊发:经济观察网
周文泳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副主任
同济大学科研管理研究室 副主任
疫情论文风波对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1月29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官网上刊发了一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回顾性分析论文。与以往国内学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不同,国内网友不仅没有引以为傲并给予赞许,代之而起的是社会各界的普遍质疑。1月30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项目承担单位及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疫情论文风波,折射出国人对制约我国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残障顽疾”深恶痛绝。那么,如何促进我国科研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呢?
一、要正确认识科研领域的质量内涵
科学研究是人类在特定的科学建制下,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性及其发展现律的系统性活动。科研质量是科学建制、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一项科研成果质量高低,最终体现在其对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领域的理论或现实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值此疫情防控之际,评判疫情科技攻关成果质量高低的标准是在满足疫情防控需求中的实质贡献大小,而不是发表疫情论文期刊档次的高低。由此可见,引起疫情论文风波根源在于相关各方对科研质量的认知差异。
二、要健全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建制
科学建制是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为摆脱自发随意状态而成立的一系列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形式和科学设施构成。现阶段,为顺应我国科研高质量发展需求,健全科学建制有如下两个着力点。在价值观念方面,基层科研单位需要强化扭转“唯排名”等功利倾向的不良政绩观,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绩观;科学共同体需要摆脱“小群体利益至上”的割据观,树立国计民生至上的大局观;科研人员需要摆脱“四唯/五唯”的功利倾向,树立具有家国情怀和崇尚科学家精神的理想信念。在行为规范方面,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科研伦理、科研诚信等方面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力度;基层科研单位和科学共同体需要强化对科研人员在科研行为规范的负面清单管控力度。
三、要加快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所谓国际标准实质是规则制定者统治世界的一个工具。现行科研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主要由美英等科技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导,适用于这些国家以软实力操控世界科研财富,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如诸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国际科研排名中,西方国家构建英文国际权威期刊的发文量及其影响因子等学术评价指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美英等国主导学术话语体系的误导,“出口转内销”科研论文传播方式,已经形成了我国学者“成功成才”的捷径。“出口转内销”科研论文传播方式,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论文版权和科研数据无私地奉献给了英美等国的出版商。与此同时,我国读者要看国人在英美等国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不仅要向国外出版商交版面费,还因语言差异引起阅读不便。由此可见,要推动我国科研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消除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负面干扰,破除传统的科研成果“出口转内销”的传播误区,以贯彻落实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科技领域放管服系列改革政策等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梁晓蓓
市场营销系(筹)教授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疫情影响下技术环境
和消费者行为变化带来的政企思考
近月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旅游等人群集聚性行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人员流动明显的共享住宿、出行等细分领域尤甚。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些不断发展的经济业态,大多是以互联网为技术保障,以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鸟”群体需求为前提,联合政企、供需者等多元力量并不断培育出新商业模式。
然而,受这场2020年初的疫情冲击,技术环境和消费者需求、行为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技术环境,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更加互联网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数据管理、在线诊疗管理、基层管理,无人机巡查、机器人配送等以往较为“高端”的服务更是出现在大众视野。对于消费者需求和行为,则主要表现为家庭整体消费意识凸显、风险防护意识提高和体验消费需求多维化等方面。生鲜配送、在线教育、在线诊疗这类尚未大范围普及的家庭型消费服务被提到大众视野。相应地,家庭居民在享受这类服务时,对产品安全、信息泄露等风险的防控意识可能会有所提高。受隔离环境的限制,他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也可能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社交性和娱乐性体验。
有了这些疫情因素的影响,加之固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压力,政府和企业或许应更加重视技术和消费观对互联网环境下经济业态的支撑和前提作用,以促进疫情过后这些经济业态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市场竞争方面,竞争策略、可持续发展策略和产品服务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消费者行为的心理机制,尤其是近期疫情影响下的家庭消费心理机制。例如,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中,重视APP、小程序等方式维护和拓展客户,重视无接触配送模式,以及发展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产品溯源追踪业务。又如在生鲜配送领域,可积极考虑原生态农产品的协同生产,餐饮后厨的半成品协同加工和餐饮业员工协同配送的协同消费模式升级。而在教育和医疗行业,也可借鉴共享经济企业和平台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依托学校和医院的优势资源,通过在线平台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更丰富、更细致和更专业的服务。
在政府规制设计方面,科学制定规制必须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经济、社会系统状态及性能。一方面,疫情影响环境下,政府对不同企业及利益相关者施行减负或激励政策时,需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系统的各种复杂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更要审视疫情等应急环境下的居民心态,在规制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下的人民需求。例如,对于2020年将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此次疫情防控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或许能对法典制定的完善性提供事实基础。而对于行业热门的区块链技术相关规制来说,此次疫情中的诸多物资协调问题或许也能引发一些积极思考。此外,对于基层管理来说,视频会议、一网通办、“莫要一刀切”、简化流程、高效决策、高效执行等基层管理者和群众诉求,也能为政府的规制设计带来相应启发。而基于这些诉求的政府规制,也定能为企业和大众带来诸多便利和福利。
疫情虽为我们带来了不安和焦虑,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全国齐心协力下,疫情总能战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企业的冷静思考和沉着应对下,2020年的经济春天总会到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不管面对多大的艰险,中国的经济主战场及互联网环境催生出的不同经济业态,终将稳定和蓬勃发展!
李永奎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 教授
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 副院长
智慧医院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中心 主任
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韧性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中爆发,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限式压力。目前来看,医院短时间无法提供足够的收治容量和专业诊疗资源,从而错过了初期防控良机,客观上推动了疫情的加速蔓延。因此,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韧性能力,刻不容缓。
由于我们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韧性(resilience)成为近几年比较热的一个新概念,例如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城市和韧性组织。针对医院韧性,有三种理解。一是医院本身对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的承受、吸收、反应和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这源于韧性的最初概念。二是医院不仅要具备承受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能维持和扩大医疗服务能力以响应突然急剧增长的病人需求,这一提法和灾害管理学密切相关。三是包括对意外挑战的适应能力,恢复正常状态的灵活能力,以及汲取经验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能力,这一概念则更为宽泛。很显然,综合的韧性概念应该包括以上三种。
要提升医院应对重大疫情的韧性能力,需要从工程系统、医院系统和医疗系统三方面着手:
在工程系统方面,需要提升医院功能系统的快速调整和弹性扩容能力。这在疫情发生的初期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医院在前期设计时要考虑未来的弹性需求,具有改造和拓展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这种韧性能力不仅对疫情应对有帮助,也对医院常规需求变化的应对大有裨益。但由于医疗空间、工艺、设备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这种能力的弹性提升路径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看,模块化和装配式建造模式,建筑信息模型(BIM)及计算机仿真等都是有益的创新探索。
在医院系统方面,需要提升医院服务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应变能力。可用4R标准来衡量,即鲁棒性(robustness)、冗余度(redundancy)、资源丰富度(resourcefulness)和快速性(rapidity)。这对应对中等规模的疫情需求比较重要。但这方面涉及的问题具有体系性和复杂性,例如韧性标准到底设定多高为合理,“平疫”需求如何平衡,4R指标如何量化确定等,同时也涉及到经济性和管理能力问题。但这次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告诉我们,提高医院服务系统的韧性能力势在必行,对现有医院进行系统的韧性能力评估也是必要的。
在医疗系统方面,需要提升医疗系统的复杂性治理能力和领导力。医疗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s),这一系统的韧性能力是决定一个城市、地区甚至国家能否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爆发的全局性能力。有韧性的医疗系统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多元、分布式、自我调节(纠错)、集成和适应性等重要特征,也包括完善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医疗资源储备体系,强大的生产、供应和物流系统,大范围医疗资源的调度、协同和整合能力,清晰而透明的责任体系和法规体系,大规模信息和数据处理的智慧化等。医疗系统的韧性能力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的关键。
在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时代,大规模突发应急事件可能会越来越频繁,而且规模和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就遵循墨菲定律造成最大程度的破坏。而其中新型病毒性传染的疫情集中爆发是一类复杂性最高的大规模突发事件,提高医院和医疗系统的韧性,是防止疫情快速演变和提高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性保障。
原文刊发:经济观察网
更多阅读
王莉、李洪波 :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节后疫情防控工作 | 聚焦战“疫”
李垣:面对疫情后的经济问题,要做到这“三心二意”丨聚焦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