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再见

李怡豪 一毫厘 2019-11-22



1. 多事之秋

对2018的第一印象是多事之秋。

爆出太多社会问题,刚被一件事震惊到,又被吸引进下一件事的漩涡。

问题太多,纷杂得让人不知道该怎样理解这个社会,看待这个国家。

而身处国外,经历了所谓的“西方社会”,真正是发现——这个世界,放眼一望,到处都有问题。

安稳的地方很少,大部分地方的人都在战战兢兢活着

——天下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太平盛世?

(今年四月发的一条朋友圈)

现在的中美贸易战也都只是全球乱象下的其中一缕而已。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像王兴说的,“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大国的竞争一定是持久性的,双方手里都有很多牌可以打,谁都不可能一招制敌。

不管是看好中国还是看衰中国,现在说多了都没有用。

从我个人的角度,就含含蓄蓄说一句吧,在发达国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比如教育和科技等;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却是短期的。

90后们要在即将“三十而立”的阶段,遭遇这几十年来可能最紧张的国际环境。

从前说90后多么幸福,现在看来每一代人都不容易。


2. 中国的事

对比不同的国情之后,也越能理解杜润生的那句名言,“中国的事,不在于想要干什么,而在于能干什么。”

现在反应过来,一百年前的康有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张之洞,完全就是两类人。

康梁属于激情文人,考虑应该如何;李张则是技术官僚,考虑如何可能。

所以,维新变法理念虽好,但不具备可操作性;洋务运动理念虽旧,但留下实业基础。

作为后来人,把“应然”和“必然”结合起来思考,不仅要站在康梁的角度看问题,也要学会从李张的角度思考啊。

就像卢梭,一般都知道卢梭在呼吁民主,但我真正把卢梭那几本著作翻过一遍后,发现卢梭可不是简单地“呼吁民主”——而是认真权衡民主的各种前因后果:在何种情况下实现它、在何等程度上实现它、以何种代价实现它、以何种途径改善它、带来何种后果等等。

(拍摄于巴黎先贤祠:卢梭)

所以,有些人高举旗帜,呐喊或唾骂,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要么不具备前提条件,要么成本太高、副作用太大,“能干”的事情并不多。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骂了半辈子,都没想明白杜老的这句话。至少,发达国家的理论用来解释问题是可以的,但用来制定政策那就不一定了。

想通这几点,算是我这一年的一些进步吧。


3. 平凡的世界

这一年,一方面看到很多朋友走入社会,无论当初有多么高的期望值,到后来总会慢慢将就。

另一方面,尤其是出国后发现,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他家就住在罗马

所以这世上本身就有处在不同起跑线上的人,也有起跑后用不同配速使劲追赶的人。

大二时读《平凡的世界》生出一句感慨,原来这么孙少平、孙少安这样有干劲的人,也只能奋斗到这个地步——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很平凡。

(截图来自日剧《火花》,豆瓣评分9.3)

现在国内的电视剧,像《创业时代》《上海女子图鉴》,还在重复“打拼”和“奋斗”的故事,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总体基调还是高昂,迎来一个好结果。

日本的电视剧,像之前朋友推荐我看的《火花》,那本很有名的《低欲望社会》,在呈现那种“迷惘”的情怀。

这或许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年轻一代的不同状态吧。

但放在不同个体上,每个人有自己的不同:

和做过法律援助的朋友聊一聊,了解弱势群体是如何在现实的层层阻隔下挣扎和成长。

和做过医生的朋友聊一聊,体验面对生老病死时人心和人性的较量。

和做过教师的朋友聊一聊,感受教育一线工作者在面对人类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时的时的情怀和希望,辛酸和蒙昧。

和做过公务员的朋友聊一聊,体会那一寸“多做好事”的理想在现实中的妥协和执着。

再和政府官员聊一聊,到头来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矛盾和不舍,每件事里都有妥协和挣扎

世界的复杂性永远超出你的想象,要心怀敬畏。

也只有见多了人间冷暖,对这个世界的偏见才会越小吧。


4. 没有崩开的裂痕

2018年也是很不顺的一年。

发生了很多事情,也让我看清了自己。

低落的时候,仿佛是心里住了一只大黑狗。

它一直不远不近地看着你。

你状态好的时候,能关住它。

你状态稍微差一点,大黑狗就会挣脱出来,一顿狂咬。

到后来,那只黑狗或许一直住在心里,但慢慢学会和它共处。

后来发现两句话很有道理:“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贪。”

12月从北京回来,总算过了两个星期的闲散日子:看了十来部书,三十多部电影,练了两首曲子。

心静下来,慢慢从读过的旧书里领略到更多东西。

小时候以为《骆驼祥子》只是一个拉车的故事,十年后,才发现是一个不断奋进、受挫、奋进、受挫的故事。

小时候以为《楚留香》只是一个侠盗的故事,十年后,才发现是一个不断拷问人性、又不断相信人性的故事。

小时候以为《悲惨世界》只是一个行善的故事,十年后,才发现是一个在深刻体会人间疾苦后保持信仰、不断唤醒的故事。

真是应了豆瓣上那句话——“儿时读世界名著真是浪费”

半个月前在往返北京的火车上,读完《武林外史》,终于对那句“巅峰之后每况愈下,极乐之欢必不长久”感同身受。

上个星期重读《我与地坛》,读到那句“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终于能有同感。

想起乔治·奥威尔那句“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如果从内部洞悉的话,都是一连串的失败”,终于不再觉得是悲观,而是悲悯

半年前,和某个人看《琅琊榜·风起长林》的第37集,萧庭生在去世之前回顾一生,说自己“吃过常人没有吃过的苦,见过人世间最冷的面孔,后被通透的光芒照彻”

那一瞬间被深深感动,究竟是被怎样的苦难切割过,才养成了长林王这样的泰山之姿。

就像古龙小说里的沈浪,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才养成了洞察世事的精明和慵懒的微笑。

才领悟黄执中那句话,“美好的事物,不是没有裂痕。而是满是裂痕,却没有崩开。”

后来萧庭生总结一生三大幸事:

得遇先师指导,化解心中的怨愤;

得遇两代明君相伴,从不曾被猜忌过;

家中和睦,膝下有平章和你这样的好孩子。

——“恩师指导,良友相伴,家庭和睦”,深以为然。但愿自己老去之时也能发出如此感慨。

现在庆幸自己已经遇到恩师,结交良友。而对于未来的家庭,之前也写过文章思考如何看待中国房价,前天看到村上春树一句话,“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他说的对啊。

人总在经历了很多事后,才能明白一些道理。

半年前写推文说,佛系人生态度在于“无可厚非”和“适可而止”现在明白,还要“接受平庸”和“学会原谅”。

就像一位师长所说,“水一般的坚强”。

2018,世界纷杂,人生迷乱,于国于己,都不容易。

2019,只能学一学木心,“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去做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吧!



相关文章

金庸笔下的十七种爱情

对比东西方,我对“国”与“民”的思考

论“佛系”人生态度:无可厚非与适可而止。

好久不见,回国后的流水账

22岁学会的道理:顺着天赋做事,逆着个性做人

更多详情关注“一毫厘”

行走世界,思考人生


如加入读者群,欢迎联系本人LYH1874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