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理财规模为何下降超万亿?7月怎么看?
文丨明明FICC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根据我们测算,2023年6月理财规模环比减少了1.19万亿元至25.34万亿元,降幅达4.49%。但其中64.19%为现金理财的压降,季节性因素占据主导。按照往年的历史数据来看,季末后一个月规模大多恢复增长,据此我们预测7月理财规模增幅在1.5万亿元左右,且按照下半年冲量发力的惯例,预计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有可能恢复到29万亿元以上的水平。
根据我们测算,6月理财规模环比大幅下降1.19万亿元至25.34万亿元,降幅达4.49%。2022年11月中旬开始的赎回潮对银行理财造成了长久的负面影响,一直绵延至2023年3月底,据我们测算,5个月时间规模降低了约6.58万亿元,2023年4月理财规模触底反弹,环比增长了6.67%至26.40万亿元,赎回潮的阴影逐渐消散,5月继续环比微增0.49%至26.53万亿元,6月规模却环比大幅降低了1.19万亿元至25.34万亿元,整体降幅达到了4.49%。
6月理财规模下降如此之多,赎回潮会再次发生吗?6月的债市调整确实导致理财的破净率有所上行,从6月中的1.67%上行至6月末的1.99%,但是截至7月14日,破净率已经再度下行至1.67%的低位,甚至低于22年11月赎回潮之前的水平。而且在赎回潮发生之后,理财子一方面增加了短债和最短持有期产品,降低了产品期限以吸收投资者资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一些长期限的摊余封闭产品,避免投资者因为市场波动过多赎回,此外,理财产品在资产配置上也更注重久期的匹配以及流动性的充裕,整体来看抵御风险的韧性大幅提高,赎回潮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6月理财规模大幅下行的主因是季节性因素,7月增长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以上,市场无需担忧。由于母行季末考核、理财产品到期设置等因素,历史上季末理财规模多为环比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这一现象在母行存款压力较大的3月和6月尤其明显,2017-2019年3、6月平均环比下降了0.99万亿元,但在4、7月平均环比上升了1.38万亿元,若将3、4月和6、7月分别合并计算,则平均环比上升了0.39万亿元。据我们测算,2022年3、6月和23年3月平均环比下降了1.6万亿元,次月则平均环比增长了1.7万亿元,今年6月下降1.19万亿元低于上述均值,且下降规模中灵活性较高的现金理财占比高达64.19%。而7月截止13日,理财子对同业存单净买入规模达到了1045亿元,远高于6月的-121亿元,我们由此推测现金理财作为同业存单的主力买盘,其规模料已恢复,因此预计7月理财增长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
银行理财配债思路的变化如何?二季度开始,理财子和公募基金接力农商行和保险,成为最大的配债力量。就具体券种来看,在发行重心重回市值法产品的趋势下,理财子5月对二永债恢复了净买入,规模达到了346亿元,6月净买入规模也达到了222亿元,7月以来这一趋势也得到了延续,截至13日净买入规模达到了75亿元。就期限来看,理财子一季度主要买入1年以内的短债。但二季度在负债端业绩诉求的压力和破净率恢复正常的情况下,这一趋势明显发生了变化,理财子在4月对1Y以上利率债恢复了净买入,5月对1Y以上信用债恢复了净买入,7月这一趋势也并未改变,截至13日,对1年以上利率债和信用债分别买入了105亿元和31亿元,分别占两者净买入总规模的33%和8%。
下半年理财规模预计将恢复到29万亿元,届时或助推债市走强。2022年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回流消费的规模相对有限,而地产也难以明显放量,对储蓄的分流作用较小,叠加监管对表内存款利率的不断压降,理财性价比持续提高,超额储蓄回流至银行理财的概率上升。且此前从银行理财流到表内的存款,约78%以上为活期或期限在1年以下的定期,回流至理财不存在阻碍。同时伴随下半年理财冲量节奏发力的惯例,其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以上的水平,届时或将会助推债市走强。
风险因素:测算结果由于数据可得性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市场波动超预期,理财赎回潮卷土重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银行理财监管趋严。
图表附录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3年7月14日发布的《债市聚焦系列—6月理财规模为何下降超万亿?7月怎么看?》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披露信息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