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的那些事儿
乌江的小女儿在面临“幼升小”之际考进了一家“新学校”的幼儿园,等于提前拿到这所小学的入场券,但是“新学校”真的有传说中那么让人夸口称赞吗?她认为,“如果选择了新学校,必须心里明白:可能会面临很多“磨合期”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不确定。”
文 | 乌江
我家的两个丫头,老大在小学胸无大志过得很开心,而老二的未来自然就是:等着年龄到了,背着书包去和姐姐同校。关于“幼升小”,当时我们完全没有想过计划什么。
从2016年春天,我的朋友圈里开始滚动直播“幼升小”的各种雷人消息,有面试家长考察家庭素质的,有从语数英、品行、智能全面考察孩子的,有入学报名排队的,有苦求引荐靠谱黄牛的.........
硝烟日渐升级的“择校”态势下,我们开始担忧:啥都不学的老二未来是否会在这场“幼升小战役”中充作炮灰?
与此同时,上海教育圈里不断传出“新学校”即将开张的消息,美国的,英式的, 双语的,德系的..... 据说,各校即便采取预约制的招生宣讲会,现场仍如同当年售楼处般人头攒动。
面对四处飞舞的“新学校”广告,我们一边焦虑着老二也许过两年压根考不上姐姐的学校,一边毅然加入了走访“新学校”的队伍。
在经历所有的招生宣讲会、校园走访、孩子家长双面试流程后,老二拿到她人生中第一个Offer。 拿到“新学校”幼儿园的录取通知书那刻,我们真的有种逃离战火的解脱感。老二的新学校,从中西兼容并蓄的创校理念到教育界辉煌战绩的豪华团队 ,在当时无疑给了我们硝烟之外避世胜地般的新畅想。
1
创校生家长们,有点忙
距离开学时间还早得很,但拿到Offer的家长们已经开始热心组建微信群。组织者考虑的很细心,入群后大家都实名备注孩子姓名和年龄,保证群友都是未来的同学家庭;有些为了孩子读书便利,举家搬迁到学校附近,有着“孟母三迁”般的不易......群里有分享、有互助、有理解,当然也有争论。
对比下来,我家老大读书这几年班级微信群里基本没动静。不得不说,创校生家长的能动性和凝聚力真的很强,甚至参与了学校共建,创校生家长责无旁贷的精神,让我猛然汗颜,有种落后分子的负疚感。
学校校舍是新建的,在招生宣讲会上,就有家长询问校舍是否会有空气污染的风险,毕竟这已然快成为装修后的常规问题了。校方当时解释了从材料选取、工程时间预留、再到修缮后的空气治理举措,大家虽有忧心,但对回复还是颇为满意的。后来由于各种不可控因素,工程意外地延期完工了,家长们的悬着的心又提了起来并且益发担忧。在校园参观日那天,多位家长指出部分区域异味明显,有家长感觉身体不适,从而直指环境污染问题之严峻。
头几个月,关于空气污染如何检测、如何治理, 学校是否能顺利开学,备用校舍是否安全等,家长们和校方团队都可谓耗尽了心力,毕竟大家的诉求都是孩子能顺利、健康地开始“新学校”求学生涯。 我未能亲身参与现场议程,但在微信群和电子邮件中亲历了大家长篇讨论和沟通。真的,家长和学校都不易!“操碎了心”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整个过程中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面对公众的质疑声,学校表现的“无可挑剔”--- 对待尖锐问题的坦诚, 对待家长的谦逊, 对待孩子的友善,对待异议的开放态度。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是: 好难得! 教育圈那“高高在上”的领导首次站在平等而理性的台阶上与家长对话,孩子的教育本就该在如此坦诚尊重,平等争鸣和寻求真理的土壤滋生。但同时,也自问自己,如果不是家长们这么积极的参与,这个事关孩子健康的问题会如何被处理呢?此次的解决方案,是在万众瞩目之下,被家长们“共建”出来的,那以后其他问题的发生也都需要这样么?
在很多家长的赞誉和疑虑声中,在不尽完美的现状下,学校开学了。校舍部分完工,其他内部工程尚在进行中;传说中的雾霾天全封闭运动场因质量问题暂不能开放使用;校车费用相对较高;图书馆需要延期开放........
我和先生开玩笑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可能很骨感,也许能让“新学校”在今后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回想起来,当时“新学校”正如“新生儿”,我们不会因其学步过程的磕绊,而放弃对其未来奔跑的憧憬。
在“新学校”的第一年,从开学典礼、百日宴、万圣节、圣诞节、中国新年、国际周...... 几乎月月都有庆祝,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从未这么喜庆热闹过。我这个半职妈妈已经快转不动,不知道双职工家庭是如何应对的。
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老师们辛劳奔波, 不少协助组织的志愿者家长,更是无暇照顾孩子,却忙于现场的各种事务。从创意方案、场地搭建、设备测试、服装采购、现场实现.......各个细节完全不亚于“专业会展公司”的业务水准,我真的被家长们的超能力和无私奉献震撼了。
活动当天,盛装的爸爸妈妈们往往是现场最吸引眼球的那道“风景线”,他们装扮成埃及艳后、泰国公主、非洲酋长.....有能歌善舞的,也有厨艺高超的.......但在无限欢乐和喧闹掌声之后,会心生疑惑,学校活动的主体究竟是孩子还是家长?我们的孩子究竟在开心的背后收获了什么呢?
2
新学校,教的怎么样?
老二进了“新学校”的幼儿园部。硬件上,不只是新,从空间到布局上都非常“养眼”。教室空间相当的宽敞,整个墙面有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临窗有儿童沙发阅读区,教室侧门直接通向幼儿园小朋友专用的户外活动区;每个教室有专属的儿童水池、洗手间,标着孩子名字的专属物品放置区;教室里四周整齐放置着各类蒙特梭利教具,墙面上贴着孩子和老师一起制作的各种艺术作品;老师的电脑可直接连接墙面上的电子教学屏,电子互动教学非常快捷。
除了日常科目,专业科目如艺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在专门的大教室或户外场地教学。孩子除了使用原木桌椅外,很多时候是坐在地垫上和老师一起玩。每个孩子有一个专属餐盒,由厨房送到教室来用餐,餐点也不同于小学部孩子。
我曾经见识过各类幼儿园、小学, 作为一家双语类学校,“新学校”在配套设施上提升的绝对不只一点点。
幼儿园是2.5岁到4岁的混龄班制,每班有四位驻班老师,中方蒙特梭利老师和外方英文老师为主要教学老师,另外还配了助教和生活老师。实话说,这样的老师配备比当年我们老二在英国就读幼儿园时还要高。
老二是典型慢热型,融入新环境的适应期非常长。曾经发生过换校的第一个学期,长达四个月完全不和同学说一句话的历史纪录,汗!新学校的混龄教学,意味着每班都有第一次上幼儿园穿着尿布的小宝宝,也有拒绝午睡的四岁大孩子,这更为复杂的班级现状,确实让我们不禁担心:再度适应新环境,老二要花几个学期?
我们属于那种没有“孟母三迁”的勇气和奉献精神的家长,尽管“新学校”的校车要早上6点半来接孩子,我们还是毅然报名了“坐校车”。开学首日,将百般不乐意早起的老二塞进校车,同时心里开始打鼓,这次“哑巴”剧目要重演几出?
下午放学回家,老二却看上去心情不错,翻翻书包里的沟通本,老师写了几句“欢迎语”,看不出什么端倪。转弯抹角地打听了半天,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只能作罢。
半夜临睡时,习惯性手机检查一下电子邮箱,赫然看到,中方蒙特梭利老师发来的“今日孩子情况”的邮件长文。说真的,我邮箱里很久没有出现这么长的中文邮件了,而且竟然是开学第一天 幼儿园老师发来的,我完全被惊到了!我都能想象得到,这一天 ,接受了十几二十个新生的幼儿园老师得多辛苦、多抓狂。
邮件中没有单独提任何一个孩子的名字,但可以看出,对于新入园的每一个孩子,老师都在仔细观察其个性和遇到的适应性问题,也提出了建议方案,让孩子能更好更迅速地融入新班级。从那一刻起,我们开始对“新学校”有了莫大的信任。
自此,长邮件不断地出现在我的邮箱中,有时还附有记录孩子课堂瞬间的照片。作为每日把孩子塞上校车,和学校老师基本日常零接触的家长,这些深夜发来的图文足以让我们安心。
毫无悬念地,老二此次换校适应地非常顺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XX学校”,”我们XX班级“,我们XX老师” …… 对于老二班级的几位老师,我毫不犹豫地打120分,我能真实地感受到她们对孩子爱的传递。
在我为老二的老师鼓掌的同时,听闻了另一个班级发生着完全不同的故事。老师拒绝午睡的孩子去小便;家长由于路上意外未能准时抵达教室接孩子,孩子被独自留在教室等候;孩子拒绝去学校,说老师太凶了.....这些不知是误会还是另有隐情,但我们的感觉是,在新学校,碰到好老师很重要,但真得有点拼运气。
可以理解,作为新学校,师资团队和教学配合的确尚在磨合期,校方管理层永远面临不断涌现急需解决的各类挑战性问题。所以,选择新学校,家长需要自我心理建设。
小学部不少孩子是从公立学校转来的,让孩子们惊喜的是,教室里不再是排排座的课桌椅,而是几人小组的围桌,方便上课时组织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老师也不再要求严格的坐姿,说不定还能“葛优瘫”;老师们上课很风趣,课间休息也可以去外面操场玩;作业没有那么多,而且都很有趣.......
原来“上学”可以是件不再苦闷的事。据说,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而家长们也不再会被老师不断微信短信布置各类“作业”,有种拨开云雾后见蓝天的感觉。
在招生宣讲会上,我们曾经被课程的宏伟愿景所吸引,但由于老二在幼儿园部,所以我们对于学术教学究竟怎样,基本上没什么感受。于是,专门去借了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家庭作业来看,数学、英文看起来没有出挑之处,但中文课教授得很有特色。有一次讲授古文,第一段讲解完,关于后面的故事如何发展,没有让孩子照本宣科,而是由他们自由想象,再找相关的图片打印出来,配上孩子的文字说明,一本创意意境绘本故事就这样诞生了。很有意思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后很高。
走进学校,随时都能看到教室门外的墙壁上挂满了孩子们的创意作品。虽是日常作业,却都是每个孩子的独立创作,视角都很独特,也让孩子有展示的荣誉感!
然而,整个”新学校“教学体系尚在搭建中,一切都还是雏形,也许需要有第一届毕业生磨合,才能趋于成熟和完善。创校生参与共建,此刻,还真不是句空话。
中文教研组中有位骨干老师,课上得相当不错,据说也是教学体系的科研主力,家长们都庆幸自己的孩子能遇到这难得的好老师。第二个学期一半的时候,校方通知此老师升任副校长了,随后即频繁地出现在各地招生宣讲会上。老实说,作为家长,心开始有点七上八下,在创校初期,骨干老师的升职是否会导致其脱离教育一线,从而影响尚未稳定的教学体系搭建?
作为创校生家长,我们总是在不断为未来的前景担忧疑惑,又不断被学校的各类消息刷新。
年终期末考试了,微信群里突然刷出一堆非常有趣的孩子们和老师互动的照片。大厅里,教室里,各个老师们设置了各类闯关项目,有转着地球仪的回答的,有玩拼图的,有敲着非洲鼓的......原来,三年级的数学课除了笔试之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以“闯关”来完成。从照片里,看得出孩子的投入、思考和兴奋,家长们更是掌声一片,觉得真是相当有创意的考试形式!
作为“新学校”的创校生,孩子究竟学的怎么样?这个问题目前暂时没有答案,但让孩子学得有乐趣这一点,学校做得很用心。
3
新学校,还有这些故事
在“新学校”,家长的“话语权”有时真是高得令人惊讶。关于午餐水果,有位家长得知孩子们吃的是西瓜,就提意见给学校:这个水果性凉啊,还没到夏天不合适。据说后来西瓜换成了哈密瓜。从沟通到解决,整个过程的处理水准几乎完胜“五星级酒店”。由于老大老二分别在不同的学校,有时我会有些错乱,“新学校”真的是学校么?
家长们一直盼着学校能在下午放学后,开设各类兴趣型课后课,这样在学校就能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落实了,还能解决孩子太早回家无人照顾的问题,两全其美呀。第二学期开始时,我的信箱里收到了一张长长的课后课选择清单,覆盖了琴棋书画、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连幼儿园4岁以上的孩子都有可选科目。
我家老二四岁多,这个年龄段的课外机构一直不太好找,可选项目有限,品质也不一。刚收到学校课后课邮件时,我们很开心,但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要么班级人数太多不适合开这门课,要么比同类市场价格偏高,要么混龄跨度大担心教学效果不佳,有些课还得秒杀才能报得上名。最终我们放弃给老二报名“课后课”。后来,陆续听到一些报课后课的家长反馈,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课后课”为第三方机构来上,校方无法直接管理教学,家长们的不满之词也颇令校方无奈。
其实“课后课”本不是家长关心的核心教学体系的内容,属于锦上添花。开设几门“课后课”根本不需要学校参与过多,不就是找几个外部机构老师来学校场地给孩子们上个课么,但是从合作机构遴选,“课后课”课程教案师资,设备协商,到校车协调等,真的需要专业团队投入精力和时间来运作。在创校初期,由于筹备不足而仓促上马,家长热情报名后也许会为学校竖大拇指点赞,之后出现任何问题,大家依然会直指学校要求负责。
无论是 “西瓜事件”还是“课后课项目”,校方如此重视每个家长的意见,着实让人感动。但又会担心:“新学校”如此看重家长满意度,是否更多地考虑市场推广需要,而在本质上偏离学校的“教育”轴心?毕竟,教育行业是专业领域,不应该是家长的需求和感受来操控的。
隐隐中,总有些未可知的困惑:
最吸引我们的“创新型双语“教育体系,何时能完成搭建?而孩子究竟能学得如何?
暂时还是原则口号的孩子品格教育,何时能真正有效地保障践行?
尚在襁褓期的校园文化,在家长的非专业呼声中,会走向何方?
迅速扩张的商业版图,对素来以缓慢稳步进军的教育业,合适么?
今年,我们学校又有个新校区要开幕了,校园更大更美,广告、宣讲会吸引了不少关注创新型双语教育的家长们。有些朋友知道我家老二正在读,就过来询问,我在据实相告之后,最后一定会反复强调一点:无论选老学校,还是新学校,没有哪个是十全十美的。如果选择了新学校,必须心里明白:可能会面临很多“磨合期”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不确定。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份关注儿童阅读创作以及家庭教育发展的儿童杂志,有不定期纸质版和定期更新的微信版。由STORYLAND故事星球主办。
“故事星球”集结了一群热爱教育并脚踏实地地帮助孩子“讲故事”的伙伴:资深稳定的外籍导师,陪伴孩子成长的阅读导师,专业的戏剧艺术家,共同专注培养4-12岁儿童的阅读素养与创意表达,坚信它们能让孩子成长为有趣丰富的“全人”。
目前,“故事星球”大多数活动用英文进行,2017年夏天开启中文课程(点击可查看详情)。
点图片阅读往期文章
一起来学《庄子》,最富童心的中国古代典籍 | 亲子课程
当作家遇上音乐,会生出什么样的火花?
两地分居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
中国孩子的笔下真的没有可爱文字了吗?
放学已经不只是接孩子的问题
那些随父母去美国gap year的小学生,
收获了什么?回来后怎样?
从精英化的留学中介,
到精英化的留学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