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让我们的孩子阅读《乡土中国》,为什么是必要的?| Mentor计划导师谈

三明治写作学院 三明治写作学院 2021-02-01
 
文 | 杨澜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Mentor计划人文精读导师)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所处的局势,比今天还要难。抗日战争处于最为胶着的状态,中国人虽然抱着必胜的信心,然而日军长驱直下,战况一日与一日不同。


为了保存力量,以图来日,国内最顶尖的三所大学,迁居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跟我们今天的“变局”相比,七十几年前,正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


在这样的时刻中,年轻的费孝通并没有患得患失,亦没有惶惶不可终日,他寓居云南的逃难时光中,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保持着对胜利后建设中国的渴望。而费孝通意识到,了解中国、了解自己,并不一定比了解西方、了解世界容易。


费孝通在这一时间里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是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迁移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这是要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细节看到整体的抽象过程,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乡土中国》就是这种研究的结果。他将自己的讲稿整理后连载发表,随即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学重视个案切入,目标意图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这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进而进行比较研究。而费孝通所做的创举,是将中国社会中最具有典型性和同质性的因素,抽象成为一个“乡土社会”,他将目光聚焦于农村,试图从农村来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这样的研究思路,显然与当时的蒋政府重视城市建设的路径是相反的。蒋政府更为重视“城市化”,希望将中国改造为合乎西方标准的“现代”城市。然而,费孝通以大量的实证观察给出了结论:中国要进行现代化的建设,着力点应当在于广大的农村。


费孝通先生的这一预言,后来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这对于今天我们阅读这本经典,提供了一个极强的必要性: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前进,时代的车轮该驶向何方,并不取决于具有万千差异的每一个个体,而是由这一社会群体中的最大公约数决定的。而如何能获得正确认识这一世界变化趋势的能力,就是我们即将在2020年秋季学期的Mentor计划中重读《乡土中国》的意义。


对于今天许多拥有城市生活经验的孩子而言,乡村生活是淡漠而遥远的。他们或许会对遥远的乡村具有富含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乡”想象,追忆星光蛙鸣,或者怀念天真玩伴。但是,不止孩子,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成年人,对于乡村的理解或许也已经偏狭。然而,这样淡漠遥远的意识,正是快速的工业化带给我们的蒙蔽。


如果你愿意去接受真实的数据,那你会发现,在当下的中国,年收入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的群体,只占14亿人口比例的万分之五。而在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一万五。请注意,这数字不是以一个月为单位,而是,一整年。


这对我们的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圈层的封闭、信息的茧房、认识的遮蔽。


我们以为富裕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我们以为食物永远充足,从没有想过粮食安全和粮食红线会成为中国人当下最关注的事。我们以为经济繁荣不会退却,以为城市永远车水马龙,从没有想过一场病毒就会让所有的餐厅一度停摆。我们以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却没想到民粹主义裹挟着的逆全球化,正一步一步重新改造着世界的格局。


这样的误解,让我们一直停留在自己所愿得见和所愿得闻之中,却忘记了茧房之后、大门之外,我们从未见过、从未想象到的真实与残酷。


这,就是社会的撕裂。我们竭尽所能,把孩子们保护到最安稳、最快乐、最优渥的状态,但是他们将要自己独立去面对的,或许是一个全新而奇特的社会。然而,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明明是我们可以与孩子们一起预习的。


这就是在今天,久居城市的你我,与孩子们一起,重读《乡土中国》的意义。


在《乡土中国》这部经典中,费孝通先生提示了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乡村是中国的最基层的组织结构。乡村面临变局,这就意味着,整个中国的治理结构和观念,必须有一场根本的变化。第二,中国的乡村,在中国历史上保持了长期的“超稳定”结构,那么,是什么因素、什么观念,使得乡土秩序能够长期有效?这两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是我们读懂《乡土中国》,也是读懂当下的世界最关键的两处。我们能不能理解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以及我们将如何去“应变”,这是《乡土中国》将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无论是具备国际视野,期待培养“世界公民”意识的孩子们,还是长期居住于中国国内的家长们,我们都值得去考虑,“本土性”和“国际化”是在什么意义上才得以实现的,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还能给全球的治理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贡献什么样的中国方案?


这就是我们要去探索的领域: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全面而不带偏见地去理解中国。思索在14亿人口的土地上,迥异的人们,拥有着怎样的共同观念。


在精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还会一起去思考:什么是中国社会的本色?中国与西方,是否真的在观念上存在着隔膜?传统中国靠什么进行社会治理?


我们将通过精读文本和共同启发的方式,去回溯、了解中国社会的原貌。




人文

精读

01

 


8月底,我们发布了SLA(Story Leading Academy)项目中面向7-10年级青少年的Mentor计划2020年秋季学期安排,自9月20日至12月20日,Mentor计划秋季学期将分为社科研究、人文精读两个主题方向。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杨澜洁老师上面所分享的内容,就是人文精读主题的内容之一,关于《乡土中国》的文本精读与讨论。


2020年秋季学期的Mentor计划的人文精读主题课,以《认识中国:“西学东渐”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与<乡土中国>》为题,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大学哲学系的人文导师团,并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费孝通先生入室弟子赵旭东老师进行客座指导


我们将用12堂课程,围绕两个主要主题进行文本精读及研究:

 
  •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变革
  • 费孝通先生著作《乡土中国》文本精读与讨论


孩子们将在导师的带领下,用文本精读、主题研究的形式认识中国,认识我们作为中国人这一族群,是如何建立身份及文化认同的,我们究竟承接着怎样的思想和文化脉络,而我们又将如何带着中国的文化印记,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学生将逐周完成以上两个主题的阅读报告,并最终写出两个主题的研读书评。



01 学习主题

认识中国:“西学东渐”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与《乡土中国》

 

02 课程时间

9月20日-12月20日

每周日下午19:30-21:30

 

03 适合程度

适合7-10年级学生
 

04 学习计划


Week 1 - Week 6

费孝通先生著作《乡土中国》文本精读与讨论。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孩子应当如何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在这片土地?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中国?在14亿人口的土地上,贫穷与富裕,发达与落后,东部与西部,英语和方言,如此迥异的人们,拥有着什么共同的观念?


精读《乡土中国》这本经典作品,将给我们带来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什么是中国社会的本色?中国与西方,是否真的在观念上存在着隔膜?传统中国靠什么进行社会治理?我们将通过精读文本和共同启发的方式,去回溯、了解中国社会的原貌。


我们将会结合《乡土中国》文本,讨论以下问题:


  • 中国人和土地的深度绑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强调“关系”的熟人社会,是不是一个糟糕的社会?

  • 什么是差序格局?怎么理解“公”与“私”

  • 礼治还是法治,中西方社会的不同选择

  • 皇帝和族长,谁才是乡村的老大


Week 7 - Week 12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变革。

1840年以来的近代史,向我们逐渐揭示了中国如何由一个前现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也为当代中国人留下许多有待思考和讨论问题,比如:

 
  • 中国为什么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完成了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

  • 中国为什么比其他民族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更为激进,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为什么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放弃了悠久的经史子集传统?

  • 对于世界而言,1840年以来的中国是否就是一个落后的、贫瘠的的“腐朽国度”?

  • 对于中国而言,1840年以来的世界是否就是一个虎视眈眈的、利欲熏心,充满着“金铁主义”的可怕敌人?


有人说,一切冲突的根源都是文化和文明。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呢?本阶段课程将通过阅读魏源《海国图志·序》、杨度《金铁主义》等经典文本,走入近现代壮阔而复杂的观念世界,寻找中国现代文明的生成之基。

孩子们将在导师的带领下,以主题研究的方式来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机理,比如:

  • 从创生机制上讲,中国的近代究竟是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刺激-反应”的结果?

  • 从政治启蒙上讲,中国的近代史如何从“家国”转向“国家”,又如何从“君主立宪”走向“工农联盟”?

  • 从教育改革上讲,中国是如何确立新式学制、推进留学制度、创立现代学校的?


这些问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是只能存在于象牙塔之内的学术讨论。它们连接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过去和现在,关系到如今的中国孩子,尤其是希望成为“世界公民”,有国际化视野但又保留中国文化根基的孩子们,如何认识自我身上的“中国”文化烙印,如何处理作为一个中国人与世界交手的关系。



05 客座教授

在人文主题精读课中,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费孝通先生入室弟子赵旭东老师进行客座指导,这两位教授将负责其中两节课程的授课,与学生们深度交流讨论。




赵旭东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入室弟子,在城乡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


06 授课导师

杨澜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新亚人文学院主编。喜马拉雅爆款课程“中国通史大师课”主编,新亚读书会创始人。


袁晓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近代学制改革、儒家哲学,主要编著作品有《<曾国藩家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专著《仁心与仁政:〈孟子〉》等。



07 招生人数

10-15人



08 报名方式

了解项目费用及相关课程详情

请扫描二维码

添加三明治写作学院小中老师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