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第一次知道策展人需要这么全面 | 少年三明治 × 沈奇岚
上海拥有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观看展览已经成为少年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少年三明治Mentor计划第六期工作坊,我们请来了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作家沈奇岚老师。她为同学们分享了策展人是如何思考与工作的,如何成为一名未来策展人,以及如何获得更有意义地获得观展体验。
沈奇岚
艺术评论家、国际策展人、作家、文化学者。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旗下出版社艺术主编。现任《书城》杂志编委。
她策划的展览关注艺术与哲学的持续对话,其中包括有《时间的裂缝》(2014),《A.R.Penck: 暗喻会否成真?》(2017),《失眠者之家》(2018),《Angelus Novus苍穹下》(2019);《暗蚀 Eingedunkelt》(2020,中德当代艺术对话展),《把当代作为方法》(2021),《贾蔼力:莽原》(2021)。
她与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和学术平台合作论坛、讲座、出版与展览项目。其中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等。她为多家国际媒体撰写专栏和画册文章,包括 Financial Times中文网、凤凰艺术、《信睿周报》、Noblesse、Artnet、意大利Skira出版社等。
以下是沈奇岚老师的讲述。
01
博物馆与策展活动如何诞生?
大家喜欢美食吗?全国各地有不同的菜系,我们在上海与在天津的同学,吃的就不太一样。为什么会先提到吃的?那是因为今天的两小时工作坊后,我希望同学们可以记住:策展人与厨师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做策展人的基本逻辑,其实就如同做一个好的厨师。这份我们常称为文化生产的工作,其实就是在给大家的大脑精神提供养分与精神食粮。
在同学们这个年纪,了解与规划成为一个策展人或许有些早。但从事文化生产工作,什么时候都不算早。大家每天哪怕是在B站上发弹幕,你也是在进行文化生产。所以大家其实都是文化生产者,策展人就是在文化生产当中的一个门类。
大家有观察过家里人是如何做菜的吗?在你吃到菜之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同学们去展览馆看到作品挂在墙上之前经历的过程,其实就像菜肴在被你吃到之前经历的那个过程。策展中的“策”,就是在说这个重要的过程。
策展这个词来源于14世纪时的西方,它的词根意为照看,就是说,如果家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你就去照看与保护它。那时候,比较有钱的人会从全世界搜集多样的珍宝,比如南美的鳄鱼标本,奇珍宝石或是中国的瓷器。这些东西都是当时当地买不到的,必须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而后他们就把这些珍宝放在橱柜里,当朋友来的时候,挑一些进行展示。这就是最早的一种展览形式,比较富有的人互相交流自己有什么宝贝的一种方式。
再后来有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其实是在西方的这种语境当中,在14世纪渐渐有一个雏形,到了16世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共性的基础,最早在牛津出现现代(区别于当代的时间划分)博物馆的雏形——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同学们可能会问,我们如何定义现代博物馆和美术馆?主要是看它是否系统地、相对完整地集体生产知识与文化,并且让知识进入公众的视野当中。而当时负责做这些事情的专业人士,就是当代策展人的前身。在现代,策展人需要进行研究、写作与鉴赏。
(铜版画:阿什莫林博物馆)
到了当代,策展人技能就更加多样了,除了之前提到的,还要学会做项目策划、行政管理、资金募集、公共交流等等。
02
在艺术生态中,策展人的角色与定位是什么?
我想让同学们先了解艺术生态,知道其中有什么,然后才知道策展人在这之中做什么。
在艺术生态中,艺术家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创造了作品,把东西从无到有创作出来。艺术家要买面包和食物,哪来的钱呢?就需要把自己的画卖给别人。但是艺术家创作之余,精力可能无法兼顾销售,那就需要画廊来帮助全职销售。艺术家根据名气、资历,和画廊的分成不太一样,不过整体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画廊会把画卖给谁呢?主要是收藏家与美术馆。理论上来说,美术馆会有一笔预算,将画作为美术馆的收藏买下来,然后向公众开放。公众买门票,美术馆由此会有资金的收入,支持美术馆的整体运转。也有人直接捐钱给美术馆,以让美术馆有资金去买作品。艺术家就会因为可以把作品卖掉,有钱继续画画。这整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里,我使用绘画作为例子,不过艺术有各种门类,都可以以这个逻辑理解。
还有艺术媒体。一幅画到底好不好,它需要一个公开的辩论场来讨论。艺术媒体就提供了这个讨论场。那么艺术教育呢?艺术教育则是要完成对公众的启蒙与传播,另外是艺术家的教育与成长。
上述这些环节,全都和策展人的工作有关系。事实上,策展人就是那个知道“菜谱”怎样写的人。
(滑动查看少年们的回答)
对于一个策展人而言,实际所做的工作其实是一种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然后要做到富有创意的展示,要与观众进行链接,要跟当下产生对话并且能够激活作品,以产生更大的思想力量。
策展有几个思考维度:一个是向内的维度,一个是向外的维度。向内就是这个策展人对艺术和对世界的看法。向外就是对艺术的干涉和对世界的表达。回到我们刚刚说的厨师的比喻,如果我对这个食材有一个我的理解,我要通过烹饪让别人感受到。比如说我拿到一个酸的番茄,如果我觉得酸是很好的味道,那我就要把它的酸发挥出来,做得奇酸无比,再请大家享受它的酸。那如果我觉得甜才是更好的味觉方向,我就在做番茄炒蛋的时候放很多糖进去。而这也像是策展人面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时,他会呈现的“菜谱”,反映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艺术的看法。从这点来看,策展人必须要有很好的判断力。
(滑动查看少年们的回答)
策展人具体要做的工作,我们可以用3C概括——the content maker,context maker and communication creator,也就是内容的创造者,语境理解框架的创造者,以及沟通的创造者。沟通在策展人工作中非常重要,要跟艺术家、场馆以及需要交往的所有艺术生态中的不同角色沟通,将大家协调到合适的位置,才能让展览发生。
为了完成这些工作,策展人需要充足的理论准备和技术准备。包括艺术史、哲学、文学、历史等等,也要理解时代思潮,包括科技与生物学等等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新知。策展人其实是一个信息中心,要怀有巨大的好奇心去拥抱信息,要和时代和社会有巨大的交流。
在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策展其实是策展人对于某一领域形成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线索,再以视觉或其他的媒介作为途径,选择合适的艺术家及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使之共同形成一份新的见解。所以策展是一种知识生产,也是一种新的交流,是具有公共性的,必须去考虑观众。
每个好的展览背后,其实都有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策展人。也可能是一个策展团队。刚有同学提到喜欢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每一个展览都有一个策展部门,背后做了几十年的知识梳理,但是观众看的时候是不会意识到策展人的存在的。如果是艺术双年展的话,就有几十个艺术家,每个艺术家都有几百件作品,策展人需要在里面挑出合适于这个展览的作品,最后让大家得到更深的感受和更多的认知,这时策展人的功力就很重要。要在尊重每个艺术家跟作品的情况下,让它们呈现一个整体和谐的系统。还有一种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大展,比如毕加索展、莫奈展,就像用最好的食材来做饭,怎么做都不会太失败。
(莫奈展在上海)
在具体的工作中,策展人需要做许多庞杂的事情。策展人要与艺术家积极的沟通,说服对方投入一个项目,也要跟所有相关资源方形成一个一致的目标。然后在面临挫折的时候,不断想出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策展人需要做预算表、作品表、艺术家沟通表,会涉及这些内容要花多少钱,多少资源怎么分配,艺术家的制作费、版权费、策展费、运输保险、安保、维护修复等等事宜。这些事务要整理得非常严谨,温度、湿度、运输等细节对于作品都会产生很深的影响。在现场,很多作品运送到展厅后会有很多布展的问题。在展览中,策展人会有一千个判断要做。
(沈奇岚老师拍摄的布展现场)
还有另一种策展:programmer。一场成功的活动就是成功的展览。你需要让人、事、物恰到好处地相逢,创造新的化学反应,及时记录与传播。从这点来看,少年三明治就是programmer。同学们以后在生活中,会有很多场所需要做programmer,你要确定主题、嘉宾、资源资金,要确定活动时间,进行筹备,还要管理观众与发布,最后进行现场运维与直播、设备对接。同学们不妨从活动策划开始练习。
(沈奇岚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策划的学术活动)
在此,少年们分别向沈奇岚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活动策划方案,并得到了老师的及时反馈。👇
03
去看展,看什么?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应该如何看好一个展览,其实是策展人很关心的内容。
首先,作为好奇的观众,如果对展览有巨大的兴趣,可以仔细看看展览手册。以及,一个好的美术馆一定会安排包括导览在内的公共活动,其中就可能遇到策展人或者艺术家进行导览,这是非常值得一听的。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例如讲座与视频直播,也很值得一看。
(沈奇岚老师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担任发现奖的提名人和策展人)
通常看展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去看展需不需要提前看导览看导览词?是看策展人怎么说,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以一个比喻来说明——美好的美术馆就像你去草原上玩,如果你在草地上打个滚就非常快乐,这样是很好的。也有一些人想去收获更多东西的,他可能带上网兜,可以捉几只蝴蝶回来,或者抓几只小兔子回来。这些都要提前练习技能,带好工具,准备好一些内容。看展就是这样的事情,主要取决于大家有多看重这件事。要是觉得只是去放松一下,那不了解策展的信息也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想着去都去了,多一些准备,可以多拿回来一些东西,也能够值回票价。还是拿美食做一个例子,大家现在都愿意花比较多的钱去吃一顿好的,可能就去吃几个菜。但对于给大脑吃的食物,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准备,更精细地挑选精神食粮。如果多一些功夫,我们可能会收获更多,不是很值得的吗?
04
工作坊带给少年们的改变
工作坊开始前,我们也和少年们聊了聊自己看展的经历,对于展览评论的思考以及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思考。
向上滑动阅览少年们的回答
Z同学:有停顿、逻辑、舒适、设计。我对于色调不同带来的作品体会是很看重的。S同学:首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判一个艺术作品的标准。我的标准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度,复杂度和协调度。
W同学:对我来说,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是否有与其他作品一种不同,具有创新的一面。一件艺术品要是能有足够的吸引力,那这件艺术品至少是成功的。
X同学:我认为判断作品的好坏,是看艺术家有没有认真去做,不是为了去参展才画了这个画。我觉得最好的艺术品应该是他自己想去做,他因为自己去做。对于展览的话,就是有没有很好的让观众体会到他这个展览的目的,以及展览的趣味性。
H同学:我在意的只是展览好不好玩,会不会让我感到新奇,且一直让我感到新奇。
L同学:评判一场展览的好坏比起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更加有意义,因为人对单个艺术作品的审美存在差异,评价展览往往会更加客观一些。我总结认为,展览必须存在一个主题,不能只是把毫不相干的画作堆砌在一起,而是需要策展人把不同画作之间构建一个联系。其次就是从进口到出口需要指引和过程性。策展人必须要引导观众去逐步了解这个特定主题的艺术。
向上滑动阅览少年们的回答
C同学:谈不上最喜欢,但是综合看展体验和到现在为止的印象分享一下2018年在北京UCCA看的《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现在找到B站上的官方宣传视频,回顾这场展览的目的是通过对徐冰40年来的60件作品及计划来展示艺术家的观念思维,以及把这些观念转换成艺术作品的方法,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关系。
X同学:我去看展览的次数算比较少的了,记忆比较深的就是漫展,主要是因为那个漫展上正好有我在看的剧,所以说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那一个漫展的宣传视频目前我还找不到。
L同学:沉浸式的现代艺术真的很酷,很好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给了拍照打卡的地点,很符合我的需求。另外,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其他经典作品的影子,宣传里也是这么说的,其实是一个变相的艺术史概述。
Z同学:上海以前办过一次莫奈展览,我第一天就去了,都很好看,虽然里面莫奈的画作为少数,但是很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少年们的回答
H同学:厉害,高大上,触不可及。《我仍未知道那天所说的当代艺术的意义》。
C同学:社会现实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推荐徐冰《背后的故事》有一些列不同的作品,都是正面看是美丽的水墨画,转到背后却看到撕破的报纸、塑料、树枝等杂物,能引发观众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X同学:神秘,意义不明,迷之优美。让我推荐一下的话大概就是怪核类作品(以及各种核类作品)。
L同学:象征,社会观察,多样。很喜欢蔡国强先生的作品,无论是视频里他的室外爆破艺术,还是奥运会上的烟花设计,还是用火药作的画像落花等等,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D同学:神秘,伟大,创意。
W同学:抽象,奇妙,我画不出来。
Z同学:创新,风格,社会。
S同学:创新,伟大,费解。
在工作坊的最后,沈奇岚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家詹姆斯·李·拜厄斯(James Lee Byars)创作的的《五十种好东西(Fifty Good Things)》。在其中,艺术家列举了50件美好的物件,比如“夜间漫步”、“海”和“凌晨4点睡”。
(《Fifty Good Things》)
沈老师希望同学们也列出这个清单。她向同学们说明了数量的必要性——可能写到30件以上,才会出现一些略显精灵古怪的东西,这些事物能够真正显示一个人的个性。列出清单后,同学们就会发现,让自己开心的东西其实是这么容易触及,许多都不需要花钱就能获得。无论之后会不会再见,这个清单,都希望成为今天送给同学们的最大礼物。
在最后一次工作坊,同学们都分享了自己列出的清单,与大家交换了自己的快乐。
听了沈奇岚老师的分享后,也有几位同学开始认真思考未来从事相关职业。L同学发言分享道:“我觉得策展工作坊在这次mentor计划中最有趣。因为可能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系。我母亲对于人文艺术很感兴趣,会看许多这样的展览,我也会对策展思考。听完沈老师的话,我才知道策展人背后是这样的机制。了解这些对于我日后的看展经验很有帮助。”
2022-2023少年三明治将于9月17日开始,每周六下午2:00-4:30在三明治文化中心长宁空间举行。
新一年,我们将继续尊重并体察每一位少年独特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同学们,完成升学也意味着新阶段的开始,少年们的自我探索与知识探求意识正在逐步提升,日益期望构筑自己的未来规划。在这一成长关键期,我们希望能通过少年三明治项目,经由个人项目探索、嘉宾分享、少年社群与团队合作、读书会等综合学习方式,帮助少年们拓展视野,掌握自主探索能力,陪伴同学们在新的身份转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答案。
在下一年度,少年三明治项目将以感知自我、世界、趋势为主线,再度邀请众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来和孩子们线下交流,与少年三明治专职团队共同引导与陪伴孩子们成长。
在8月29日(下周一)晚20:30,我们将在腾讯会议举办一场秋季少年三明治内部分享会。届时,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与少年三明治项目负责人蔓青老师会一起聊聊当下的教育趋势,以及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少年三明治项目的初衷。少年三明治项目将有怎样的年度安排?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感知自我、世界与趋势,做好下一阶段的规划与知识储备?欢迎感兴趣的家长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小中/whale老师报名分享会。
少年三明治秋季工作坊
工作坊时间
2022年9月17日起
每周六下午2:00-4:30
(共14周)
授课地点
三明治文化中心长宁空间
上海市长宁区IM国际T11-2F
适合年龄段
6-9年级孩子
工作坊人数
满员12名
报名方式
如果您对我们的发展规划和秋季课程感兴趣
扫描添加Whale老师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