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爱好如何发展成一个社群?少年们从Standard Nerds这里学到了

少年三明治 三明治文化中心 2023-03-24


尽管当下飞盘、橄榄球等小众运动社群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我们好像不会将“社群”与早已普及的大众球类运动联系在一起,更不会用时尚、潮流界定此类运动。少年三明治Mentor计划嘉宾Toto发起了以乒乓为媒介的艺术潮流社群 Standard Nerds Club,试图挑战“国球”乒乓带给人的既定印象。在工作坊中,她回顾了自己对乒乓的热爱与“为一群人发声”的强烈愿望,并带领少年们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乒乓,分享了她如何通过社群联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让这项传统球类运动重焕生机。


Toto

乒乓球俱乐部 Standard Nerds Club 主理人。服装/平面设计师,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毕业,美国学习和工作七年后回国创业。Standard Nerds Club是目前国内最活跃的运动及生活方式社群之一。


以下是Toto和少年们的对话。



 01 

“我想为一群人发声”


帕森斯(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The New School)学习服装设计毕业后,我留在纽约,当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设计助理和平面设计师。大家印象中时尚行业里的人很光鲜,每天出入秀场,穿名贵的衣服,但那时我们其实自称“时尚民工”,每天上班都蓬头垢面的,基本上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时间都在工厂缝、熨衣服。


那时我对时尚有一点厌倦。一直以来,我好像缺少精神动力来支撑我热爱这个行业,于是会自我怀疑,为什么要做这个行业,为什么只做一些非常 superficial(表层)的东西,时尚行业怎么设计更深入的内容。直到有一天,主理人设计师找到我说,“Toto,我想跟你合作一个项目。”


这是一个关注黑人文化的公益项目,我们去到纽约上城哈莱姆区(Harlem),在无家可归青少年的收容所,为这些孩子提供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课程。我为这些孩子上了一节艺术启蒙课,让他们以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人物,可以代表自己,也可以代表自己想要变成的样子。我从中选择了一个比较喜欢的 vision(视象),用于新一季的视觉呈现,并延伸出来创造了一系列插画。



这个项目让我重新认识了时尚行业,第一次感受到时尚品牌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我在时尚品牌里确实能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代表一群人,为一群人发声。我也第一次认识到了社群文化的重要性和品牌精神给予人的强烈身份认同感。你可以创造一个东西影响更大的一批人,这令我血脉喷张。


当时我在日本品牌工作,也帮黑人主导的黑人设计师品牌工作。我寻找了很久可以去工作的中国品牌,但实在太少。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萌生了自己打造社群的想法,既有中国认知,也能表达自我。

(滑动查看Toto和少年们的对话)


我对社群的认识部分源于纽约的经历。在纽约,滑板文化是一个比较主流的街头文化。但在大约五年前,大家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男性主导的文化群体,直到 Skate Kitchen(滑板厨房)出现。它由一群很热爱滑板的女生组成,其中也有两位是接近 pro 的滑手(职业滑手)。被大众认识以后,越来越多女生开始接触滑板,愿意加入这样的群体。我作为一个滑板爱好者,感受到了身份认同,因而也想要认识这个群体,接触这项运动。如果不是因为她们,滑板对我的吸引力可能不会那么强烈。我觉得这是运动社群的辐射力。在国内,体育类的社群,除了最火的飞盘,橄榄球、棒球社群也慢慢起来了。




 02 

“另一种形式的乒乓”


向上滑动查看少年们的想法


S同学:乒乓这个词应该是一个象声词,和打乒乓时乒乓球发出的声响很像,给我带来了轻盈感。


C同学:乒乓球是一项有趣的运动,“乒乓”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打球过程中的你来我往,因为这个词的读音,就仿佛听到看到了球被打过去再打回来的。


X同学:我自己在家里稍微碰过一点乒乓球,至少自己玩的时候很休闲的。疫情让大家不能出门,团体项目肯定是很难的,但如果是家里有其他人,也会跟你打一样的球的话,可以把桌子当成乒乓球台,或者说家里还有别的道具也会很好。


Z同学:对于乒乓球来说,奥运会期间我比较喜欢乒乓球,因为中国总在赢得金牌,看得很爽。看到中国队赢球,很想自己也试试。乒乓球老少皆宜,而且桌子上放几块砖就能打。我觉得乒乓球相对技巧性更强。我家里有乒乓球,疫情期间我会和爸妈一起打球,在饭桌上打,也朝墙壁打。


我在纽约其实一直打乒乓球,还很奇特地遇到了一群特别喜欢打球的年轻人,进入了一个纽约 underground (地下)乒乓圈。这之中大部分人有导演、设计师背景,他们在组织社群类型的乒乓活动,且都是非专业的。我还发现一家以乒乓为媒介的酒吧,有四五十张乒乓球台,平时也会做一些乒乓类的活动。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另一种形式的乒乓,让我意识到以前对乒乓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小时候会在课间跳窗出去打打球,要不然就是在球馆里训练。纽约的经历让我跟乒乓重新建立了联系,我们聚会、打球,我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喜欢乒乓的设计师,感受到了社群的福利和社群的粘性。回国以后,我也试图寻找年轻人的乒乓社群,但像荒漠一样。职业球馆也非常萧条。我去的一家成都球馆特别夸张,里面不仅没有打球的人,连工作人员也没有。


我小时候认知中的国球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这份思考也促成我最终选择回国,从乒乓社群开始,衍生我的乒乓运动品牌。2018年我决定回国,在画家朋友的地下油画室举办了第一场比赛,我在飞机上定了球桌,自己设计了宣传海报,没想到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好多年没有打球了,还有一些人从家里面寄来十几年前的球拍。最终比赛现场聚满了人,也让我开始有信心在中国做一个年轻人的乒乓社群,把大家再聚起来。现在回想一下,回国才三年多到四年不到的速度,我好像认识了比前 20 年在国内认识的人更多。可能这就是社群的力量。



正式开始做Standard Nerds Club,我们从年轻化、社交化和趣味化做乒乓的升级,赋予它更多年轻化社交属性,让更多人在线下真实体验这件事,也通过各类活动让乒乓变得更加有趣,让更多⼈感受参与乒乓的乐趣。我们希望⼤家听到“乒乓”两个字时, 脑海中不只有汗衫⼤爷打球的画⾯, 也有都市街头年轻⼈参与乒乓运动的场景。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做社群的人都会问的问题:有可能商业化吗?怎么商业化?事实是我们前一两年是没有收益的,更像一个偏公益项目的团体。第二年活动越来越多,我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了很多商业化品牌的支持。可能大家会疑惑,作为社群怎么跟品牌发生联系?和品牌共创是很大一部分。我们整个团队大部分都是广告、创意行业从业者,我们做提案,创造一些内容付费,也做活动落地、品牌联名,整套东西都成为我们其中的一个产品,用于服务合作品牌。社群在第二年商业化成功的案例其实不太多,我们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朝着这个方向走,我们更有信心实现乒乓社群的商业化、成型化,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一个新目标。



 03 

Service With A Smile


我最想聊的是社群活动,可能会给想以后做社群或是想更多了解社群文化的同学们一些建议和参考。社群活动是我们最大的项目之一,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类别:周训、移动球馆、超业余乒乓球赛。这三年不算训练,我们做了120-130场活动。


周训主要提供给小白和想要提升的乒乓爱好者。我们会选择一些很特别的空间,比如说楼顶的咖啡厅、网红博物馆,也会选择一些大众意识里不可能跟乒乓球发生关系的场景,让大家重新体验乒乓球。周训的整个体系有职业教练在现场指导,对新手小白来说非常友好,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乒乓运动员来说,也可以得到提升。



移动球馆是我很喜欢的项目。我们把乒乓球桌设置在各种各样平时不会发生乒乓行为,但年轻人常去的场景。移动球馆最开始是出于疫情,我们没办法进入自己的studio(工作室),整个团队决定做一个移动性球馆,相当于“游击战”,去能去到的地方。第一年我们坚持了二十几场,一直在城市里,去到了不同品牌的旗舰店、小众的酒馆。但移动球馆不应只是满足城市里年轻人对于运动的需求,我们还想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往真正可能对乒乓有更深的需求的地方。



今年我们去了成都旁边的铁牛村。这里有一群小朋友特别喜欢打乒乓球,每天一下课就跑去站台,但是从来没有人帮他们举行过任何比赛,也没有任何教学活动。我们带上了教练,到村里给他们办了一场比赛。比赛过后,有很多小朋友过来问我们,可不可以每周都来。山村的项目才刚刚开启,我们会继续下去,下一站可能是西藏、内蒙,已经在联系当地的小学。



(滑动查看少年们的提案)


超业余乒乓赛是一个新手友好的比赛。我们发现中国没有业余比赛,每个人都打太好了,你只要去参加任何比赛,全部都是职业运动员水平。一个乒乓新手能去哪里燃烧自己?


第一、二届超业余乒乓赛都在上海举行,我们联动了十几家咖啡社群,要求每一个社群里都必须有人是从来没打过乒乓球的。这个想法也来自某些契机。我咖啡圈的朋友比较多,很多咖啡店来找我们做活动,但与其每个地方都做一样的活动,不如把大家都凑在一起做一个大活动,且只比乒乓球。大家反应极其热烈,无论是小众咖啡店,还是Seesaw、三顿半等品牌,都想参加。他们本来都说不练习,但赛事和参加队伍宣布后,我发现静安体育馆全是咖啡馆的人在偷练。我们也给每一个团体匹配了深度球友作为兼职教练,氛围非常融洽。除此之外,队伍还做了自己品牌的加油 T 恤、道具、彩绘、广告牌,现场拉拉队异常热烈。所以团队比赛的气氛还是有一定毒性的,会让大家卷起来。


第一次比赛成功后, niko and ... 马上联络我们举办第二次比赛。我们当时非常害怕全国各地的咖啡品牌联系我们参加咖啡大战乒乓赛,最终12个品牌参与了比赛。超业余其实可以做到非常多品类的竞品大赛,比如我们准备在成都做一个潮流品牌主理人大赛。时装品牌中,我最想让Nike和Adidas在乒乓的球场上一决高下,这是我们的一个小小愿望。



“Service with a smile”是我们今年的一个主要的 slogan。它既表示微笑服务,也有微笑发球的意思。我们想要表达发自内心喜欢这项运动的态度,打造交朋友的乒乓场景的意愿,把这项很好的运动分享给更多人。这可能是我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04 

“乒乓球拍作为媒介”


艺术设计是我们整个团队最喜欢,也是我一直坚持要以偏公益的形式做下去的部分。


我个人有一个Studio Visit 项目。我很想知道有创造力的中国年轻人,特别是对乒乓感兴趣的,如何从他们的视角创造出新的东西。最近我去了成都的一家建筑事务所一门社,他们在设计以外,会用工业废料做家居。作为乒乓爱好者,他们从去年开始用工业废料再造很多奇形怪状的乒乓球拍。很多人疑惑这些东西能不能用于打乒乓球,所以他们找到我们,评估这些废料乒乓球拍。活动当天,我们没有限制参与者使用的球拍,他们可以带任何东西,比如锅铲。有朋友还带假人的脚来参加比赛,进入了比赛第二轮。街头社区的比赛吸引了很多人围观,都是又疑惑又喜欢。我们很多活动带给大家的感觉可能是,不知道你们你在干什么,但挺有趣的。



另一个我们持续在做项目是Nerds Craft。我们想传达,乒乓球拍不一定只用来打球,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收藏。项目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反馈,他们想拥有一个自己绘制的乒乓球牌,或者想收藏喜欢的插画师手绘的乒乓球拍。我们坚持去做这个项目,坚持去博弈,告诉大家,乒乓球拍可以成为一个媒介,可以用来创作,也可以用来作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你可以把它当作艺术品。


第一场工作坊是和Nike一起合作的,有很多设计师参与,作品非常惊喜。把乒乓当做一个媒介去创作,会有很多有趣的作品出现,对于喜欢乒乓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通过把一个很好的乒乓艺术品放在家里,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喜欢乒乓球的人”。在和小红书的合作中,我们邀请小红书上所有愿意参与的百位插画师一起共创,线上展出他们设计的艺术乒乓球拍成品。现在艺术球拍已经积累到近 200 个了。今年的愿景也是凑到比较满意的数字,做一个实物的线下艺术乒乓球拍展览。有很多人私信我们,希望可以做一次艺术球拍拍卖,他们希望有机会收藏喜欢的球拍,这也是我们后期可能会做的一件事。



视觉升级是新消费品的一种升级方式。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整个运动体验的升级也非常重要。以前我发现在上海买球拍很困难,好不容易到了器材店,又没人搭理你,导致根本不知道怎么选择。成都线下店就想解决这个问题,打造一个提供专业器材的空间,同时又有很多有趣的内容。我们现在签了很多国外的品牌,它们做了多年乒乓艺术,有很多有趣的乒乓延伸品,我们也将引进新的乒乓潮牌,让这里成为年轻乒乓爱好者之家。


我们以前全是从竞技方向考虑乒乓,现在已经急躁到只能动用中考考试加分来推动,而填鸭式的要求其实和个人兴趣无关了。我觉得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它就是一个有趣的运动。我自己也是因为喜欢打乒乓球,才会有这样的热情。



 05 

互动环节:

动手设计自己的球拍吧!


接下来是手工环节。大家将有十五分钟,画出想要设计的乒乓球拍的初步模样,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太擅长绘画,也可以提供设计方向与概念。这个创作其实开放给所有人,你可以用现有的所有媒介,我也推荐马克笔和蜡笔,在真实的球拍上上色都比较均匀和舒服。如果你的想法特别好,我们也可能让设计师帮你完成它。


以下为同学们限时完成的设计初稿:




 06 

工作坊带给少年们的改变


工作坊开始前,少年们讨论了体育运动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意义,对于乒乓运动的感受,以及疫情对日常运动带来的影响,还在Toto老师的提示下,开脑洞设想自己希望建立的乒乓球俱乐部与青少年社群。


向上滑动查阅少年们的想法


X同学:我已经造了一个社群,关于画火柴人的,简称柴圈,这个圈子里面有几个管理员,会把好的作品晒出来,大家也可以投稿,还在钉钉里有一个群,会在群里分享与闲聊。我也在钉钉上当up主,有一百个粉丝,会做一些分享。


C同学:如果有机会发起或加入一个青少年社群,那肯定是近期或长期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社群,我目前想选设计手做类的。


Z同学:社群应该是社交群体,一个输出与输入同在的群体,如果和书或者电影还有批判性思维有关(思考)的,我会参加。


D同学:我希望打造成完全由学生管理的乒乓球俱乐部,老师不能干涉。环境布置色彩要能让人心情愉快,有休息区、球台、体能训练室,有自助饮品区,有积分榜,有奖品陈列柜。


除此之外,不少同学对音乐类社群感兴趣,能够让同好聚集在一起聊他们所喜爱的事情。


工作坊总结会上,少年们再次回顾,分享了本期工作坊带来的启发和改变:



向上滑动查阅少年们的想法


X同学:听完分享后,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提升社群的整体体验,比如办网上聚会,一起干一点有意思的事情,每周抽一个时间在群里开直播,设定一些主题,邀请大家分享看法。


D同学:在此之前,我觉得“社群”是一个很无聊且无用的概念,但工作坊改变了我的想法,将乒乓与社团联系在一起非常新颖。如果我来组织类似的社群,我会想组织体育或者游戏方面的社群,可以聊起来就很好。我很想组织踢球的社群。


S同学:我在运营一个围棋社群,希望围棋受众群体更广一些,更多人感受到围棋。以后或许可以借鉴这类社群活动的做法,组织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让大家有更多接触的机会。


W同学:对我而言最多启发的是乒乓球,体育社群我之前没听说过。我喜欢乒乓评估表这个设计,我之前打球常常碰到比自己水平低很多或高很多的,体验都很差。一开始我对设计不感兴趣,但是经历球拍设计之后,我也开始想设计自己的乒乓球拍了。听完课后我想到学校同学之前组织的乒乓球赛,现在我想给这些组织提一些意见。


A同学:之前我觉得乒乓球玩一玩就行,上完课我又玩起来乒乓球,在餐桌上拿了棒子当做网,进行对打。


.

.

.


2022-2023少年三明治将于9月17日开始,每周六下午2:00-4:30在三明治文化中心长宁空间举行。


新一年,我们将继续尊重并体察每一位少年独特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同学们,完成升学也意味着新阶段的开始,少年们的自我探索与知识探求意识正在逐步提升,日益期望构筑自己的未来规划。在这一成长关键期,我们希望能通过少年三明治项目,经由个人项目探索、嘉宾分享、少年社群与团队合作、读书会等综合学习方式,帮助少年们拓展视野,掌握自主探索能力,陪伴同学们在新的身份转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答案。


少年三明治秋季工作坊

工作坊时间

2022年9月17日起

每周六下午2:00-4:30

(共14周)


授课地点

三明治文化中心长宁空间

上海市长宁区IM国际T11-2F


适合年龄段

7-10年级孩子


工作坊人数

满员12名


报名方式

如果您对我们的发展规划和秋季课程感兴趣

扫描添加Whale老师咨询




推荐阅读

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第一次知道策展人需要这么全面 | 少年三明治 × 沈奇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