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
10月29日上午,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开幕。此次两赛合一,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为理念,致力于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时代精神。
不同于前六届集中开幕、分散办赛的传统模式,本次大赛是第一次集中办赛,实现综合化办赛、信息化办赛、市场化办赛三大突破,各区县组团参赛,川渝两地共727名选手参赛。本届大赛是我市规模最大、项目最新、市场化合作最广、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也是川渝两地技能精英竞技盛会。
大赛由重庆市政府主办,重庆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四川省人社厅等21个部门单位承办。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元春宣布大赛开幕,她希望川渝加强合作,持续办好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和“巴蜀工匠”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培、以赛促评、以赛促建,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培养更多的巴渝工匠、巴蜀工匠和大国工匠。希望各参赛团和全体参赛选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走出重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在开幕式中致辞,相信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我市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气,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起到积极作用,必将为把我市从人口大市转变为人口强市起到积极作用。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谢辛主持开幕式并提到,本次大赛设置了传统项目、新兴项目和地方特色项目,打破了年龄、地域、学历、身份、职称等限制,年龄跨度从16岁到59岁,有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等,是我市直辖以来参赛范围最广、比赛项目最多、竞赛水平最高的技能盛会。
大赛分设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重庆五一技师学院2个赛场。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20个比赛项目,全市38个区县以及两江新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全部参赛。开幕式上,41个区县代表团、四川代表团、重庆代表团依次登台亮相。
期间,同步举办的“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6个项目,这些项目已在全国率先完成竞赛技术标准开发,川渝两地各派出5—10名优秀选手参赛比拼。
大赛按照竞赛项目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中一等奖获得者直接纳入“全市技术能手”培养人选;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申报“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并优先推荐参评“重庆市劳动模范”。
》》》链接一:
首次启用人工智能辅助裁判保证赛事公平公正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这句话形容职业技能赛事的严苛最为贴切。
在毫厘之下显功力,细微之处见真章,这不仅考验选手的能力,也考验裁判的水平。如何提高裁判评判的精确度,进一步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问题的关键正是人工智能。
在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中,人工智能技术首次以辅助裁判身份亮相,应用在砌筑、数控车这两个项目上,成为信息化办赛的一大亮点。
这位“特殊”的人工智能辅助裁判拥有“最强大脑”,可以利用光学影像、识别算法采集比赛过程中的图像数据。它还有“火眼金睛”,借助AI视觉辅助测量选手作品。比如在砌筑项目中,作品的长宽高以及每一个灰缝的宽度,都能够精准测量。
在数控车项目中,人工智能辅助裁判主要在外观检测环节“大显身手”。以往裁判主要以标准图纸作为考量依据,凭借现场的观察做出判断。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辅助裁判加入,能够将采集到的图像与标准模型进行对比,直接指出错误之处,为裁判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在这两个项目的比赛过程中,依靠人工智能辅助裁判输出的所有比赛数据,都将为裁判员提供更多维度和更加精准的判断依据。赛后还将建立赛事数据图像库,进行大量专项建模分析。比如建立AI智能检测模型,为3D测量、边沿分割、三维建模等技术引入到砌筑赛事做准备,助力砌筑领域数字化。
除了人工智能辅助裁判的“神助攻”,“渝赛宝”平台是信息化办赛的又一亮点。本次大赛依托“渝赛宝”平台,实时更新参赛总体情况,比如代表团参赛规模、选手基本信息、竞赛项目等,做到竞赛数据可视化、办赛过程可追溯、大赛结果可评估,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链接二:
选手最小16岁最大59岁 ,还有博士来“打擂”
“赛事的严谨性、高规格和规范性让我印象深刻,我要好好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向重庆选手学习。”四川代表队电子竞技员项目选手罗超,是本次比赛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刚过完16岁生日就来参加如此重量级大赛,激动之余还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在这批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是参与砌筑项目的何玉柏。他今年59岁,是一名在砌筑领域耕耘30余年的老将,身上有着精益求精的执着,也有着敢拼敢闯的干劲。“拿起砖刀让我感觉很踏实。”正是这份初心与热爱,让他再次站上赛场,成为年轻技工们的榜样。
在这727名川渝参赛选手中,有1名博士、45名硕士研究生,他们来“打擂”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发现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舞台,本次比赛大部分选手为技艺精良的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技术工人。“高学历选手的到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说明技能成才的观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学历导致的技能鸿沟正在不断缩小,社会需要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人才。
除了年龄跨度大、学历高,各项目参赛选手的性别特点也十分鲜明。比如健康照护师是个细致活儿,全是清一色的女选手出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室内装饰设计、砌筑、汽车维修对体力的要求高,这4个项目全是男选手。
此次参赛选手们的数据特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渐成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正以“一技之长”,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