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明亮公司
!在替代蛋白市场,植物肉慢慢在C端市场被消费群熟悉,另一个方向的细胞如也在不断进化。
2013年世界上第一块细胞肉造价33万美元,到2021年初,以色列细胞肉公司 FMT(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已经将一份人造鸡胸肉的生产成本降至每公斤20美元左右。FMT也是在细胞培养肉的领先公司,2021年7月,FMT宣布其中试工厂已经竣工,成为行业内首家通过培养基再生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的公司,这也标志着该公司细胞培育肉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化。
另一方面,培养肉的政策上也有利好释放。2020年12月2日,美国初创企业Eat Just生产的细胞培养鸡肉获准在新加坡销售,成为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培养肉产品。
回到国内市场,国内目前有3家细胞培养肉公司已经获得融资。
2021年10月22日,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清流资本、高瓴创投、经纬创投和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融资金额共计7000万元;2018年成立于香港的Avant Meats曾在2020年宣布获得31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2020年成立于上海的CellX也在2021年8月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两轮融资,投资者包括真格、云九资本、险峰、Lever VC和力矩中国等。
国内另一家细胞肉公司也在崭露头角。「明亮公司」近期对话了培养肉公司极麋创始人曹哲厚,和他探讨了细胞肉的技术路径和当下难点。
极麋生物成立于2021年8月,目前在杭州,是一家细胞培养肉的底层技术研发公司,目前专注于做细胞培养牛肉。
创始人曹哲厚本硕就读于帝国理工大学航天航空专业,博士阶段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神经学专业,之后,辍学回国创业,正式进入细胞生物学领域。目前极麋生物的团队有8个人,都是研发人员,包括细胞研发、食品材料和植物提取等。
据他介绍,极麋的细胞培养肉技术主要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把单颗细胞在体外扩增,在实验室环境下扩充到肉的形态。
整个细胞培养肉有三个阶段,即实验室阶段、扩大生产阶段和市场销售阶段,“前两个阶段在整个领域中更关键。”他表示。
极麋目前专注于4个底层技术,即细胞系、植物提取、植物支架和大规模反应器。细胞系在于如何稳定获得细胞种子来源,稳定的可持续扩增的细胞株意味着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细胞种子,有稳定细胞株能更好开发培养基和组织工程体系;植物提取在于如何降低细胞肉培养基成本;大规模反应器则在于未来如何降低其运营成本。他表示,降低反应器的使用成本也很关键,反应器的能耗成本目前占比较大。
在培养基环节,目前培养基的成本还比较贵,“现在细胞肉培养基成本是600-700元/L,我们目标是要降到2元/L,预计到这个水平才能比较好的跟成本平衡。”他表示。当前细胞培养基因沿用的是细胞治疗级别而开发的所以成本略高,“我们后续也会自己开发技术做培养基。”
目前培养肉的最大问题在于成本太高。“我们目前培养肉成本大概1克是几十元,预计5年内可以把成本降到100元/千克,成本达到这个价格就非常有竞争力了。”曹哲厚说。
国内的细胞肉还整体处于实验室阶段,接下来一定要往工业化方向上走。“放到工业化就要考虑如何设计整个生产流程,确保可以达到在实验室级别的产品,在持续放大生产中降低成本也很关键。”他说。
当下工业化的难点还是在底层技术平台,比如如何在反应器内做组织工程,如何开发反应器,能否降低培养基成本以及在大规模生产中如何控制能耗成本,“这几个都是关键问题。”
对于为何定位在做细胞牛肉,他认为一方面是团队更擅长做哺乳动物,同时,牛肉生产的碳排放最大,也是最迫切需要颠覆的,“牛肉本身也有广泛市场,也会是更好的切入点。”他说。
目前极麋整体都是研发团队,曹哲厚表示,想要新的融资扩充人员、采购设备和支持研发经费。
从全球对标来看,他认为极麋在技术路径、背景和想法上会跟以色列的Future Meat公司比较接近,“当然我们现在还没达到他们的水平和阶段。”
以下为访谈(有节选):
Q:明亮公司
A:曹哲厚 极麋生物创始人
极麋生物创始人曹哲厚(图由受访人提供)
A:细胞培养肉的技术是把单颗细胞在体外扩增,在实验室环境下扩充到肉的形态。我们的方案主要是从原始的动物上提取干细胞,然后把细胞在体外做细胞驯化,驯化之后添加培养基,并通过不同细胞种类的组织工程可以把它变成一块肉的形态。A:因为组织工程领域特别是细胞培养,一开始的创建是在人的细胞基础上的,最近20年,在人的细胞基础上的细胞培养进展非常迅速,人体的细胞培养主要是为了能在体外培养出人的组织或器官模型,所以如何从单一细胞变成一个组织甚至是器官是再生医学领域研究最多的。我们现在细胞肉很多都可以参照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像全球培养肉知名公司Future Meat的创始人也是再生医学背景,再生医学领域给细胞培养肉行业提供了好基础。Q:极麋目前专注于4个底层技术,细胞系、植物提取、植物支架和大规模反应器,这四个技术具体对应的是什么?A:从整个细胞培养肉看,主要是三个阶段,即实验室阶段、扩大生产阶段和市场销售阶段。前两个阶段在整个领域中更关键。这四个底层技术中,第一个,细胞系主要在于如何稳定的去获得细胞的种子来源,这一方面要从动物身上提取,另一方面要在实验室阶段做细胞的驯化培养。第二个是植物提取,现在细胞肉培养的另一大目标是要降低细胞肉成本,现在细胞肉培养基的成本是600-700元/L,我们目标是要降到2元/L,预计到这个水平才能比较好的跟成本平衡。第三个是植物支架,植物支架主要是在组织工程里扮演角色,这个角色可能也只是中间过渡,我们今后想实现让细胞依附于细胞去生长,在肉上长肉的状态。最后一个是细胞大规模生产的反应器,目前的细胞培养器材还不足以满足后续细胞肉大规模的生产需求。现在的细胞培养期是机械反应器,类似于啤酒发酵罐,如何在反应器内做组织工程工作都很关键,比如它的搅拌剪切力不能损伤正在培养的细胞,我们需要能将反应器的运营成本降到比较低,可能也需要循环利用培养基。A:降低反应器的使用成本非常关键。反应器的能耗成本会占很大比例,用电量主要是用于气体的融合(搅拌环节)和维持反应器的温度。A:国内可能后续能供给上,现在是国外更领先。反应器设备单价比较贵,我们的计划是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平摊下来的成本还能打平。Q:现在1克的细胞肉需要多少培养基?培养基为何成本高?A:一克细胞肉大概需要100毫升左右的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大概是葡萄糖、氨基酸和一些细胞生长因子等成分。目前培养基主要是依托之前细胞治疗级别开发出来的,它们的成分非常复杂且对纯度要求高,所以成本会很高,我们后续会自己开发技术去做培养基。A:目前大概是1克几十块。培养肉研发周期比较长,我们预计在5年内可以把成本降低到100元/千克。细胞培养肉目前不能达到全方位优势,只能达到部分优势,它需要口感和口味等这些细胞肉本身的产品力,我们觉得成本达到100元/千克,就会非常有竞争力了。Q:要实现大规模生产需要稳定的细胞株,为何需要稳定的细胞株?A:稳定的可持续扩增的细胞株意味着可以有源源不断的细胞种子,这些细胞株也会未来培养肉的种子,我们有稳定的细胞株之后也会有一个锚定作用能更好开发培养基和组织工程体系。Q:从实验室走到工业化,这里面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A:放到工业化就要考虑如何设计整个生产流程,确保可以达到在实验室级别的产品,在持续放大生产中降低成本也很关键。目前工业化的难点还是底层技术平台,比如如何在反应器内做组织工程,如何开发适合的反应器以及培养基成本能否降到预期标准,以及大规模生产的能耗成本如何控制,这几个都是关键问题。A:我们大致的思路和方向是一致的,但技术路径有细微不同。差异在于产品口感,能否达到组织工程肉的形态以及成本控制能力。Q:跟国际上的其他公司比,你们的技术路径会更像哪家?A:可能比较像Future Meat,我们现在还没达到他们的水平和阶段,但我们的路径、背景和想法跟他们比较类似。A:我们之前一直做人的细胞,对哺乳动物更擅长,同时,牛肉的生产是碳排放最大的,从环境考虑,它也是最迫切需要被颠覆的。牛肉本身也是相对高端的产品,也有广泛的市场,我们认为牛肉会是更好的切入点。Q:现在有一些植物肉公司会去做比如龙虾肉,因为这样生产出来在市场上似乎显得有性价比,这种路线你们会考虑吗?A:做龙虾肉等肉类体量还是相对小,而且需要投入很多研发投入,我们希望在想要的品类中积累更多技术,牛肉是个广泛使用的产品,整体的体量也绝对大于龙虾或者其他水产品。Q:市场上有一些担忧,比如细胞培养肉食用之后是否会出现副作用?A:这个不会,它其实就是个真实的肉,涵盖了肉需要的所有营养。产品上市之前肯定会做安全性实验,包括也会跟国家监管部门合作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A:整体都是研发团队,有做细胞研发的,有做植物支架的,也有做培养基开发的,反应器这块我们在后面有更多资源之后再开始做。我们想要新的融资扩充人员、采购设备和支持研发经费。Q:为什么会创业做细胞肉这块?看你之前是博士没读完出来创业了。A:相比读博士,我对创业更加向往,我认为,商业的成功也代表了你对社会的价值,相比发表论文,我更愿意去创造能直接给社会带来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