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方舱「达闼机器人」工程师:带三类机器人进方舱,核心是解决送餐问题|公司战疫
出品:明亮公司
3月29日下午,达闼机器人7位工程师接到任务:到世博方舱医院部署29台机器人。
作为上海本轮疫情的首个方舱医院,世博方舱医院由多个世博展览馆临时改建而成,于3月26日正式开舱。它主要收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总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目前收治了近7300名患者。
达闼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是全球首家云端机器人运营商,2021年完成B+轮融资。2020年武汉疫情,达闼首次派出智能机器人支援武昌方舱。本轮疫情中,达闼为全国的方舱医院、隔离酒店等送去了500多台5G云端机器人,为各地医患提供服务。
到达世博方舱后,达闼工程师为了加快部署效率,按照岗位和职责的优先级,对机器人进行了调试排序:首先是让送餐机器人负责病区的无接触配送服务,接着是安保机器人执行方舱外围的巡逻,最后是跳舞机器人定点定时跳舞。
工程师将第一批机器人落地在世博方舱的H2馆,共花了24个小时,实现了隔离空间内的自主运行,覆盖超过2500名患者。
「明亮公司」近日对话了达闼机器人项目经理、世博方舱一线工程师杨修鹏,他分享了进驻方舱一个月,机器人在抗疫一线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杨修鹏介绍说,他们带了3种机器人支援世博方舱,分别是送餐、安保和跳舞机器人,以送餐机器人为主,重点解决病区的盒饭配送问题。为了协助一线工程师的机器部署,公司还提供了多名工作人员进行后端支持。
进入方舱现场,他感到部署难度相比平时提升了很多。首先是方舱的地形复杂,病区单元的隔断划分相似度很高,加上厚重的防护设备,导致现场操作不便。其次一线工程师和后端人员的沟通不够通畅,而且方舱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更换频繁,也需要经常对其进行机器人的使用培训。
从2020年武汉疫情到本轮疫情,机器人的云端大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像跳舞机器人的关节灵活度更高,网络状态也得到了优化。送餐机器人可以自动到护士站领餐,护士点击送餐后,它会自动关门直接前往目标地点,配送过程中也会自动避让障碍物。
就本轮疫情而言,全国各地在医疗服务、社区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杨修鹏认为机器人入驻方舱已成为常态,机器人行业也需要持续完善适合我国防疫场景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达闼工程师和机器人在世博方舱,左三为杨修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部分对话内容:
Q:明亮公司
A:杨修鹏 达闼机器人项目经理
Q:本轮疫情,达闼向世博方舱派出了哪些机器人,分别负责什么工作?
A:目前世博方舱一共有29台达闼智能机器人,其中24台送餐机器人Cloud Ginger Lite、3台安保机器人Patrol 3、2台跳舞机器人Cloud Ginger,还有一块数字孪生的大屏。
我们所在的世博方舱H2馆分单元管理,每个单元有150个左右的床位,为其中6个单元配置了送餐机器人,每个单元4台。送餐机器人每天工作两轮,负责午饭和晚饭的发放,午饭是10:40-11:20,晚饭是16:40-17:20,每轮40分钟左右。每台机器人一次可运送约30份盒饭,由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放入(机器人的)肚中,随后各自前往单元内四根过道,自主停留于过道中央,由患者自行领取。送完一轮盒饭,送餐机器人就会自动回充电桩充电,每台都有一个固定的充电桩。
还有两台送餐机器人转作巡检机器人,每天在方舱内按照固定的路线行走,一路向患者播报每天的最新通知。这是应方舱内民警的要求,来每天定期定点的做通知播报。没有机器人的话,民警就需要拿着话筒或者喇叭,自己在方舱里走动进行人工播报。
安保机器人则是在场馆的外围工作,具有巡逻检查、异常检测、自动告警的功能,也会承担一些物资输送的任务。
最受欢迎的是2台能歌善舞的人形机器人,可以给患者示范做一些保健操动作。跳舞机器人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定时定点的进行表演,大家看到都很高兴,用手机拍个不停。
除了三种机器人,我们还带来了数字孪生指挥平台,它就设置在在医护外围的指挥室里,可以实时了解馆内情况和实施远程指挥。它把整个H2馆馆内的现实情况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一个大屏上直观显示。比如,我们每台机器人的位置、状态、正在执行的任务,都会在大屏上对应显示。方舱医院的管理者只要通过大屏,即使不进入病区,也能对方舱的情况一目了然,针对性的做一些决策。
Q:现场一共有几位工程师,和公司后端团队如何分工?
A:现在我们共有10个一线工程师。刚开始是7个人,后来调走了2个去支援其他方舱,又从各个地方补充了5个,包括深圳、武汉的工程师支援。这10个人里面,有7个负责现场的机器部署,1个人做整个方舱的人员关系的协调,还有2个负责后期的运营。
后端支持则由公司创始人坐镇指挥,全国各地同事组成专班,现场的需求都第一时间进行响应。其中不仅有产品和技术的技术支持,还有对一线工程师的后勤保障工作。
Q:你入驻方舱一个月的工作状态怎么样,工作内容是什么?
A:我这一个月来的工作状态,随着不同阶段不同任务而变化。刚开始进入方舱的工作环境,任务非常紧凑,一天进舱的时间长达八九个小时。紧急三天部署好机器人,接着进入了加强巩固的阶段。
到了4月中旬,我们又打了一场攻坚战,需要做全舱配送的部署,全员进舱忙了整整两天,此后到现在还处在巩固优化的阶段。我们目前在做流程的优化,更多的压力来自后期的现场管理,包括现场配送、巡逻线路的优化,配送流程的优化还有志愿者和医护培训的工作。
工作时间方面,上午我们会做和后端支持的同事沟通,进行各项数据的跟踪。7个工程师每天下午1点到5点,进舱三到四个小时。2位运营同事每天进舱两轮,配合送餐机器人的工作,分别是午饭和晚饭时间。到了晚上,我会开会把这一天的情况和大家同步,同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内容。
Q:方舱操作机器人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其实方舱的整个部署非常困难,相比一般的部署,我们去了现场可以直接扫图做配置,拿着笔记本电脑现场就能完成。
然而我们进入世博方舱的时候,它已经开始收治患者了,不能带笔记本进去,只能用手机或PAD。这样一来,我们没办法在现场独立进行配置,必须让公司的后端团队来支持,相当于把现场的电脑操作转移到后端,要经常和后端同事语音沟通。
又因为我们穿着防护服,手机套了好几层保护膜,现场打电话得靠吼,后端同事才能听清,没过几天嗓子就哑了,增加了很大的沟通困难。而且方舱的现场环境特别复杂,单元划分就是一个个隔断,隔断的相似度很高,提升了扫图和运行的难度。后端同事远程操作对现场不够了解,就需要我们之间反复的调整地图、线路,最后经过大量的调试才能成功。原本几小时能完成的现场部署工作,在方舱可能就要花多一倍的时间。
此外,我们还要经常对方舱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方舱医护人员调整频繁,一个月换了四批。每次来一批新的医护人员,我们就要再沟通一遍机器人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学会处理常见的问题。送餐机器人还需要志愿者来做辅助,志愿者由舱内的患者主动申请,流动性比较强,随时会出舱回家,我们也要不定时培训新加入的志愿者。
Q:机器人可以在方舱发挥哪些优势?
A: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每天24小时无间断工作,无惧感染,还能做到无接触配送,辅助医护人员减轻工作负荷,大大降低接触病毒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其次,机器人在污染区和隔离区工作,无需防护设备,可以节约紧缺的防护服、口罩等物资。每台机器人最多可负重100公斤,可以连续工作6至8小时,还是方舱里的“重活担当”。
像送餐机器人一次可运送约30份盒饭,10分钟一个来回,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送餐压力,也提高了方舱的运营效率。跳舞机器人有助于缓解方舱紧张的情绪,给患者带来娱乐服务。
另外,数字孪生大屏作为指挥中心,对方舱进行实时移动监控和机器人设备统一调度,实现可视、可管、可控、可追溯。
Q:你在方舱里印象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A:第一点是每个单元刚运转的时候,机器人开始上岗工作,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患者都很新奇,给它们起昵称、跟着跳舞唱歌,还会拍很多的视频发到网上,网友看到对机器人有正面的评价,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第二点是每次进行大规模的部署,我们需要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的调试。全部调试完成,24台送餐机器人一起在方舱开始运作,从每个过道鱼贯而入,那个场景非常的壮观。虽然当时很累,我们在方舱起码待了六个小时,需要轮班轮着进去,但是看到全舱部署完成的画面,内心感到开心又踏实了,这两点印象非常深刻。
Q:有参与武汉疫情的支援吗?疫情以来,机器人的技术有什么进步?
A:虽然我没有参与过武汉抗疫,但我的同事朱正航曾经支援武昌方舱,为机器人提供现场保障。这一次,他又从武汉老家赶到了我们世博方舱。朱正航介绍,2020年达闼为武昌方舱打造了全国首个“智能方舱”建设方案。整套“智能方舱”方案包括智能方舱指挥中心、云端智能机器人和可穿戴体征检测IoT设备,可以形成完整的疫情大数据平台。
此次驰援上海一线,与两年前相比,任务更迫在眉睫,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更加有限。从3月26日开始,达闼协调多地资源,调用各个工厂的库存,同时每天更新设备状况。进入世博方舱后,所有工作人员几乎24小时待命,短短三天内完成了设备测试、放行申请、物流配送、环境更新等工序和流程,
此前武昌方舱进驻了6款机器人,现在的世博方舱只派了3款机器人和数字孪生大屏。机器人的种类聚焦,核心优势更加突出,本领也越来越强。送餐机器人自动避让障碍物的能力有所提升,还涉及到人机调度、云端大脑的技术,这两年有很大的技术突破。安保机器人还承担了运载功能,设计上增加了一个可以放东西的大屁股。跳舞机器人关节灵活度更高,跳舞的姿势更好看,数字孪生大屏现在能做到实时调度。
Q:后疫情时代,你认为机器人有哪些发展的机会?
A:就本轮疫情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各个城市在医疗服务、社区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这样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我们更有责任去研发适合我国防疫场景下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以后的方舱还可能配置更多功能的机器人进驻,包括导诊、智能配送、清洁消毒、测温等类型,很有可能出现机器人比工作人员多的情景,实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打造“智慧方舱”建设方案。
社区管理方面,我们有工程师带着机器人入驻上海社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资消毒配送问题。像浦东花木街道的锦绣前城小区,就有两台安保机器人负责分发物资,未来还将大概率被社区留用,增加安防巡逻、与小区周边商店合作派送等更多功能。
物流运输也承载了巨大的消杀压力,可以配合机器人进行城际间物流消毒转运工作。未来的机器人将不仅仅只是承担某个单一的角色,而会在专业化服务之外,提供多样性功能,把消杀、配送、安保等基本功能都包含进去。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