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 ——“党报人”的高考记忆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
——“党报人”的高考记忆
高考 —— 一个改变无数中国人命运的字眼,是一段汗水挥洒的记忆,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更是一个时代难以磨灭的符号印记。
自1952年中国建立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已走过64年的光阴。岁月封尘,历史积淀,中国高考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岁月的洪流中,每个人既是一粒尘,也是一颗星,无数的知识分子跨过高考这座桥,展开人生的新篇章。
今天是2016年高考第一天,940万考生于今明两天“同台竞技”。“金台唱晚”特策划《那些年,我们的高考——“金台报人”的高考记忆》一文,让10名人民日报“党报人”讲述他们的高考故事,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高考的历史沿革。
1952年8月15、16、17日3天,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举行。
我们的功课荒废了,无心于课堂,都以为不会有高考了。高三的第二学期开学时,县里通知,说高考照常举行。我们于是匆忙复课,要把落了的课都补上。我们日夜加班,老师补课跃进式,简而不详,我们听课似懂非懂,囫囵吞枣。
学期结束不放假,我们留校复习功课。这时正是大饥之时。经历了大跃进,刮“共产风”,“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饱饭”,三个月全县粮食基本吃空。县里于是号召勒紧裤带过日子。我们学生的定量,每人每天减到10小两(1斤16两制)。
出于我们意料的是,这次高考的卷子,竟是不太难。尤其是作文,题为《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因为参加过大炼钢铁,我写了炼铁故事和班里曾被表扬的人物。照实写来,自认没有远离要求。
8月中旬某日,我赶到学校取通知,我考上复旦!学校给我15块钱路费补助。我姐夫几乎倾其所有,给了我15元。父亲把家里唯一能卖的旧挂钟卖了三块钱,算是对我的唯一现金支持。堂兄给了20元,勉强凑够了路费。
我们没有庆贺。只在我离家的那天,堂姐送来一只鸡,姐姐做了汤圆,算是给我饯行。
这年的高考考风良好,不见考场作弊。录取原则,看重阶级成分,面向工农子弟。我欣逢其时,深得其益,洗掉两腿泥,跨进了大学校门。
自从我作为优秀生被保送进普宁兴文中学高中部起,我就有了一个要考进大学的梦想。高三时期,那是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的时段。为了高考,就连清晨放牛去牧场、傍晚牵牛回归的时间都不舍放过。我以细小的竹枝为笔,无边的空间为纸,默默地比划着,写着一个又一个的英语单词和句子。我们的英语老师业务精也抓得紧,几乎天天有听写,阶段考、大考也是家常饭。自然,我也下功夫学语文,勤读、多思、多练作文;背历史,分朝代和专题背;背政治,尽量理清答题的因果、逻辑关系记忆。心想“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值得!”
磨练是召唤成功、实现梦想的力量。1961年高考,我顺利“跳过了龙门”,考上了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记得当年我是在田地里干活时接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时我在地里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喊,一抬头,只见邻居的伙伴边跑边嚷:“你考上大学啦!真棒!”记得当年入学后上第一堂英语课时,老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就兴冲冲地问:“哪一位叫陈特安?”这突如其来的发问顿时使我心里有点惊讶,但我还是恭恭正正地站起来回答说:“是我,老师。”“哦,祝贺你!你的英语入学考试成绩位列本校文科各系录取新生第一。”老师微笑着说。这一场景令我暗暗高兴,也让我进一步懂得,从来只有拼出来的成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我的高中三年都是在国家的饥荒中度过的。那时我最发愁的,就是交不起每月的7块钱伙食费,常常为此苦恼。再就是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注意力经常被分散。因为,那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有政治运动,一有劳动,就得参加。
临近高考,我拼命复习,由于吃不饱,也顾不得休息,结果得了头痛病,只得回家休养。三个月后,回校与同学们一起乘船,到百里外的盐城参加高考。我们县没有考场。记得这是1962年7月20日,我是带着头痛病走进考场的。
50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我还是心颤胆寒。如果不是高考,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我这个穷苦的农村人来说,就没有今天的一切。我从内心里感激高考。
家长不紧张——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知道我高考前在用功,但从来不问我备考如何。考试前,我的朋友何兄的母亲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明明,考试时不要粗心”。而我的父母几乎没关照什么。考场门前没有警察维持秩序,也见不到家长的面,都是考生自己走到考场去的。每场考试结束时,也没有家长迎接。
没有营养品——那时三年困难时期接近尾声,粮食定量,肉、蛋很少吃到,更无营养品。那时在家唯一的优待,就是考试前可以少干一些家务活。
没有补习班——那时备考,没有任何补习班,也没有其他参考书,只有学校发的少量油印的练习卷子。大家都坐在教室里自习,看教科书,做练习题,看笔记和作业本。
文具随便带——那时考试时可以带一个文具盒,自备文具。据说为了掌握时间,我的朋友何兄还把家中挂在墙上当钟用的挂表带到考场,放在桌子上。
考题不刁难——那时考题基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作文题是《雨后》和《说不怕鬼》,任选一个。后来听过一个笑话,说是有位考生把作文题“说不怕鬼”看成了“说不怕兔”,大写特写兔子怎么可爱、不可怕,结果得了零分。数理化题的难度是:常识题约占40%,中等难度的题约占40%,较难的题约占20%。
外语很容易——那时我是学俄语。考外语时,我很快就做完了题,总觉得不能内容这么少,以为有一两张卷子掉地下或在抽屉里面没看见。现在考外语,据说题量都很大,做不完或没时间检查的考生比例很大。
志愿自己填——那时家长管得很少,学生更多的是听老师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水平,选自己喜欢的专业。结果,我和朋友何兄都考上了第一志愿复旦大学化学系。
1970开始一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招收工农兵及下乡知青做学生。这三年的高、初中毕业生被称为“老三届”。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明令废除高考,高校招生严格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出现高考特定名词:工农兵大学生。
颤抖着将信封撕开,一看,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通知!说了声谢谢谢谢,立即飞快往家里赶。进了门,一桌子菜,原封未动,大家一看我这兴奋劲儿,啥也甭说了,齐声祝贺,干杯干杯!——《难忘的高考岁月》(刊登于2016年6月6日“金台唱晚”)(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全文)
李彦明
在高三上半年一个紧张学习的日子,突然接到学校通知,所有高三男生参加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选拔,非常严格,大家别抱希望,完成政治任务。同学们难得放松一次就都相伴着嘻嘻哈哈的去了,结果有五个同学通过了市里的初检。对于一个少年能有机会在蓝天上翱翔、为国家奉献自己一份力量,保卫祖国,是非常神圣光荣的事,我抓紧锻炼身体、继续备战高考,春节后再到军区体检中心经过长达一周多严格的复检、心理品质测试、飞行潜质评估、政审:每一名学生的检测结果都要经过科室主任、主检组、专家组的三重审核,避免误淘和漏淘,最终我所在的城市只剩下两个人,绝大部分人抱憾而归。
之后的高考对于在重点高中的我简直是太轻松了,顺利通过、提前第一批录取。带着兴奋、紧张和期待的心情进入空军飞行学院,开始了从军奋斗的征程。
之所以一心想读新闻系,是因为父亲的工作,我接触过市里报社、电视台不少记者,高二时还跟着一个报社的叔叔学过摄影,向往着能和他们一样“一支笔走天涯”,但北大当时没有这个院系,就转报了复旦。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都有数十万考生,记得那年北大、复旦两校在省里招的文科生加在一起才10个人,我又在志愿后面注明了“不同意调剂”,现在想想也是年轻冒进。幸好成绩比我预估的要好,得知自己居然考了文科全省第一名,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懵,觉得搞错人了吧,第二才是开心。推开高考这扇门,我也终于开启了自己的新闻理想的大门。
▲大学刚入学,在南昌陆军学院军训的刘莉莉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同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如今,高考改革仍在继续,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超
我家在江西婺源,这是一个人口只有三十万的小县城,读的中学叫天佑中学,是以铁路先驱詹天佑的名字命名的。从2007年开始,学校获得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推荐资格,我有幸也成了清华自主招生的候选人。经过一轮笔试面试,我获得了清华大学加分20分的优惠政策,这给我备战高考提供了很大的信心。说来也巧,在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我回答的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对时事新闻的看法,最终我也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此后历经四年新闻学本科、三年国际新闻方向的研究生,直至我毕业进入人民日报社,都和“新闻”二字有了不解之缘。
高中时选择了文科,就是因为对文学与历史的偏爱。高中三年,感觉恍若青葱的梦,倏然而过就走到高考的“门前”。当年的辽宁省实行平行志愿报名,可同时填报三高校作为第一志愿。但是在第一志愿之前有一项“提前批次”录取志愿。当时这栏本没想填,但在翻看学校名录时赫然发现了吉林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仔细了解后发现是中文和历史双学位的专业,所学的内容与我的长久以来的阅读兴趣不谋而合。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专业,用四年的时将兴趣培养成系统的知识构成,这对我而言实在魅力非凡。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填报了这个专业。2008年,我顺利考入了这所大学、这门专业。而这门中文与历史的双学位专业使自己成为地道的“文科生”,也让我与文字有了更多结缘的可能 。
之后的四年本科学习与三年是研究生生涯都是在吉林大学度过,而七年的大学“文科”生涯让我对文字有了深的热爱与关注,也成为了我选择新闻行业、考入人民日报的意愿基础。回头看待这每一步,似乎都与当年高考的专业抉择有着某种联系,但更深的原因却也是高考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的方向,无形中指引了我未来,走到了今天。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