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人必看!人民日报资深老记者教您如何写好新闻人物!

王艾生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如何描写新闻人物?王艾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就没有新闻。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所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事实”就是真的人物、真的事件、真的环境、真的情景,这才叫新闻。新闻,不能虚构,不能夸张,不能假设,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胡编乱造。但是,新闻并不排斥描写,要生动准确地描述人物和情景,又要把新闻写得更生动丰满有吸引力,这是新闻记者理应练就的基本功。

在传授新闻基本功方面,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的老记者们很有发言权。借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让人民日报资深老记者王艾生带您阅读名篇佳作,学习新闻写作技巧。

范长江描写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范长江
1937年2月,我国新闻界老前辈、“青记”创始人、《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只身去了延安。他是白区进入延安的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写下了轰动中外的《陕北之行》,对林彪、吴亮平、刘伯承、朱德、张闻天、徐特立、廖承志、林祖涵等人都有生动准确的描写。比如写刘伯承“身体看来很瘦,血色也不好,四川人有这样高的个子,要算‘高’等人物。他之有名,不在到了红军以后,西南一带,对‘刘瞎子’的威风,很少人不知道的。”特别是他写毛泽东,可谓大家手笔,入木三分:
最后到的是毛泽东先生,许多人想象他不知是如何的怪杰,谁知他是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寥寥数笔把毛泽东的神态、形体、气质凸显出来了。范长江与毛 泽东在窑洞里彻夜长谈,文中说毛泽东“他喜欢谈战略,他在红大教 战略一科,说到战略,精神特别好了起来。”
▲毛泽东与范长江
范长江说:“记者一定要多做各种各样的札记、读书、访问,观察和思考都要围绕着一两个大问题和无数小问题不断积累。记录下的 材料要准确,引录原文要一字不差,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范长江新闻集》1089页)范长江就是凭他长期的观察、思考、积累写出了追随红军长征足迹的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名篇佳作。
《陕北之行》在《大公报》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各阶层的读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对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正确认识。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写信给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

彭子冈深情刻画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
▲彭子冈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1945年8月就任《大公报》记者,她是中共地下党员,后任人民日报社记者。1945年,毛泽东为联合抗日的民族大义,亲去重庆谈判, 8月28日下午3点37 分,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彭子冈有幸目睹了这一历史镜头,作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多年来的热烈向往,她终于见到自己的领袖,这种激动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不到一个半小时,她就写成了1500字的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她用含蓄隐喻的笔墨这样刻画了毛泽东:
毛泽东先主,五十二岁,灰色通草帽灰蓝色的中山装,蓄发,似 乎与惯常见过的有些相似,身材中上,衣服宽大得很,这个在九年前 经过四川边境的人,今天踏到抗战首都的土地。
▲1945年毛泽东等在重庆九龙坡机场
子冈又写道:
“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 时,他仍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当他大踏步走下 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 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它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子冈描写毛泽东的衣着、言谈、细微的举动等,细腻刻画了中共领袖毛泽东的纯朴形象,写出了毛泽东的特色,写出了记者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她的这篇特写成为名作,轰动了大后方。50余年后,子冈回忆起她写这篇特写的心情时说:“在长期热烈的向往之后,终于生平第一次,却又是在敌窟中见到自己的领袖,这种复杂的激动心情是难以抑制的,然而又是必须抑制的……我只能借助于敌后广大民众 渴望和平的心情在字里行间轻轻跃动,来吐露自己深藏心底的兴奋和担忧了。”(见《子冈作品选》1984年版360页)
▲1981年7月4日,人民日报5版刊登子冈回忆撰写毛泽东重庆之行经过的文章《毛主席在重庆》

邓拓细腻展现默默无闻的手工业者
▲邓拓
邓拓曾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杂文家、诗人、书法家及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他除了名震一时的杂文《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作品外,还曾写过一篇人物通讯《访“葡萄常”》,他这样叙述这种手工艺品的特色:
一串串葡萄比那园子里新摘下来的也差不多,深紫色的薄皮上,复着一层轻霜,柔软的枝干衬着几片绿叶,叫你望见它们嘴就有酸甜的感觉。
文中写到为保存这种绝代手工艺品,常贵禄五个姑侄几十年艰苦劳动,三个老姑娘一直没有嫁人。他写了她们内心辛酸痛苦,写了她们内心的欣慰、欢乐和自豪,写了她们三姐妹不同的境遇、不同经历、不同的内心世界,还写了“葡萄常”这种手工艺品流传至今给我们的思考,写了她们这种平凡又博大的行为给我们的震撼。
▲195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4版刊登邓拓《访“葡萄常”》一文
邓拓的诗文具有长远的生命力,至今被人喜爱。他那亲切温馨、渊博隽永、短小精悍、饱含智慧的文风,令人回味;他耿介清刚、善良深情而又有硬度的人格,更令人钦佩。

穆青刻画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可谓是一篇“经典”的通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建、周原。由于焦裕禄的事迹特别动人,1966年2月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几乎全国所有的县、乡干部都在细读细研,全国上下形成“焦裕禄热”。在写作这篇通讯中,穆青提出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展现人物壮美动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写焦裕禄要写三方面的矛盾斗争:与严重的自然灾害斗争(内涝、风沙、盐碱),与干部中困难面前灰心丧气情况斗争,与自己的病痛斗争。作者写道:
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祅上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 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 肝部,或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它办公室的藤 椅上,右边被顶处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负你了。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1版刊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
这样的细节描写令许多读者为之动容,为之落泪,为之深叹,为之感动至深。
▲1983年6月22日,王艾生(左二)在山西襄垣县农村采访军属李水莲大娘
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自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人,人海茫茫,世事沧桑,领袖与人民、英雄与凡人、男人与女人、富人与穷人、老人与少年、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幸运的人与命运多舛的人……真是多彩缤纷,千姿百态。记者要写人物,写各种不同的人,无论是用什么形式什么体裁来写,最为重要的是去写人的心,也即是通过表象写人的精神,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魂。这样,就写出了人物的特色,这就是成功的人物特写。
▲2015年10月,王艾生参加人民日报社重阳活动,杨振武社长与王艾生握手问候
▲杨振武(中)与王艾生(右)、肖荻(左)合影
▲2015年10月,王艾生(左三)与老同事在金台园合影留念


王艾生
王艾生,1933年生,山西人,中共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离休干部。1950年毕业于山西平定师范学校。曾任《山西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青年报》经济部负责人,人民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山西省记协副主席。山西省六届、七届政协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作品《五台山见闻》、《花花太岁逃不脱人民法网》、《杨敏谦沉浮记》、《王艾生通讯特写集》、《春天的气息》,主编《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等。《人民代表张银莲敢于讲真话》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龚永泉:四老赞


记者的眼泪


恢复高考 39年前那不能忘却的记忆


人民日报社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从楼顶上的小毛驴说起……


微信ID:rmrbjtcw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