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易其址终搁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五报原来还有这段渊源……

朱悦华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欲拆天坛墙五报联合建筑终搁浅朱悦华
天坛公园周围的拆迁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距申报世界遗产承诺最后期限还有不到14年了。
上世纪50年代,如果人民日报五报联合建筑在天坛西南外坛墙附近建造,那么今天,人民日报社也是拆迁户之一了。
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皇家祭坛。1998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申遗承诺,2030年前必须拆除坛域内非古代建筑,恢复为绿地。从民国起,一些单位陆续占据了外坛,天坛坛墙倾颓侵蚀、破败不堪,东、南外坛墙缺失,“天圆地方”格局和文化寓意被人为切断,天坛物质空间和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截止目前,天坛外坛有72公顷土地被外单位和居民楼占用,占整个外坛面积一半多。其中包括43家中央级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和8处居民社区,涉及168栋居民楼,2.3万多人口,占地28.94公顷。目前,这些单位和居民楼都在陆续拆迁中。▲天坛东里北区▲天坛西南、东南空白部分72公顷土地被外单位和居民楼占用,占整个外坛面积一半多。
1952年,北京天坛公园附近,一个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五报联合建筑正在酝酿筹建。两年后,这一庞大规划终因要触动天坛坛墙而搁浅。天桥医院、天桥邮政所、华仁路31号人民日报社宿舍作为五报联合建筑配套设施,至今仍在使用,但已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了。▲天坛公园西面的天桥医院▲天桥邮政所▲华仁路31号人民日报宿舍
1
邓拓给周恩来写信,第一次选址永定门外1953年5月25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给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总理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仲勋同志并转周总理: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旧有社址过于窄小,且极零散,曾于1952年6月请求进行联合建筑,先后经中宣部和中财委同意,并获得薄一波同志书面批准。据初步估算,该项建筑面积将近三十万平方米,造价五千一百余亿(相当于现在5100多万人民币——作者加)。
  五报联合建筑选址范围在永(定门)南(苑)大道以东,大部分在解放路以南,小部在解放路以北。
  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订购之高速度轮转印刷机定于今冬交货。各报要求先建立临时印刷厂。临时工厂亦拟放在这个地区。 ▲邓拓

这是五报第一次选址,邓拓在信中所说的“永(定门)南(苑)大道以东”,据笔者考察,在今天永定门外、永定门到南苑之间,永定门外大街以东。▲1958年5月,习仲勋和周恩来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与参加劳动的同志一起吃午饭。
接到信后,习仲勋的批示是:“拟予同意,请总理核示。”
周恩来6月18日的批示是:“请彭真同志在你主持的都市建筑规划和施工次序中一并予以考虑。”▲1963年11月,周恩来与彭真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9月10日,一张五报联合《基地面积统计表》绘制而成。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占地 500亩,预算5100亿元(相当于现在5100万元)。
包括一座4万多平米的8层办公楼,1万多平米的机房,还有发报房、卷纸仓库、油类库、医务所、俱乐部、大礼堂 、理发浴室、食堂、托儿所、幼稚园、小学校、花房等,另有15万多平米的甲乙两种职工宿舍。
2
第一方案有异议,二次选址在复兴门外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兼秘书长的郑天翔首先对永定门外的选址方案提出不同意见。
1953年6月26日,他在给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信中说,“五报地点原定在永定门外,距城市中心过远,将来工作不便。”他建议“在宣武门内外找一片地点,拆些破旧房子也可以。也可由五报自己提出二、三个地点。” ▲1956年6月3日,周恩来听取郑天翔作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汇报。
第二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周恩来文教秘书韦明,他在给周恩来信中提出了4条反对理由:一目前北京市都市建设计划尚未确定,但党中央及政府最高机构将来很可能仍在中南海。二据吴冷西同志说,新华社没有远离宣武门现址的设想。三如上述情况大致不变的话,则五报联合建筑设在永定门到南苑之间,离中央及新华社的距离都太远了,似不适宜。(据邓拓同志说,该地到天安门的汽车需走45分钟)四整个都市建设计划未确定,即贸然在永定门外动工建筑,将来很可能因地点不适而返工作废。永定门外第一个选址方案就此搁置。五报开始在宣武门、复兴门一带二次选址。
1953年11月12日,时任人民日报秘书长的王友唐以五报联合建筑委员会的名义给郑天翔写了一封信:“我于昨天到新华社与邓岗同志(新华社秘书长)商谈结果,他们同意将复兴门外新华社电台用地一百亩拨给五报使用,但他们要建托儿所,需地十五亩,故请求都委会在复兴门外拨地与他。”
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认为复兴门外“应保留为军事机关用地,五报应另找地点。”
由此,五报在复兴门外二次选址未果。
3
欲拆天坛墙,第三次选址搁浅转眼到了1954年6月,五报建筑用地迟迟得不到落实,情急之下,邓拓又给郑天翔写了一封信,陈述迫在眉睫的用地问题,并派人民日报基建科的蔡尚卿前去面谈。▲范瑾
5月31日,邓拓还与时任北京日报总编辑范瑾联名给时任北京市委秘书长郑天翔、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写了一封信: “以人民日报五报联合建筑的地点问题,我们同意按照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的要求,建在永定门大街天坛正门以南地区,北京日报也选定同一地段,紧挨五报一起建筑。”
“此项建筑的深度至少应为一百零五公尺。而这一地段在马路展宽以后,自马路东侧边缘至天坛外墙根仅有八十公尺,过于窄狭,必须向天坛内深入25公尺左右(即至于华北人民医院和卫生人员行政训练班西面的马路西沿),但此事事关重大,望由市委考虑决定。”
“人民日报因大区报纸即将停办,发行份数将大为增长,急需择定地点,在今年内把工厂建筑起来,以迎接新的任务。”“如建筑仅能占用天坛以外的地方,则我们就不能在该地建筑,须在城内另觅新址。” 邓拓所说的“永定门大街天坛正门以南地区”即今天的永定门内大街以东、天坛西门以南区域,天坛西门就是正门。据笔者实地考察,这里与邓拓当年描述相符,若在此建筑五报大楼,实在过于狭小。五报搁浅后,这里曾为民房,现已拆除,夷为绿地。▲天坛公园西门(正门)南,五报第三次选址区域。▲天坛外坛墙南部,天坛外坛墙到马路之间,只有一条人行道。
郑天翔认为,“天坛内外墙之间距离相当大。西门往北是密集的森林。往南则已有了建筑,我个人认为外坛墙在这一段无保留之必要,可以同意各报建筑从计划的马路边一直占用到华北人民医院马路之西。” 刘仁对这一意见表示了支持,薛子正提出拆墙问题,需征求一下时任文化部部长周扬的意见。▲第三次选址在永定门内大街以东、天坛西门(正门)以南、天坛医院西侧以北区域。从图上看出,此地过于狭窄。

华北人民医院即今天的天坛医院。前身是建于30年代原国民党陆军第31后方医院。据笔者考察,天坛医院从天坛西侧外坛墙一直绵延到内坛墙,紧靠内坛墙是车队。细雨蒙蒙中我看到厚重的内坛墙,松柏挺拔,青砖碧瓦被洗涤的格外清新肃穆。占据天坛外坛半个多世纪的天坛医院正在搬迁中。▲紧挨着天坛内坛墙,是天坛医院车队。▲天坛西侧门,是天坛医院进出口大门。
天坛西侧内外坛墙之间还拥塞着北京口腔医院、北京自动化仪表厂以及65栋杂乱不堪的民居。目前都在陆续搬迁中。▲天坛西外墙里的北京自动化仪表厂▲天坛西外坛墙内还拥挤着56栋简易住宅楼,脏乱不堪▲贴满了标语的拆迁楼
1954年6月间,一封署名不清的来信,将五报联合建筑之梦彻底打破。 刘仁、友渔、天翔、邓拓、范瑾同志:
  五报移至天坛西坛根一带建房,此项决定,当无问题。惟拆除外坛墙时遭到反对,因为在一九五二年秋天,为此建戏剧院时,曾建议拆除部分坛墙,周扬部长及全国政协秘书处曾组织过座谈会,在会场上争论很大,斥责北京市“打倒一切,格杀勿论”,之后,天坛改建之议,无人提及。
  五报社建房,如必须拆坛墙,势必先征得文化部文管之同意,否则恐引起议论责难。可否专题讨论一次,请考虑。  致礼!署名不清 五报联合建筑,从永定门外、复兴门外、到天坛正门(西门)以南,三易其址,终因触动天坛坛墙而搁浅。
五报的慎重选址,使天坛避免了一次人为破坏,也使人民日报五报避免了50年后一次重大折腾!“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从王府井到金台路,你知道人民日报迁址的前因后果吗?


人民日报社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从楼顶上的小毛驴说起……


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原来是他拍摄的!


你知道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国外记者站是哪个吗?


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人民日报!


微信ID:rmrbjtcw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