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记者带您重温国庆35周年、60周年阅兵盛景!

郭伟成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庆祝祖国华诞67周年 National Da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编者按:
明天是我们伟大的祖国67岁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出“国庆特刊”,十一期间推送人民日报社老记者的国庆专题系列文章,期待您的关注!
今日我们推送的是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高级记者郭伟成《祖国,我心中永远的骄傲》一文,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的文字,亲历两次国庆大阅兵的场景吧!

祖国,我心中永远的骄傲郭伟成
金秋十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又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在我近40年的记者生涯中,曾荣幸地两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一次是采访35周年大阅兵,一次是参加60周年阅兵观礼。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经历。
1
国庆35周年,亲历阅兵一线▲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2版刊登郭伟成、张述圣《三军雄风冠神州》一文
1984年9月的一天,我正在上海记者站的办公室里写稿。电话铃响了。是记者部主任林钢的声音:“小郭,国庆35周年,北京要举行‘文革’后的第一次阅兵式。记者部决定派你参加采访。事情很急,你明天马上坐飞机到北京来。”我感到十分突然,也很高兴。原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林钢
当时,到北京的飞机航班很少的。我即刻订了第二天中午的航班机票,飞往北京。到北京已经是傍晚,我赶紧去记者部报到。正在办公室值班的记者部副主任马鹤青高兴地说:“小郭,来得好快!今天晚上天安门广场彩排,我们一起去看看。”▲人民日报原记者部成员活动合影,老同志有纪希晨、高粮、程光锐、林钢、陈柏生、王金凤、马鹤青、丛林中等

为了搞好国庆35周年的报道,记者部特地组织了一个国庆报道小组,两位同志负责报道群众游行。我和时任驻甘肃记者张述圣负责阅兵式的采访报道。次日一早,我们先去京郊阅兵村采访。▲阅兵村之夜
10月1日早晨,我们准时到达天安门广场。我的位置在西一观礼台。刚巧和不久前从台湾空军驾机起义归来的黄植诚、李大维在一起。作为职业军人,他们是有专业眼光的。因此,他们边看阅兵,边为我讲解。他们说:“祖国的阅兵很有水准,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的,连洲际导弹都是自己造的,这真是了不起。我们真为祖国和人民解放军感到自豪。”那一次阅兵的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后来一直被舆论津津乐道的“小平,您好”的横幅也是那一次国庆游行出现的。▲邓小平乘坐敞篷车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战略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三军仪仗队队员
▲女卫生兵方阵接受检阅。这是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出现女兵方阵。
▲二炮战略导弹部队▲装甲运兵车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海军导弹部队
▲从台湾空军驾机起义归来的黄植诚、李大维▲本文作者郭伟成同黄植诚(右)、李大维(左)合影▲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前国庆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学生突然打出了一个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

阅兵后,我和张述圣一起去采访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张爱萍是在自己家里接待我们的。将军家里十分简朴。我们围坐在一张方桌边交谈。那张方桌的边角都磨出了木头的本色。他对我们回顾了国防现代化的历程。印象最深的是将军在聂荣臻元帅的指挥下,带领一大批科技人员在戈壁滩造出了“两弹一星”。他说:“毛主席高瞻远瞩,要求我们独立自主地搞出原子弹。当时,邓小平同志在书记处会议上对聂帅说,你们大胆去干,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是书记处的。后来,这个话成了国防科技战线各级领导遵循的一条原则,敢负责、能决断——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两弹一星。”将军回忆过去,动情地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千方百计给我们在戈壁滩上的人送去了茅台酒和金华火腿。”▲张述圣▲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爱萍在试验场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邓小平同李先念、徐向前、张爱萍在一起。
国庆阅兵结束了,但是我们的采访报道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去黄埔同学会采访了曾经担任过国民党湘赣绥靖公署副主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李默庵和原国民党第17兵团副司令兼60军军长林伟俦、以及回国观光的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请他们谈谈阅兵观感,鼓舞人民群众和国内外朋友的士气。▲1990年9月12日,聂荣臻在寓所会见李默庵▲林伟俦▲1984年,邓小平在北戴河会见丁肇中
2
国庆60周年,观礼现场热血沸腾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的喜庆日子,党中央决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并举行大阅兵。9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通知我,将邀请我参加国庆活动,我感到十分荣幸。
▲200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1版报道国庆60周年阅兵盛况
 60年代以后,国家决定缩减庆祝国庆的规模,尤其减少阅兵次数。60周年是件大事,一定要好好庆祝,这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这么一件大喜事让我赶上了,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早早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9月29日下午,我按规定去长安街上的“好苑建国饭店”报到。▲好苑建国饭店出入证
9月30日晚上18点,我们观礼代表一起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宴。晚宴开始前,我在中央领导的坐席前,碰见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党中央派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迟浩田接管人民日报社。后来,迟浩田曾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留在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协助重返人民日报担任总编的胡绩伟同志。那时,报社还在王府井大街,我住在报社集体宿舍。晚上经常在报社大食堂和迟政委(当时,报社同志都这么称呼他)同桌吃饭,然后一起到天安门广场散步。那时,从报社到社会、到生活和家庭,天南海北,随意聊天。大约是70年代末,迟政委又回部队了,就再也没见面。想不到,在人民大会堂国庆60周年的晚宴上重逢。迟政委连声叫着“小郭!小郭!”拉着我的手,彼此都感到十分亲切。▲迟浩田

10月1日,早晨5点起床,6点早餐。6:40安检;7:30上车就座。上午8点,我们前往天安门广场。那时,参加阅兵的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导弹部队、装甲部队的指战员,都已经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整装待发。那一次阅兵的是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受阅人员共有8000多人。装备5000台(辆),飞机150架次,编成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总共56个方(梯队)队,寓意56个民族团结奋斗、万众一心。▲国庆60周年阅兵现场▲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阅兵▲三军仪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水兵方阵接受检阅▲轮式步战车方阵接受检阅▲国庆庆典礼炮广场鸣响▲本文作者郭伟成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观礼

下午17点,天安门广场举行首都各界庆祝国庆60周年的联欢晚会。我的座位在西观礼台2台5排4号。在观礼台碰到老朋友、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博士。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我们俄罗斯人民都为兄弟的中国人民在建国60年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高兴!祝贺你们!”然后翘起大拇指,连声用俄语说:“达瓦里希,好钦哈拉索!”(俄语:同志,很好!)那真是一个十分难忘的夜晚。▲俄罗斯汉学专家季塔连科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招待会、联欢晚会邀请函

晚会总导演是张艺谋,分为四个篇章和最后的《同歌共舞》大联欢。伴随着广场上五彩缤纷的礼花,著名艺术家王莹、郎朗、谭晶、廖昌永、耿莲凤、宋祖英、谢霆锋、成龙、郁钧剑、张也、佟铁鑫等人的演唱,使得广场上欢快的气氛高潮迭出。尤其是彭丽媛在光立方烟花组图“人民万岁”、造型烟花主题“白鸽颂和平”以及空中特色烟花“笑脸映绿柳”中的高歌演唱,引得广场上欢声雷动。节日烟花更是在音乐中形成多层次、多亮点、程序化、艺术化的空间舞蹈,给人以全新的视听感受。晚会结束了,广场上欢乐的观众仍然流连忘返、久久地不愿散去。这一晚,“火树银花不夜天”,是一个无眠之夜。
祖国,我心中永远的骄傲!▲彭丽媛演唱专为国庆创作的歌曲《阳光路上》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伟成
郭伟成,197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国际部。1985年担任人民日报特派记者随团采访中国政府总理对拉丁美洲的第一次正式访问。1986年至1992年担任人民日报驻墨西哥城(中美洲、加勒比地区)记者。1990年、1991年两次当选墨西哥外国记者协会主席,是该组织历史上第一位亚裔主席。1997年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著有《南美安第斯山的骑士——圣马丁》、《最后的玫瑰》、《扶桑梦》、《沉沦与觉醒》、《让历史告诉未来》、《百战将星社义德》、《为电影而生》(谢晋传)、《行愿无尽》(明旸法师传)、《世界首富卡洛斯·斯科姆的秘密》等,以及各类新闻作品数百万字。作品收入《80年代通讯特写集》、《中国驻外记者文丛》、《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外国首脑采访记》、《在未建交国家》、《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等。1992年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人民日报“精品奖”等。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三易其址终搁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五报原来还有这段渊源……
人民日报社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从楼顶上的小毛驴说起……

恢复高考 39年前那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人民日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金台唱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