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所不知道的人民日报老总编李庄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李庄同志二三事马世琨
前
言2006年—2016年,人民日报老总编辑李庄转眼间已离开我们10年了。在很多老报人的眼中,李庄工作能力强,办事敬业用心,待人平易,在报社内外都是有口皆碑。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主任马世琨《李庄同志二三事》一文,带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李”。
▲李庄
1986年2月下旬,李庄同志率人民日报代表团赴科威特参加该国国庆活动。代表团属袖珍型,团员只有两人:高福源同志和我。老李(他要大家这样称呼他)喜欢拉家常,说实诚话,很快就打消了我们两人的拘谨。相处虽只有一周,但他的谦和平易、幽默深沉,让我受益良多,至今难忘。
在科威特期间,中国使馆派一位年轻外交官杨福昌照应代表团。老李对他很客气,以“老杨”相称。有一次当着大使的面,把“老杨”叫了个大红脸。我说,人家才30出头,就别叫“老杨”了。老李的回答是:对30以上的,如果只喊人家的姓,他都在姓前加个“老”字,“习惯了,改不了了,也不改了。”说习惯了,倒也是,他们参加革命那会儿,大都是20岁上下小青年,见个30岁的可不就叫老啥啥的。
科威特人富裕又好客,对出席国庆活动的外国客人招待十分隆重,好吃好喝自不必说,每位客人房间的冰箱里都装满了世界著名巧克力和各色饮料。有次,使馆一位参赞到宾馆看望我们,到各个房间走了走,打开冰箱,见里面的东西没动,就说:“这些都是给你们准备的,尽管吃,还可以拿走。”等参赞离开,老李说:“使馆同志是客气,咱们可以吃一两块尝尝,可别拿走。”
我们明白,老李这是在讲“主勤客雅”之道。主人待客要殷勤敬重,客人要懂得谦恭自重。到国外作客,甚至旅游,尤其要谨记,因为这涉及国家形象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风气总体不错,但一些低俗现象开始出现。老李显然对此厌恶不屑。一次,他自问自答:“怎么识别谁是艺术家?头发长的留大胡子的;怎么判断谁是导演?就是吆五喝六,目空一切的那种人。”我们在飞往科威特时,同机有个艺术团,有位女士口嚼口香糖,颐指气使,别人称她“X导”。老李大概看不惯,故有感而发。
注:文中科威特访问图片由马世琨、高福源提供。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