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驻外记者是怎样炼成的?

马世琨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人民日报首任驻英国记者的那些事儿马世琨
编者按:
英国,中国推开窗口看西方的第一站,也是人民日报社第二个驻国外记者站的所在地。很多人曾说,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是驻苏联记者站,这毋庸置疑,可第二个驻外记者站设在英国,倒是有些出人意料——事实上,这是合乎国际政治逻辑的。
今日“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原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马世琨《人民日报社首任驻英国记者的那些事儿》一文,让我们一同透过文字,追逐人民日报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的脚步,了解这些驻英国记者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教您写国际评论和国际新闻通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但主要西方国家长期不予承认,唯独英国是个例外。1950年1月6日,英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6月17日,中英建立代办级半外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报社要在国外开一个实地观察西方世界的窗口,也就非英国莫属。
1956年6月,潘非、苏兰夫妇和李红三位同志受命赴英国建记者站。潘非任站长,苏兰任记者,他们分别于1938年和1942年入党,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李红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分到报社国际部工作一年。
▲中国记者在奥地利合影,从左至右:潘非、苏兰、新华社记者、李红

1
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让他们忙得四脚朝天
▲人民日报社驻英国记者合影
 他们原计划记者站建立后有一个对驻在国的熟悉期,孰料,发酵中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演变成大规模战争,英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角之一,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心——这为他们出了个需全力以赴投入报道的大题目。三个人紧张忙碌起来:时而跳上出租车赶往议会大厅,时而参加新闻发布会,时而又徒步走十几里跟随反战游行队伍进行采访,甚至准备应付警察的阻挠。那阵子,他们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马不停蹄地工作,赶写报道和评论,每天干到深夜两三点,甚至天光大亮。困了,就靠咖啡提神。
▲潘非与苏兰
▲潘非与李红
评论由潘非同志执笔,他边写,苏兰和李红边译成电码,然后赶到邮政局去发报。当时的许多评论像《“旧病复发”》《从艾登到麦克米伦》等颇有影响,有人这样评价:“透辟的议论,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描写”,“及时以锋利的笔触剖析了这个煊赫好几个世纪的老牌帝国的衰微落魄”。
 ▲1957年1月11日,人民日报6版刊登潘非《“旧病复发”》一文
▲195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6版刊登潘非《从艾登到麦克米伦》一文

以这样的笔法,潘非同志写了大量的政治评论,分析西方形势,剖析英国社会,开创了国际评论让人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 
▲1957年1月,潘非在英国海德公园留影

2
潘非:深入采访,写出许多文笔优美的通讯
▲潘非
在重大事件的间隙,潘非还写了很多通讯。他认为通讯是抽象说理的政治评论和简短朴实的新闻报道所替代不了的,而深入采访是写好通讯的关键。他的体会是:
为了“深”,必须“泛”,深度与广度是对立的统一,活动越广泛就有可能越深入。
善于选择典型,深入一个典型,就可以举一反三,反映一般。
他举例说,写一篇关于失业工人生活的通讯,除了掌握大量侧面材料,至少必须访问四五家失业工人家庭,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短期失业,有的是长期失业,有的子女很多,有的只是夫妇两口;有的妻子每天用擦地挣来的钱养着有专门技术的丈夫,有的能领到数量极少的失业救济金,有的却因付不起分期付款债务而陷入破产。只有访问了各种各样的家庭,才能懂得工人失业意味着什么,文章才能写得客观,不失偏颇。同样,为了写那篇有名的《泰晤士河》,他多次沿河实地观察调査。
▲1961年1月15日,人民日报5版刊登潘非《泰晤士河》一文

深入采访加上精心写作,潘非同志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其中《泰晤士河》《伊登公学》等篇被选入中学课本和大学教材。将英国通讯结集的《泰晤士河》一书,曾畅销一时,深受读者喜爱。
▲潘非

3
苏兰:工人是她采访最多的阶层
▲1957年,苏兰在马克思墓前留影

除了与李红一起将潘非的评论译成电码发回国内,苏兰同志也经常外出采访,工人是她接触最多的阶层。她倾听女工对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抱怨、述说终日劳累的艰辛以及丈夫失业后家庭的困境,写出了《只因为她们是女人》《一个工人之家》等通讯。
▲195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6版刊登苏兰《一个工人之家》一文
▲1959年3月8日,人民日报5版刊登苏兰《只因为她们是女人》一文
▲2015年5月,苏兰在金台园小憩

为写矿工的生活,她到当时英国著名煤矿基地南威尔士采访,同工人一起下矿井。她以细腻的笔触对矿井的劳动环境作了绘声绘色地描述:我们换上矿工服、靴子,步行下井。一进去,就冷得打颤,滴下来的泥水灌进了脖子,不平的坑道覆盖着半尺深的泥浆。我们依靠拐杖前行。光线极暗,我看不见什么。在一个岔道附近,实然传来一阵吆喝:“小伙子,加油!小伙子,加油!”接着听到“扑通”一声,我脸上顿时浅上了一片泥浆。原来,离我不远处的“小伙子”竟是一匹马。它拖着一辆煤车,累得突然跪倒前腿,趴在泥水里。后来听说,这井里有22匹马。英国竟有这么落后的生产方式,难以想像。矿工使用的是祖父时代的工具手镐和铁锨,这也是自备的。刨煤时,空中是煤屑、粉尘。煤屑常常嵌进皮肤,老矿工比米希说,他剃了头发,就能看出头顶像一幅地图。整个南威尓士,一年死于矽肺病的有300多人。比米希向我们讲事故发生时的情景:“我们在漆黑的坑道里摸那个倒霉的家伙。轻轻地,轻轻地,先从受伤的腿摸起,摸到胸前,心不跳了,他完了。”以后,他妻子领到250镑抚恤金,这是一个年轻矿工3个月的工资。
▲潘非与苏兰,是战友也是伉俪
▲上世纪80年代,潘非与苏兰合影

在文中,她还记述了矿工们对来自东方客人的热情:“矿工俱乐部大厅里坐满了人,主持人大声宣布,‘南威尔士矿工欢迎中国朋友的晚会,开始了!’顿时人声鼎沸,矿工围住我们,干杯,致意,签名,那种热情、真诚,是我们在英国从未遇到过的。”
▲2015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社长杨振武与苏兰握手问候
▲苏兰与家人合影

4
李红:由翻译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记者
▲潘非与李红(左)合影
李红是英语科班出身,但在国内学的中式英语同正宗的英语有些不太兼容,刚到英国时,听讲都有些困难。但他刻苦好学,大量阅读报刊,还利用一切机会同记者站的当地雇员、一位上了年纪的白人闲聊,向他学英语,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他的外文水平提高很快,也加深了对英国的认识。随着潘非夫妇外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不需要“拐棍”,李红也越来越多地承担报道任务。1960年3月,潘非夫妇离任回国,他独当一面,全面负责对英国的报道。

李红曾满怀深情地回忆他们的伦敦岁月:“我那时在新闻战线还是名新兵,潘非同志经常结合实际问题,向我传授新闻工作经验,从不知疲倦,使我产生了对新闻工作的浓厚兴趣。他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对同志从不疾言厉色。由于潘非同志处处模范带头,记者站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在当时,李红是人民日报为数不多的胜任国际报道的多面手。1962年,中日双方就互设“廖承志·高碕达之助贸易办事处”达成协议,并交换了互派记者的《会谈纪要》,中国首批常驻日本记者7人,李红是其中一员1979年11月,他又赴坦桑尼亚建立人民日报第一个驻非洲记者站,并在那里一干就是3年。
可惜天不假年,1998年4月21日,李红同志因患癌症去世。
▲1962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关于“廖承志和高碕达之助签订备忘录”的新闻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人民日报首任驻英国记者的那些事儿,依旧感慨万千。他们不忘初心的态度、对新闻事业的坚守和对国际新闻报道的执着与热爱,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你知道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国外记者站是哪个吗?
在澳门当驻站记者的那些日子
传奇女记者胡济邦(内含视频)
有一种怀念让我终身受益
回忆蒋元椿

微信ID:rmrbjtcw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