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曾上过特务机关的“黑名单”,也曾是人民日报社论史上难得的“女笔杆子”!

解波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38

国际劳动妇女节

编者按:

春风拂面、春回大地,我们迎来了第107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恰逢全国“两会”进行时,在这个属于她们的日子里,这些在“两会”新闻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人民日报女记者依然毫不停歇、干劲十足。


无论在哪个年代,人民日报社都拥有一批才华横溢、刻苦敬业的女记者,金凤、刘衡、胡济邦、陈柏生、蒋千红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文末可点击阅读她们的故事)。在党报创业之初,她们曾经受革命战与火的洗礼;在社会主义和平年代,她们更挑起了人民日报评论与报道的重担。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三八节”特刊,人民日报海外版资深老记者解波《珍重纯真》一文,带您认识一位93岁高龄、才华与情趣俱佳的的党报女记者宋琤。


人生恍如一个圆圈,序曲与尾奏吻合于一处,表现出一种人性本质的童真。这是我与宋琤相识交往获得的感悟。


初识宋琤,是在北京中医医院的病房内,同为病友,同是报人,互相探望在情理之中。有一次去她病房,恰逢医生查房,医生嘱咐了几句,她纤纤柔柔,宛如一茎细草,窝在被子里,连声说:“我听话,我听话。”


坐在一旁的我,惊讶她乖得像一个垂髫稚童,显示出一份我未曾经见的童真。


后来交往多了,渐渐有所了解,从她一生长河里撷了几朵浪 花,已感觉她的童真无处不在。(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宋琤


1924年1月,她出生于河南淮阳,因之名为张增淮,不久随父母往郑州。自小冰雪聪明,读小学时考试每每名列前茅,被长辈们夸奖:“这孩子真聪明!”随后却是一声惋惜:“可惜是个女娃。”


惋惜如同一根尖刺,扎伤了她小小的洁白无瑕的心。


越数载,她同时考上省会开封的两所名校却不能去,遵父母之命就近入读郑州的一所中学。不料女生都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偏院,这让她产生了一种振羽高翔的渴望。


抗日战争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先后进入河南黎明中学和陕西兴国中学。


▲宋琤

知识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力量,萌生在心里就是火焰,书写在大地上就是生命。之前她有个叔叔是中共地下党员,离家时留下一筐子书,说是等她长大些再看。 巴金的《家》、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热血歌》激荡起她向往博爱平等自由的心灵。后来她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秘密读书会,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等报刊成为她们的启蒙读物,大家像一群小麻雀一样贪婪地啄食进步思想的颗粒。她萌生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愿望,希冀传递光明,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高中毕业“会考”,她成绩优良,被保送到战时由沪迁渝的复旦大学新闻系,一边学习,一边积极投身到南方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这期间,有时要从学校所在地北碚到市内红岩的南方局青年组联系,每次都要携带一些秘密文件回校学习。有一次返校途中遇到了军统特务的突击检查,她从容镇定地打开装有文件上边放着几件花衣服的小箱子,以不屑一顾的神色对特务说:“查吧!”那气度、那纯真、那亮丽震住了特务,挥挥手就让她过去了。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她都以童真的姿态化险为夷。(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上世纪60年代的何燕凌(左)、宋琤(右)夫妇


抗战胜利的时候,她在复旦新闻系还没有毕业,就奉南方局的指示,离校参与幵辟新的秘密据点的工作。她的名字最终上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黑名单”,于是辗转到达解放区,进入晋冀鲁豫中央局的人民日报工作,从此改名宋琤。宋是母姓,琤是金玉相激之声,有如晶莹妙曼音乐回荡在她的心尖。初到报社,就天真直率地给解放区的报纸提意见,搞得满座皆惊。以后的事实证明,她提出的意见正确,切合实际。


然而,纯真也会遭致斧钺之痛。1959年春天,继“反右斗争” 后,人们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噤若寒蝉,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她赴鄂、豫基层采访,了解了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迫切感觉应该让党中央知道。回到报社,她纯真地在党内如实汇报了所见所闻,却在“反右倾”运动中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受到降级处分,下放劳动改造。对此,她只有困惑,没有悲伤。1962年春,中央对“反右倾”甄别平反,她又像小孩子一样兴奋得热泪盈眶。多年以后,报社的工人师傅与她说起当年的事情,还在说:“宋大姐啊,你真是为老百姓说话的呀!”她又感动得心中滚过热乎乎的细浪。


▲2014年宋琤在家中

▲上世纪50年代末,何燕凌、宋琤夫妇与女儿们合影。


从1948年6月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参与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建到离休,她曾先后在人民日报的多个部门任职,采写通讯,编辑稿件,撰写评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推诿。她的文风,平淡中含真情,纯朴中显真理。


有同仁夸赞她是当时人民日报唯一能写社论的女同志,她却毫不矜持,甚至不记得自己写过哪些社论。多年后,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到报社参加工作的于宁(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从中组部得知人民日报曾在1956年发表过一篇很好的社论,题目是《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于宁就想由此给《新闻战线》写一篇文章,做些评介。当他从报社档案中找到这篇社论的底稿,发现竟是岳母宋琤的笔迹,就把评介文章里有些“溢美”之辞删去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宋琤,她才想起来自己写过这篇社论,开玩 笑地说,因为你做了我的女婿,我就吃亏了。两人相对大笑,笑声像璎珞相击似的清亮。(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她那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情怀,是不是颇有一些童趣?


▲195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

▲《新闻战线》1986年第7期,于宁《到如今,仍觉此文意味深长——读<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一文。


年至耄耋,她的心灵依然鲜嫩,没有磨出老茧,没有包上笋 皮。为了完成原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的嘱托,也为了贡献自己的那份真诚,她与老伴燕凌等几位当年共同参与20世纪40年代民主运动的老同志,不惜耗费大量精力与费用,不仅在北京寻找所有能够找到的当年的老朋友做访谈记录,还 奔波东西南北,足迹遍及渝、川、 云、鄂、湘、沪等地,搜集、整理、核对了上世纪40年代投入民主运动那一代人的生平事迹,用了十几年时光,编写成3部书稿:《红岩儿女》。这种书出版碰到的重重困难没有吓退她,她与老伴就像两个孩童玩电脑游戏一般,把那一代知识分子包括他们自己所经历的真事,把他们的真心与真情,一字一句敲入电脑荧屏。当这3部6本书经历了许多磨难终于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可以看到她经岁月磨砺的水晶般的胸襟,托出两翼翩翩欲飞的微笑,极舒泰、极安详。


▲《红岩儿女》

▲宋琤与丈夫何燕凌


由此我在想,童真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淳朴,它表现为对真善美执著追求的意愿,并在人生的过程中珍惜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创造美、保卫美。所以它纯洁如一块玉,透明如一滴水,热烈如一团火。童真没有成熟的时候,却是最美好的果实。人可以失去童年,却不可失去童真。失去童真,7岁成老妪;童真常在,百龄是少年。


宋琤亦如是耶?


▲2015年,人民日报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表彰大会上,社长杨振武与抗战老同志宋琤亲切握手。

▲2015年,人民日报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表彰大会后,副社长张建星(左四)、副总编辑王一彪(左三)与抗战老同志宋琤亲切交谈。


▲全家福

1

END

1

注:文中照片由宋琤、刘振祥、刘福明、谢非提供,更多内容可见《金台通讯》杂志2014年第6期“寿星榜”栏目。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红机”接通,听筒那头传来邓颖超的一席话,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记者节特刊 | 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三位资深名记者的刻骨真言!


想起入党宣誓时


一位90高龄资深老报人的嘱托


雪落无声忆千红


金台人物 | 陈柏生:优雅,是对苦难的拥抱


传奇女记者胡济邦(内含视频)


他曾受周总理教诲,更曾化险为夷救下两位知名女演员!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