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座老桥的命运,一颗党报记者的良心!

段存章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编者按:


记者的笔杆子,是针砭时弊的利刃,更是上传下达的桥梁。这句话,人民日报社老记者段存章体会尤为深刻。


麻田,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南45公里处,为晋冀两省要隘之一,曾有太行山上“小延安”之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麻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总部驻扎最久的太行山老革命根据地。在那里,有一座年代悠久的老桥,多年来老区人民经此跋山涉水、各处往来,过着艰苦的生活。然而一篇真挚的稿件、一颗记者的良心改变了这座桥的命运。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记者部高级记者段存章《访麻田》一文,回忆两次采访家乡麻田的故事,感受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





文 | 段存章


▲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


43年前,我初进人民日报社时,见到好多当年战斗在太行山的老新闻工作者(安岗、李庄、李克林、安文一、郭渭等),他们一提到“辽县麻田”就情有独钟、滔滔不绝。有的说:“那里山好、水好、人更好!”有的说:“那里是小江南、小延安,贡献大!”有的说:“老百姓救过我的命!”还有的说:“我挽腿过清漳河,脚下小鱼游来游去。”


麻田在我心中,是终生向往的地方。

▲段存章同当年战斗在麻田的“老太行”合影,左起:段存章、刘江、吴象、鲁兮、安岗。

▲段存章采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安岗



▲1964年,段存章从山西电台来到麻田采访,同当地同事合影。


1963年,我从左权县委调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当编辑。第二年国庆节组织采访报道,我拟的选题是《太行山上小江南》。


第一次外出采访回到家乡,骑自行车过南河、进土门、下石暴、过隘口、跨桐峪,飞快地到了麻田。公社秘书巨彦明接待我,他曾是我在商业局办公室工作时的同事。他推荐我到学大寨先进大队云头底采访。下午我乘人工摆渡的小木船过了漳河,走进云头底村。大队支部书记郝海文安排我住在小学校,与老师睡一盘土炕,在村上吃派饭。郝支书是老党员,抗战时任过区干部,后来返乡挑起领导担子。八路军总部驻麻田时,年轻的海文曾背邓小平过漳河,小平对他说:“等抗战胜利了,帮助老乡修座桥。”郝支书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给我介绍云头底学大寨的变化。清早,领我前往村口老槐树下拜谒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碑。云头底新建了水电站,夜里家家户户电灯通明,海文特地领我参观了水电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上麻田邓小平旧居

▲段存章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同当地老乡合影


这次采访,在云头底住了一周。边采访、边构思,写成初稿,念给海文听,修正事实和数字。回到编辑部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写通讯(特写)的基本功不过关,最后没有通过,被组长丁文轩“枪毙”了。我服气,无一声怨言。


采访主业失败,却捡到一个副产品上了党中央机关大报。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版头条刊登我的来信《不远千里派人检修机器》,并配发评论《负责必须到底》。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版刊登《不远千里派人检修机器》和《负责必须到底》。


当时我正练笔写小说、写报告文学,趁热打铁,我把大城市工厂与太行山乡村发生的这个故事写成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千里迢迢修机器》,很快被《河北日报》文艺副刊采用,占了满满一个版。我兴奋地跑到太原柳巷面食馆吃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鸡蛋炒面庆祝。



1975年我调到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当记者。1980年元宵节,我回家乡探亲。正月十四,县委通讯组组长马国华陪同我乘吉普车到麻田采访。


那次采访,最让我难忘的是麻田人的良心。1959,中央办公厅通知山西省委,省委通知晋中地委,地委通知左权县委,要求八路军总部驻过的麻田老支书岳照玉和房东进京揭发彭德怀的“罪行”。支书和房东老人赶到榆次,整整一个上午全在说彭总在麻田帮他们修过水渠、帮他们担过水、帮他们看过病;总说他这好那好,没有半点不好。领导如实的向上级汇报,上边看看“挖不出什么油水”,就指示:“打发他们回去吧。”“文革”期间,村里开批斗会,造反派扎起“稻草人”(彭总),让民兵用刀刺。老民兵王福成坚决不刺,他说:“我不能刺好人!”“不刺,就不能回家吃饭!”“不吃就不吃,宁死也不能刺!”硬僵持到批斗会草草的结束。王福成临终对儿子说:“彭总跟我在一起的照片,我带走(陪葬)。他送我的军大衣留下做个纪念吧!”后来这件军大衣展在了国家军事博物馆。


▲段存章采访太行山的群众座谈会


采访结束后,我向人民日报写了一份内参:首先肯定麻田解放后发生的新变化,接着如实反映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个老区长期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未得到解决。比如,修建漳河大桥的事,群众已经盼了多年,至今没有动工。每年夏天,麻田附近漳河水泛滥,社员渡河到对岸种地,经常淹死人和牲畜。由于漳河的障碍,农副产品运不过河,社员的烧煤运不进村,同时隔绝了山西与河北两省的交通。群众反映说:“解放30多年了,我们总想在漳河上修做幸福桥,但自己力量小,如果国家能帮一把,我们再努努力,大桥是可以修成的。”


麻田公社还有6个大队不通汽车,有的大队连独轮车都不通,运输仍靠肩挑背驼,大量农产品运不出去,社员做饭取暖烧不上煤。全公社还有14个大队不通电,社员加工米面仍靠石碾石磨,农活全靠手工操作。群众要求通电,修路非常迫切……


▲上世纪80年代麻田的木头桥


此份内参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后,时任人民日报值夜班副总编翟向东(抗战时在麻田工作过)拍板公开见报,198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2版头条刊登报道《太行老区麻田人民要求》,并配发短评:《关怀革命老根据地》。


▲198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段存章《太行老区麻田人民的要求》以及短评《关怀革命老根据地》。


短评开头说:“一位县委书记到边远山区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征求群众的意见,有位老人说:‘女儿不要忘了穷娘家啊!’短短一句话,很发人深思。在那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军民之间,干群之间,情谊如家人。现在,有些同志确实把曾经哺育供养过自己的‘穷娘家’忘记了,或者感情淡漠了。”


短评最后强调:“各地工业、财贸、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安排工作时,要在各方面给老区以照顾,帮助他们发展各项事业。国家支援老区穷队的资金和物资,绝不可巧立名目,乱支滥用,同时还有帮助有关社队管好用好,使其真正起到发展生产、开发山区的作用。”


▲段存章在麻田


两年后,麻田在国家的帮助下建成了横跨漳河两岸的新大桥!喜讯传来,左权县委通讯组寄给我一张大照片,当晚送交值班老总翟向东,他高兴地说:“这好,这好,明天就见报!”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突出位置刊登了麻田大桥正式通车的现场摄影。

▲1983年8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麻田大桥建成通车》的图文消息。

▲1983年建成的麻田大桥

▲1996年8月4日被洪水冲毁的麻田大桥

▲1997年兴建麻田大桥

▲1997年,段存章在麻田大桥留影。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红机”接通,听筒那头传来邓颖超的一席话,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始于才华,忠于人品,人民日报人眼中的老总编李庄


人民日报社金台园的这位“喜鹊司令”,你认识吗?


敬礼!人民日报社的“蓝衣卫士”!


人民日报社还办过研究生班?这段历史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


这么多头版不是白来的!独家揭秘人民日报记者“两会”采访报道技巧!


他可能是史上最高龄入党申请者!党员们都该好好看看!


从电工到人民日报记者,再到“业余诗人”,他的人生诗意满怀!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