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始于才华,忠于人品,人民日报人眼中的老总编李庄

贺玉胜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编者按:


2017年3月,人民日报创始人之一、原总编辑李庄已离开我们整整11年了。


对于一个人的欣赏,始于才华,更忠于人品。而一个人的人品,则常藏于细节之中。在人民日报社这个人才辈出、大师林立的文化园地,一直以来,李庄都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与他极高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人品不无关系。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中国能源报》原主任编辑贺玉胜《李庄也有风趣时》一文,让我们一同着眼细节,回忆报社老总编李庄的点滴瞬间。


记忆犹如反复播放的电视剧,有些事让你刻骨铭心,有些人留给你美好的故事和幽默的情趣,让你永远铭记与怀念。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就是这样的人。


▲李庄


1980年,人民日报编辑部已从王府井搬到了金台路。那时,我在总编室校对组上夜班,但宿舍依然在王府井。李庄虽是副总编辑,但仍旧住在煤渣胡同宿舍。他和我们一样到食堂排队吃夜餐、一起乘班车,我经常能见到他。但是他毕竟不是我的顶头上司,没有业务往来和过多接触,所以我并不认识这位同路人。他身材伟岸,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少言寡语。起初,我以为这个人一定老谋深算,很难打交道,没想到几次“眼见为实”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看法。(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任中国新闻代表团副团长、人民日报首席记者的李庄在莱蒙湖喷泉前留影。


一天下夜班早,班车来得稍晚些。见李庄穿一身褪色的蓝制服,拎一个黑色提包,独自一人站在厂区的圆形花坛旁绕圈散步。我问师兄张树志:“花坛这么小,晕不晕啊?这老头是谁呀?”“哎哟,李庄啊!副总编辑,报社老人啦!你不知道啊?”“这人好像城府很深啊?”“不是。他比较深沉,人不错。”我开始注意他。不一会儿,班车来了,他和司机师傅主动打招呼。车到煤渣胡同,宿舍大门口有车,不便停靠。他对司机师傅说:“小刘同志,停这儿就行,我走两步,没关系。谢谢!明儿见!”亲切、平易、谦恭,一点架子都没有。一来二去,举止言行之间,渐渐颠覆了我对这位大总编最初的印象。


▲1950年夏,李庄(最后排高个)和夫人赵培兰(二排右二)与人民日报社同志合影。


校对工作常会遇到一些大块文章,比一般新闻稿见报周期长,常常是反复修改,前样后样裹成一大卷,好像广西大粽子。校对时,大样、小样、原稿,一张一张打开。校对完,再按顺序整理好。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有人就不由自主的冒出一句俏皮话:“赖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于是我就犯嘀咕:裹脚,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


上世纪80年代初,上夜班尤其是后夜班,节奏紧张,吃夜餐是一次大脑休息和放松的机会,老领导李庄也不例外。有一天在食堂吃夜餐,李庄也在,我便端起碗凑上去。眼看他已经吃完,我问:“老李,女人裹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呀?”


君子如钟,不扣不鸣。一向不苟言笑的李庄经我这一问,便打开了话匣子:“有几种说法,一说始于唐末;一说,始于北宋;也有的说,始于隋代;还有的说,始于夏、商……”


后经查证,这个回答是客观、科学的。


“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能难倒十个聪明人。”这是一句西方名言,我知道这个理。不过,我久经考虑,突然提出的这个偏题,竟然没有难倒他,让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更令我由衷佩服的是他被褐怀玉、不显山露水的低调为人。(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李庄全家福


老一代革命家,包括像李庄一样从根据地、解放区来的人民日报建报元老,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老传统。李庄曾经历过整风运动、土地改革,见证了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初期的“大跃进”“公社化”等运动。无论从年龄到职务、资历、学识水平,都让小字辈的我难望其项背。在“文革”前夕,已经升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李庄,在他撰写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一书中,这样描述他所亲历的“文革”:“在没有吃皮肉之苦,没有‘戴帽子’的情况下,劳动近7年——在搬运组运新闻纸,在图书馆搞清洁卫生,在‘五七’干校种地。”挨过批斗、陪斗,虽然也“低头、弯腰,但‘喷气式’扭得不狠”。对于那场既“革”文化又“革”灵魂的“文革”,我也是亲历者。那年月,极左思潮盛行,动辄被扣帽子、打棍子,丢掉性命也不稀奇。李庄在此情况下,能够淡定应对,赤心向党,无怨无悔,实属不易。


▲李庄《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连载


我离开校对组已有30多年,时常想起最初到人民日报工作生活的那些片断,尤其是在王府井的那段日子。那时的报社人数不多,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称呼“老张”“老李”,或“大姐”“师傅”“同志”,十分亲切,没有距离感。无论处在什么职位,工资多少,干什么活,心情总感觉很舒畅。这与李庄同志这些新闻老前辈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分不开的。


▲1987年,李庄与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在北戴河留影。


老领导李庄离休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何时离世我一概不知,一如他的低调为人,悄无声息。唯有他那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循循善诱的博雅气度,永远萦绕在我的心中!


▲1958年,李庄与《苏中友好》杂志中方编辑一道,同夫人、小女儿在莫斯科留影。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李庄为我“送样子”


人民日报老总编的6句话,编辑记者们都该好好看看!


你所不知道的人民日报老总编李庄


与“大保”相处的那些难忘岁月(内含视频)


怀念一心为公的老总编唐纪宇


怀念“池北偶”——《告台湾同胞书》的起草者


印象 · 范敬宜


你一定不知道,这些名人后代都曾在人民日报工作!


新闻人必看!人民日报资深老记者教您如何写好新闻人物!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