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桃李满天下,这位人民日报社新闻系老主任为何引来众人缅怀?

刘大保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前言:


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彰显了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种文化精神更能从新闻媒体工作者身上折射出来。


人民日报社新闻系第三届主任裴达,以享年96岁高龄驾鹤西归,博得德寿双馨的声誉。老系主任逝世的消息在当年同学之中不胫而走,海内外纷纷发来唁电。社长杨振武、总编辑李宝善及其他编委会领导、老领导打电话、发短信表示沉痛悼念。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刘大保《送别良师益友裴达》一文,缅怀一位令人尊敬的党报老前辈——裴达。





裴达(1950年)








🔹全文共172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人民日报社曾有一个存在24年的行政单位——“新闻系”,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创办于1978年,在中央和中国社科院的关心指导下,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国日报3家央媒与社科院联合主办,后由人民日报社与社科院合办,坚持24年后,交予社科院全权主办。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一段特殊时期,由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参与办新闻教育,极大改善了中国媒体人才青黄不接的境况,这时的“新闻系”被称为中央新闻媒体的“黄埔军校”。坐落于人民日报社九号楼20余年的新闻系,在新闻教育界俗称“九号楼”。

▲开班仪式结束后集体合影,前排右五为裴达。

从新闻系毕业的几百名同学中,我只是普通一员——但我又不完全是普通的一员。2017年4月1日,我在新闻系读书时的恩师裴达溘然长逝,4月7日送别仪式那天,我在同学微信群“九号楼”中写道:


“他走了——他走了!是他最后决定把我这个数十米天车桁架上一身油污的实验工,通过同等学力面试录取为新闻研究生,由此开始我后半生专业生涯!裴老恩师,我将永志不忘!再次道别,恩师走好!”


▲报社老同志和在职工作人员送别裴达

是的,我的不普通之处,就是以“同等学力”(没有大学本科文凭)资格报考研究生。当时的我在北大荒已贡献了10年的青春岁月,最大的梦想就是读书。当新闻系的老师来到我工作的建筑实验室,看到手把吊钩从天而降、一身油污的我,老师投来诧异的目光:“你工作在这样的环境?”得知这一情况后,裴达主任决定:“这个学生我要来考一考。”


复试那天,上午通过笔试和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下午是口试,我已经知道系主任要亲自考我的消息。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却见到了和蔼慈祥的裴达老师,考试就像拉家常。最终如我所愿,我成为一名新闻研究生。


读书期间,老系主任裴达对我十分关注。不仅时常过问学业,直到我顺利毕业,而且督促我积极加入党组织,还非常关心我的毕业分配。他对我的严厉和关切,令我毕生难忘。

▲裴达(左)与老同事师于亲切交谈

后来了解到裴达老师是一位“老延安”,服从组织分配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他跟随人民日报老领导办过《群众日报》,后来又到中央机关报工作。革命熔炉锻造了他诚实热心、实事求是的精神,长期的报纸编采工作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1957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末期,他经历了“反右”和“文革”两场浩劫,却从没听他提起历经的磨难,他始终坚信在历次错误的政治斗争中挨过整的同志是经过考验的,不应和党离心离德,而是要更加坚定,这部分人更应该成为党的中坚力量。我的班主任叶卓如老师,是从日本返回大陆参加解放战争的优秀爱国人士,也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后来在裴老力邀下加入新闻系的专业教育队伍。


“拨乱反正”后,裴达接受了新的挑战,由党报新闻工作转为为党报选拔合格的后备人才,成为一名从事人民新闻教育的管理者,这并不是个轻松的转身。老领导点名委托他担起重任,他更把它看作人民的重任。在裴达老师的带领下,当时的新闻系积极落实宽松政策,杜绝歧视,同时在政治上、业务上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时代委以的重任,老主任出色地完成了。

▲1992年1月,新闻系进修班结业典礼。左三为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郑梦熊、左二为原新闻系主任裴达。

从新闻系毕业后,我来到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做言论编辑兼评论员,此时裴老已经离休了。退休后的他仍然对同学们的工作生活非常关心,在家也常念叨同学们的情况。在路遇或家访聊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戏剧化的情节——起初是我询问二老的生活状况,可话没说几句就转移到对我的关心,特别是我中年以后出现的“三高”状况,二老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治疗注意事项。大概因我父母早逝,姐弟二人又都不在国内,二老对我总有一种特殊的关怀。

▲2013年11月,离退休干部局工作人员祝贺裴达92岁生日。

此次送别裴老,我因脑病突发还在恢复期不能亲往致哀,只能托付同学代劳。4月5日清明节,裴老送别的前二日,我拨通了裴老家的电话,没有想到李老师听到我的声音,从家人手中接过电话,往日熟识的场景又出现了,本来是我对裴老辞世再表致哀慰问,但是很快又转到老人对我的关心,直到国际部同事前来吊唁,老人才千叮咛万嘱地放下电话。熟悉的谈话,让我想到了裴老在世时音容笑貌,可惜我发病前走得匆忙,没有如愿到家看望裴老,留下了不尽的悔意和遗憾的泪水,留下了无限的思念。裴老师对于我的一生,和众多同学们,都是一个这样重要的人。

对这样一位谆谆老者,我们看到他前半生是一位忠诚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后半生则成功转为一名为人民新闻事业人才架桥铺路者。他是我们毕生难忘的榜样。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成为新闻名校系的中一颗明星,裴老师在其中闪烁着不灭的星光。


▲送别裴达


各地同学缅怀裴达老师挽联集纳

1

78级新闻业务 李文政

致力新闻教育,春风化雨,谁忘曲邹门下三千客

追随时代脚步,心系天下,永记黄金台上百岁翁

2

81级新闻业务  国光

84级新闻理论  廖晓英

风范长存,江湖夜雨百年路

师恩永记,桃李春风九号楼

3

82级新闻业务 周庆

赴延安,走西安,进北京,笔端常记道义

忙招生,荐书生,护英才,门下尽念师恩

4

83级新闻业务 刘大保

培育后学新闻学风人品桃李遍天下

薪火相传宽厚严谨专业精神传五洲

5

78级新闻业务  张宝林

由群众而人民,剖赤胆,献忠心,叵耐丙申折翼,云际鲲鹏无万里

虽门生犹子弟,吊良师,哭慈父,不期丁酉归泉,襟前涕泪已千行



注:文中照片由钱江、刘国昌、刘福明等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社还办过研究生班?这段历史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


这张人民日报社三任社长和总编辑用过的办公桌,背后原来还有这段历史……


一张藤萝架下的老照片,一段人民日报人的专属记忆


她是人民日报名记者,也是社会学家李银河的母亲,她的青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这就是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安危置之度外,他毅然签下“生死状”,义无反顾踏上这片满目疮痍、疾病肆虐的土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干嘛的?读了这“三多三少”恍然大悟!


怀念一心为公的老总编唐纪宇


纪希晨走了 留下“时代的足迹”


怀念“池北偶”——《告台湾同胞书》的起草者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