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人民日报名记者,也是社会学家李银河的母亲,她的青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钱江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又是一年“五四”时,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节日。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托于青春的力量。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历史的场景飞速变换,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应当如何奏响属于自己的青春壮曲?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三馆办主任钱江《人民日报记者李克林的青年时代》一文,带您追寻历史足迹,探寻一个党报人的成长之路。



🔹全文共226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李克林(1916—2003),曾任人民日报社农村部主任,是参与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为著名学者李银河之母。李克林辞世以来,新闻界人士经常谈起这位“李老太”,称赞她敏锐的思想,敬佩她正直的为人。撰写此文,希望启发新一代青年编辑记者坚定理想、勤学苦练,成长为李克林般优秀的新闻人。




在动荡年代里

长大的姑娘


李克林,原名李振瀛,也曾用李荧这个名字,河南邓县人,1916年9月生于岗岔楼村一个地主家庭。幼时母亲去世,继母待她不好,父亲在李克林5岁时把她送到生母的娘家,和外婆相依为命,由舅舅教识字。舅舅家是当地书香门第,有相当多藏书。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幼年李克林很快爱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她喜欢书中杀富济贫的好汉,希望过上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10岁的时候,舅舅家为躲避土匪一度搬进新野县城,也就送她上了小学。



小学毕业后,李克林回到了父亲家生活。家中恰有一个名叫孟昭莲的表姐在邓县县城上寄宿制女子中学,有段时间她经常来家里谈论学校生活,引起了李克林的极大兴趣。李克林向父亲表露了想上中学的心愿,没想到父亲竟同意了。1930年李克林来到邓县上中学,这年她14岁。




新知识催生

心中的希望


李克林刚过10岁,家里就给她订了婚。中学时期,她阅读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和鲁迅等的作品,心中萌发了进步思想,对封建家庭充满了怨艾。她不愿顺从家庭接受包办婚姻,想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3年后李克林初中毕业,许配的那户人家正准备迎亲。已经受到新思想熏陶的李克林哪里肯依,表示自己决不跟父亲回家,决不服从包办婚姻。


好在天遂人愿,此时父亲的思想逐渐开明。他也很喜欢阅读进步作家著,尤其喜欢读邹韬奋办的《大众生活》杂志,立志做一个新人。当下他听得女儿作此表示,也就遂了李克林的心愿。既然老师们说女儿学习好,就让她去考试吧。结果那户人家等不及,干脆退婚。


▲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杂志


17岁的李克林考上了开封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读书的整整3个春秋,李克林都没有回家。刚入学的时候,她的情绪还比较低落,觉得社会黑暗毫无出路,书读得再好能有什么用?后来在学校进步知识分子带动下,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传单,尤其是鲁迅、巴金的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新小说,思想逐渐开朗。她深知,人民要过幸福的新生活,首先要打破旧世界。她暗自下了决心,一毕业就出去投奔革命,彻底改变黑暗社会。




从延安到太行山

革命理想绽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李克林得知红军长征到了陕北,革命的中心在延安,她决心到延安去!这回又是表姐孟昭莲当了表率,李克林和她作伴来到陕西渭南,延安遥遥在望。为解决盘缠之需,她们先在赫水镇的一家农校暂当代课教师。


这段时间,李克林心情愉悦。有一张1937年11月30日摄于渭河边的照片被保留了下来,照片上左侧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李克林,旁边有一个似乎正在低头吸烟的外国小伙子。无人知晓他的名字,也许是个俄国人,因为照片背后有李克林的笔迹:“我不会吸您苏联的纸烟,但我却会记着这个难得的相会。”下面是她的签名:李荧(李克林上中学时用的名字)。没有人知道这张照片的来历,照片中小伙子的故事深深地埋藏在李克林心底,直至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



农校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了解到李克林和表姐的进步倾向。年底,农校的王璋峰老师介绍她们去陕西三原县安吴堡,到胡乔木、冯文彬负责的青年训练班学习。


▲1938年1月,西安民先队在安吴堡举办冬令营时,青训班副主任胡乔木(右三)与部分干部合影。

▲安吴青训班旧址


经过青训班的短暂学习,1938年1月她来到延安的陕北公学,从此启用“李克林”这个名字直到生命的终点。一个月后,李克林在延安入党。后来她写道:“我从小也没个家,从此我有了温暖的家。在革命队伍里我感到无限的温暖。”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的校门,陕北公学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在陕北公学学习数月后,她转入抗大学习。1938年年底毕业前夕,129师政委邓小平来抗大作报告。敌后根据地的战斗深深吸引着李克林,她当即报名要求到敌后根据地太行山工作,结果如愿以偿。


▲邓小平在抗大演讲


1938年12月9日,以抗大毕业同学为主的50多人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参加敌后工作。经过咸阳的时候,李克林和杨尚正(杨白冰)等31人被警察扣留,关押两个月后转到西安继续扣押。受押期间,李克林被推选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带领被关押人员与国民党警察坚决斗争。1939年3月8日,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李克林等被关押的战友全部趁乱逃往七贤庄的八路军办事处。经过短暂停留后转赴太行山。




奔向血火相搏的

太行山


1938年4月间,李克林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在高扬领导下办小报《平汉线报》。1939年下半年,林韦前来担任该报负责人。他和李克林是抗大同期同学,但在抗大只见过一面。共同的革命工作和理想让他们彼此熟悉并欣赏。后来,他们的小女儿李银河说起父母的恋爱:一个夏天,有一次趟水过河,林韦站在浅水中拉了李克林一把。当他们的双手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李克林的心剧烈跳动了。


他们于1939年11月结婚,李克林在次年生了第一个孩子。全身心投入革命的李克林夫妇把刚出生的女儿寄养在老乡家,毅然回到工作第一线。1942年1月到1943年底,李克林担任河北赞皇县委宣传部长。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李克林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战火和血海交织的残酷斗争给李克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1944年初,李克林再度怀孕,上级将行动不便的她调回根据地中心的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她由此结识了自己的新领导——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磐石。


▲1946年5月人民日报创刊后,张磐石(中左者)在修改稿件。杜波(左一)、李克林(被挡住头部,左二)、袁勃、郭渭、罗林。


张磐石很快发现,李克林不但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而且思想敏锐、富有正义感,是干新闻工作的一把好手。因此当抗战胜利,邓小平政委托付他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时候,张磐石马上确定李克林参加报社的创建。


李克林生命中崭新的一页就此揭开了。


▲1947年李克林(左一)与同志们在河北武安县河西村。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这张人民日报社三任社长和总编辑用过的办公桌,背后原来还有这段历史……


这就是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安危置之度外,他毅然签下“生死状”,义无反顾踏上这片满目疮痍、疾病肆虐的土地!


范敬宜的这番话说出了多少媒体人的心声!


300多本沉甸甸的采访本,见证了这位人民日报记者40年的新闻生涯!


见证人民日报成长的一对国际友人(内含视频)


人民日报社经历的三年困难时期,从楼顶上的小毛驴说起……


不能忘却的记忆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