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段珍贵记忆,都与联合国有关!且看这位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的岁月回眸!

陈特安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 ● ●  






陈特安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联合国已成为一个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主任陈特安《走近联合国感受和平》一文,为您揭开联合国的神秘面纱。



🔹全文共1964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宣告诞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联合国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重要的篇章,成为当代最具普遍性、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探访联合国总部


1997年3月,我在人民日报常驻联合国记者何洪泽的热情陪同下,探访了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总部大楼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国际领土”,没有征得联合国秘书长的同意,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任何官员都不得入内。在总部内,联合国拥有自己的消防部队、安全部队和邮局。联合国总部所需的水、电、蒸汽及其他公用事业设施和服务都是按商业价格向纽约市政府购买。


陈特安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留影


早就听说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花园里,有多国赠送的著名的雕像和雕塑。这令我神往。


那是早春3月,纽约乍暖还寒。当我们漫步于总部大楼的北花园时,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移步上前一看,这座雕塑名为“Let Us 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即“铸剑为犁”。这是苏联于1959年赠送,作者为叶夫根尼·武切季奇,雕像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召开而创作的。


“铸剑为犁”雕像


站在雕像前,我细细品味,那威武雄壮的男子一手举起重锤,另一只手压弯长剑,正将剑锻铸为犁。这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性武器变为生产工具,造福人类。我驻足良久,不禁赞叹:“多么生动的形象,多么深刻的寓意!终结战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让战争再去践踏公理和正义!” 


花园里还矗立着另一座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著名的雕塑——“打结的手枪”。 它是一支枪管被扭成“8”字形结、丧失了射击功能的手枪。寄寓世界人民的和平心愿,期待联合国着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这座雕像是卢森堡政府在1988年赠给联合国的。“打结的手枪”与“铸剑为犁”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我们也流连良久,“和平”两字又在拨动着我的心弦:“是啊!和平是人类的呼唤,和平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


陈特安在“打结的手枪”雕像前合影





对话联合国

裁军事务高级代表


2011年1月,由联合国亚太和平与裁军中心、中国外交部军控司联合主办的媒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作为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应邀与会。


会议期间,我有幸专访时任联合国裁军事务高级代表塞尔吉奥·杜阿尔特。适逢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会谈后胡锦涛和奥巴马发表《中美联合声明》。杜阿尔特高兴地说:“中美两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同意进一步发展相互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全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他指出,对抗和敌对不合时宜,在21世纪是站不住脚的,对抗两伤,合作共赢,和平才有根基。他特别强调,《中美联合声明》包含了中美两国对防止核武器、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扩散的承诺,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实现“无核武器世界”和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一个负责任的核武器缔约国,中国对促成2010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的成功召开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采访塞尔吉奥·杜阿尔特(左)


通过与联合国裁军事务高级代表面对面接触,“和平”两字又令我震撼!我深感“和平”是联合国旋律中的最强音。




同我国驻联合国代表面对面


199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我有幸参与起草人民日报社论:《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社论在充分肯定联合国的普遍性、权威性,热情赞扬联合国宪章卓有成效、有强大的生命力,鞭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同时,强调“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人们期待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995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社论《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


我还应邀参加了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5月刚刚卸任我国驻联合国代表、转任副外长的李肇星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并接受我和同事施晓慧的专访。


他以自己在联合国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联合国面临的挑战,强调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他说:“联合国面临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强权政治仍随处可见,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依然面临挑战。”


李肇星(左)与陈特安(右)合影


李肇星是从新闻司一路走来,同我们有过亲密接触。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既热情、儒雅、极具学者风度,又智慧、干练、备具斗士锋芒。这可能是他作为外交官出了名的大性格。这一点在他任我国驻联合国代表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他与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尔布赖特(后任美国国务卿)曾有一次精彩较量。奥尔布赖特问李肇星:“中国的外交政策到底是什么?您能不能用最短语言给我作一个描述?”李肇星反诘道:“您能不能用最短的文字来给我描绘一下美国的外交政策?” 奥尔布赖特回答:“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两个词——领导和伙伴(Leadership and Partnership)。”话音未落,李肇星当即对应道:“中国的外交政策概括起来也是两个词——和平和独立自主(Peace and Independence)。”


“和平安定时代,哲理安定人心。”科林斯的这一名言昭示,当今世界最可贵的是和平。回忆起与联合国相关的二三事,至今仍令我深切感受到:和平是贯穿联合国一切活动的一根红线,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和平就是时代的主旋律!



注:文中除含作者本人的照片外,均来源于网络。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他孤身深入战场采访联合国维和行动,原来他与联合国有这样的不解之缘!


这就是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安危置之度外,他毅然签下“生死状”,义无反顾踏上这片满目疮痍、疾病肆虐的土地!


金台妙笔 | 陈特安书法作品欣赏


追忆 | 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眼中的钱其琛


一个驻外记者的拼与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谈驻外的日子


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带你去看1976年的中国!


他“半路出家”当记者,从新闻界的“门外汉”终成驻外首席记者!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