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孤身深入战场采访联合国维和行动,原来他与联合国有这样的不解之缘!

温宪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编者按:


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起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在第72个“联合国宪章日”到来之际,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温宪《在非洲探访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文,为您讲述他与联合国的不解之缘。



🔹全文共2231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3年多前的一天,当我踏访敦巴顿橡树园时,那里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在静静地诉说着70年前发生的故事:那里就是孕育《联合国宪章》诞生之地。


敦巴顿橡树园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乔治城第32街。1944年8月至10月间,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苏联驻美国大使葛罗米柯、英国驻美国大使爱德华·伍德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等人就是在那里,为二战后建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而谋划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厘定了联合国的任务使命、机构设置、职能作用等主要问题,为联合国正式创立打下基础。


1945年6月,中国代表团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采访千年首脑会议、联合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在又一个“联合国宪章日”到来之际,那些在非洲大陆亲眼所见的联合国维和与救援活动情景却更为顽强地浮现出来。




-

01

-



只身进入内战中的莫桑比克

采访“联莫行动”



1993年7月初,我只身进入内战仍未完全停息的莫桑比克,采访“联合国在莫桑比克行动”(简称“联莫行动”)。根据安理会第797号决议,联合国向莫桑比克派出约7000人的维和部队和300多名军事观察员,其中有10名军事观察员来自中国。这是第43届联合国大会于1988年12月6日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以来,中国较早参与的一次联合国维和行动。


“联莫行动”分为南、中、北3个战区。除了位于南部的首都马普托外,我力争前往更为遥远的中部和北部战区进行实地采访。为此,我通过在马普托的“联莫行动”总部争取到了乘联合国飞机前往中部和北部采访的机会,但前提是签署一份乘机协议,内容无外乎签署人乘机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风险绝对自负。


晨曦中,我同几十名肤色不同、身着不同迷彩服的中国、葡萄牙、乌拉圭、瑞典、佛得角等国军事观察员一起登上一架涂有“UN”字样的安东诺夫—32型飞机。这种由前苏联制造的中型运输机两边坐人、中间堆货,飞行员是俄罗斯人。当天在同一飞机上的还有一个美国国务院代表团成员。当时便觉得很有趣:美国国务院官员乘坐俄罗斯人驾驶的苏制军用飞机在南部非洲巡视,这在还不算久远的冷战时期不啻为天方夜谭。


1993年7月,温宪乘坐苏制安东诺夫—32型运输机前往莫桑比克中部和北部战区采访。

安东诺夫—32型运输机内就是一个小“联合国”。


来自中国的10名军事观察员被派驻在3个不同战区。他们在这里除面临着生活不便、疾病侵袭等严峻挑战外,还不乏生死考验。被分配在北部战区快速反应部队的中国军事观察员就曾多次钻入几乎无路可走的丛林中执行调解、扫雷等任务。


参与“联莫行动”的中国军事观察员


在莫桑比克北部城市楠普拉,巴西籍的战区司令和瑞典籍的首席军事观察员福格森上校邀请我参加了一个内部吹风会。福格森上校曾多次执行维和任务,他表现出的敏锐、稳重、驾轻就熟的指挥艺术和幽默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当我就一名合格的军事观察员应具有何种素质向他发问时,他说:“一名军事观察员的态度很重要,否则便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麻烦。要学会根据特定地区的特定民族习俗同各方力量打交道,不要莽撞地提出问题,要学会以婉转的方式提出和解决问题。其次,他们还必须相互依赖,具有合作和吃苦精神。如果有人到这里来是为了赚钱,那他们可是上错了船。这一工作是很艰苦的,不仅经常冒着蛇咬蚊叮乃至生命危险到偏远地区执行任务,还要自己做饭、洗衣,过一种妻离子散的生活。再次,还有一个语言问题,如在莫桑比克做一名军事观察员,他应懂得英文和葡文。”


在一旁的总联络官穆罕默德少校事后补充说:“除了正确的态度和合作精神外,军事观察员要能够面对、接受和处理任何严峻的现实情况,还要有严格的纪律性和容忍精神。个人本领再大,但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容忍他人、不服从纪律,也无法完成联合国维持和平任务。”


1993年7月24日,人民日报6版刊登温宪《莫桑比克和平进程为何拖延》一文。



-

02

-



“你在这里流过眼泪吗?”

在安哥拉专访维和队员



安哥拉内战是非洲大陆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1996年11月初,我来到内战仍在持续的安哥拉进行采访。


联合国驻安哥拉第三期核查团是当时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维和行动团队,其总部位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南部郊区。这是一支由36个国家共计8175人组成的维和部队。维和是一个高尚使命,但难免付出牺牲的代价。那里的联合国官员告诉我,当时已有27人死于枪杀、脑疟、车祸、雷击、溺水或精神崩溃。在这个驻地的一隅,便有一处牺牲者墓地。


联合国驻安哥拉第三期核查团驻地

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员到安哥拉反政府武装驻地进行调解工作。

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兵组织下,安哥拉反政府武装被安排遣散。


在那个驻地内,我遇到了来自韩国的吴昌健少校。在他的宿舍内,时年39岁的吴昌健告诉我,他于当年2月刚刚来到安哥拉时,与那么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确实感到有些困难,但他始终以与人诚恳合作的原则要求自己,现在与大家相处得很好。他说,安哥拉生活艰苦,且有四种疟疾流行,最致命的一种能在48小时内使人丧生。在这里,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证。“刚来的时候,我天天给家中打电话。”他说,“但两个月后,发现薪水中相当大一部分得用于打电话,才改为一周与家人通一次电话。”吴昌健宿舍内的墙上挂满了儿女来信和家人的照片。“为了使自己不再想家,我就将精力用于种菜、读书和学习英、俄和葡语。”他说,“以前在家时体会不到这种亲情的珍贵,不愿意陪夫人逛商店,回国后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39岁的韩国少校吴昌健


望着吴昌健,我接着问他:“你在这里流过眼泪吗?”吴昌健很认真地说:“一个男人一生中应只流两次眼泪:一次是在自己出生之时; 一次是在父母过世之日……”


1996年12月4日,人民日报6版刊登温宪《“我们不能再打仗了”——安哥拉纪行之一》一文。

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6版刊登温宪《“这一段经历难忘”——安哥拉纪行之五》一文。



-

03

-



飞往内战中的扎伊尔

采访联合国难民署救援行动


1997年3月,我又来到内战正酣的扎伊尔,并乘坐印有联合国字样的小飞机前往位于赤道线上的难民营现场采访联合国难民署的救援行动。


1997年3月,温宪乘坐印有联合国字样的小飞机前往扎伊尔难民营现场采访。

在扎伊尔进行救援工作的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办公处。

联合国难民署工作人员在扎伊尔难民营进行救援工作。


《联合国宪章》体现了经过大战摧残的人类社会追求和平的良好意愿,维持和平行动则是联合国所从事的规模、影响最大和最具使命感的“旗舰”行动。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有一些中华好儿女为此在异国他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用鲜血诠释了《联合国宪章》,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注:除特殊说明外,文中图片均由温宪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整整20年前, 曼德拉这样对我说……


这就是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安危置之度外,他毅然签下“生死状”,义无反顾踏上这片满目疮痍、疾病肆虐的土地!


这位很懂中国的美国“老干部”去世了,人民日报原驻美国首席记者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追忆 | 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眼中的钱其琛


今年这位人民日报摄影记者80岁啦!从业56年,看他如何用照片带您"阅读"人民日报!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