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024ovly9l&width=500&height=375&auto=0
10月18日,中国地理学会农业与乡村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解读:五年脱贫攻坚,为何成绩斐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024ovly9l&width=500&height=375&auto=0
10月18日,中国地理学会农业与乡村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解读:五年脱贫攻坚,为何成绩斐然?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农业大国。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世界人口大国若不能首先解决好吃饭问题,就不能实现国泰民安。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立体的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国传统体制下的“三分”(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弊端日益暴露,“三差”(区域差异、城乡差距、阶层差别)问题不断加大,这些都成为困扰当代中国“三转”(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转换)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难题,也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重城轻乡”、“城进村衰”和农村空心化、主体老弱化、乡村贫困化不断加剧的根源所在。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乡村振兴”“乡村重构”过程。英美等先行工业化国家是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如市域人口高度集中的问题而推进乡村建设。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示范城镇建设”、英国的“农村中心村建设”、法国的“农村振兴计划”等。这些国家通过在农村社区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与资产,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采取补贴政策,吸引人口回到农村,以解决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以日、韩为代表的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乡村资源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导致农业和农村出现衰退,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同时在国家具备了扶持农村发展经济实力的情况下,适时推进了农村振兴与建设运动。如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工程”等。可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乡村重建道路有所差异。中国人口众多,农村底子薄、农业基础差、农民竞争弱。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转型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并存的“陷阱”局面。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反复强调: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指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叉过程,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地理学要为“三农”服务,地理学者应特别关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问题。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周立三、黄秉维、吴传钧院士的带领下,地理学者主持完成了“中国农业资源综合调查”“全国农业综合区划”“中国土地利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做出过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贡献。吴传钧院士主编的《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等系列著作,在国家相关规划与决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发挥了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也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地理与乡村研究专业人才,在实践中彰显了乡村地理学者站在学科前沿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的重要价值。
进入21世纪,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以及十六大以来“五个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战略,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开启了新阶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迎来了新机遇,着眼于中国农业战略、农区发展、新型社区、新农村建设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与成果成为人文地理学创新研究的新亮点。然而,由于中国“三农”问题之多、程度之深、解决难度之大史无前例,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农村发展突出问题及其深层次矛盾还远未解决,有的甚至呈现加剧的趋势。着眼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战略,中国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难题、新课题、新问题,亟须深入研究、系统探究、试验示范,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乡村地理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技术体系。
中国乡村地理学的传统研究侧重于乡村聚落地理(或称村落地理)、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问题。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国农村地区以“五村”(无人村、老人村、空心村、癌症村、贫困村)为特征的“乡村病”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新业态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城市区域相对应,现代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应定位于乡村地域系统,深入探究复杂的乡村区域地理问题和城乡融合发展难题,着力发展乡村科学、乡村地理工程,特别要关注前沿领域“十个”研究主题,即乡村地域系统演化机理与过程、乡村系统功能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形态重构、城乡土地配置与土地制度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与等值化、现代乡村新业态与经营新机制、乡村化(ruralization)与新型村镇建设、乡村地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与减贫发展、农业地理工程与农村信息化。
振兴全球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世界性难题和重大课题。中国当首先致力于实施“全面乡村振兴计划”,系统推进乡村兴人、兴地、兴权和兴产业,有效激发乡村活力、能力、动力和竞争力。现代乡村地理学者,务必抢抓机遇,担当时代重任,面向国家需求,深入基层实践,协力创新现代地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并加强与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着眼于现代农业与乡村发展的科学问题提炼、现实问题梳理和战略问题探究,科学推进以根治“乡村病”、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业态、创建新机制为导向的乡村转型重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模式、技术、制度与政策综合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乡村地理学科优势、加快现代乡村地理学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率先倡导并组织专业队伍,研究并出版该领域的最新成果,瞄准现代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时代特色、区域特点、创新机制和科学途径,为推进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为加强国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积极投身中国农业与乡村发展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重要基础和共享平台,更好地发挥地理学服务“三农”决策的国家思想库作用。
《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拟分期撰写出版。将陆续出版《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中国乡村社区空间论》《中国乡村地域经济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城乡转型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空心村综合调查与规划图集》《农村空心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与机制研究》《空心村综合整治理论与技术》《新型村镇建设与农村发展》《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配置机理与模式》等著作。在项目研究、选题策划、专家论证、组织撰写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地理学会、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科学出版社朱海燕、赵峰、杨帅英、丁传标同志为丛书的编辑与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借此我谨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丛书编辑委员会,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已出版图书书影
借此良机,我真诚期望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从事地理学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能够更加重视和支持中国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学专业领域的学科成长、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真诚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也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的撰写与出版水平,多加批评、多予指导,献计献策!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 主席
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 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2017 年春节于北京
本文摘编自《农村空心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王国刚,刘彦随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一书刘彦随“丛书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 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
ISBN:978-7-03-051737-1
《农村空心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面向国家农村空心化困局,着眼地理学综合视角,系统研究中国农村空心化过程、格局、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一本专著。《农村空心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方案;国内外农村空心化及农村资源环境研究进展;农村空心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理论解析框架;我国农村空心化演进的过程、格局与机制;我国典型区域农村空心化演进的土地利用效应评价;典型区域空心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我国农村空心化管控及其资源环境优化途径;结论与展望。整体上贯穿了“理论-方法-实证”的学术研究思路,突出了农村空心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 | 城镇化背景下老年人宜居研究 | 创新集群 | 城市化 | 城市群新论 | 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信息化 | 城市群地区国土空间利用 | 地理优秀图书奖 | …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