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去哪里?畅想一下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
我还没有定哟,还是在做一些探索,如果定下来,一定会和大家说的。
现在,郡主童鞋,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失业青年啦。
但即便是失业在家,我发现自己也是6点多就起来,有时候是自然醒,比闹钟响的时间还早。
已经过了20多岁,总是懊恼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嗜睡年纪咯,成为了再想怎么睡懒觉也不得的老年人了啦。以前还特别不理解为啥爷爷奶奶这一辈,总是起那么早,现在,有点点get到了。
其实也挺享受这种早起的,一直觉得清早万物俱静,唯你清醒,挺爽的。
起床后,整杯热腾腾的咖啡,烤个面包。可以锻炼的时候,去锻炼。没办法锻炼的时候,就是敲字看书写文章咯。
今天早上,姨妈期,那就看书敲字。无意中看到何伟要离开川大,原本定下来的5年教书计划,缩短到了2年。
何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原名Peter Hesseler,美国人,可能是记录当代中国最好的非虚构外语写作者之一。我其实挺想去掉“可能”和“之一”的~
看完这个报道,觉得有些难以言喻的political因素左右,有点难过。本来计划去成都,还怀抱着能够去川大校园来个偶遇、蹭课、签名啥的。
看来是无望了。
失望归失望,但我立马把这个消息转发给了一位,可能用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改变这个结局的关键人物。
期待有后续。
这个突然的消息,也让我改变了自己今天的计划。
本来今天计划写自己读李翔《详谈》系列已经出的这三本书的一些思考,早上起来也是写了一段时间了。
但是,看到这个消息后,我把何伟的书又从书架上拿了下来,我今天打算再次重读他的三部曲,以及他最近写的文章。
真是太随性了,不过,也真是太爽了,自由的味道啊~
我发朋友圈说:
我相信,如果我的大一有幸能上何伟的课,故事的结局一定会更改。
那个时候,我恰好也是自己决定左右自己人生的时候,故事的结局被我往另外一个方向改变了。
我申请从被调剂的图书馆学,转专业到“香饽饽”法学,小镇青年的世界,就是港剧美剧里律政精英给占据了。
转专业要写申请书,原专业要放人,转到的院系要接收人,笔试,面试都过了,才行。没办法, 那个时候大家都想去法学院,太热门了,层层关卡下,还设置了人数。
面试的时候,发生了这一幕:
法学院里面试我的一位老师和我说:“你应该去新闻院。”
我不知道具体是我展现的哪一面让老师这么觉得的。是因为问问题多,好奇心太多?还是太能说了,喜欢抢话?
我当时分不清这是老师对我的赞扬还是单纯不想要我,反正现在我觉得是后者,哈哈,年少轻狂,莫怪莫怪。
不过,最后我还是入了法学院的门。
现在回想这个画面,还觉得真是有所回响。因为毕业后,我真的从律师转行了,倒不是说做记者了,而是在“法秀”和“橙色星期三”这两个项目上,做起了专访、写文章。
自己有产出过几篇在这个行业里传播度还不错的人物稿件,也带出过写稿的小团队。
律师总统拜登的逆袭(10w+,因为触碰了不知名的红线,被删帖了)
写文章,何伟给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不止于文章,包括去年我全国各地跑,做这个实践调研项目《寻律2020-2021,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也是在他《寻路中国》的种草下,从脑子里,转到行动中的。
他写作的精髓,我连皮毛都还谈不上学到了,但是他激发了我记录这个世界的意愿和行动。
在这篇文章《南下寻故里》里,我打了这个比方:
写字是我为记忆数据库加码的方式。
我期待,若干年后,乃至数亿年后,这个公众号的文字,也能如考古发现那样,给未来的自己,甚至未来的人类,一些发现自己,接受自己,超越自己,最终做自己的,小人物的小故事与小启发。
那可能就是,做到了留名,留名了自己的青史了吧。
现在重新回味这句话,是把自己小打小闹的写作说的有点宏大了,怪不好意思的。
但也挺浪漫的,不是吗~哈哈~
记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下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值得大家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好好记录下来,不管你们写不写,发不发表。因为总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问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记录下来的话,你可能就忘了。
这是何伟说的,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简单到极致的浪漫。
所以,我心归处是何处呢?
倒不是真的去做特稿记者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文字是一个确定的且永远不会变的“我心归处”,它会帮我记录下来,我在这个物理时空的迁移与精神世界的修行过程中,和你们一起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