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只笨企鹅的周末傻乐

郡主CoCo 姚俊倩CoCo
2024-09-15

大周末的早上,Wonder破天荒地比我早起,我则一觉干到了9点多。

 

晕乎乎地从卧室走出来,我看到2米开外的他像只笨重的大企鹅一样,手舞足蹈,用哄小朋友的语音语调向我表功:


倩倩,我给你点了你最爱的Tims咖啡,还有它的可颂卷。

 

看着这位今年马上要上30岁的191大个头在我面前这般卖萌,我愣了愣。

 

即便,他经常在我面前这么做,但10年了,我仍旧没能培养出自己对这个反差萌的耐受力。



今年元旦在海南石梅湾溜达时,我拍的企鹅版的Wonder~


他说我走路像企鹅,喜欢模仿我走路的感觉,现在,我看着他,觉得他比我更像,而且是一只更大更笨的企鹅。



17年7月份在大烟山徒步时,Wonder拍的企鹅版的我~

 

而后,我也学着他手舞足蹈的样子,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抱抱。

 

这个时候,如果有个旁观者,看到的可能是一个这样的画面:


两只加起来60多岁的笨企鹅,不知道为了啥,在客厅里抱着彼此,将近40cm的身高差下,转圈圈,傻乐傻乐的。

 

 

傻乐的起因,也就是普通的一杯咖啡而已。

 

自从家前面800米的商场里开了家Tims,我就经常点它家的外卖,有时甚至一天两次,Wonder没有我这个咖啡外卖狂魔的喜好,他喜欢喝甜一些的咖啡,他公司楼下有家瑞幸,在满天飞的折扣券吸引下,他也会在折扣券快到期的下午遛弯期间,给自己买上一杯生椰拿铁类的甜咖啡。

 

这是他第一次点Tims的拿铁。

 

喝下第一口,他就立马来了句:我去,怎么一点甜味也没有。

 

我抢过来一喝。

 

啊~

 

正合我意。

 

01 

 

一开始,我也接受不了咖啡的苦。

 

小镇青年对咖啡这个名词第一次有舌尖上的认知,应该99%以上,都来自雀巢的速溶咖啡吧。

 

我第一次对速溶咖啡以外的咖啡有体感,是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外资所实习。前台的上海本地小姐姐,每天早上,标配一杯星巴克。

 

那是2015年,我第一次知道星巴克的价格。过去对星巴克的认知,是在言情小说里,女主人公小资的文艺范,让我对「星巴克」这三个字有了非同一般的向往,但没想到它这么贵。

 

在亮丽堂皇的一楼大厅,我瞅到了星巴克平均30元一杯的价格,一个月将近1000元的咖啡消费,让我这个每天实习工资只有200元的小小实习生,只能远远地围观,羞愧地离场。


没有想到,我在相册里翻到了这杯没有喝完的抹茶拿铁,时间的精准度到了2015年的9月1日,第一次尝试星巴克。

 

要知道,我第一次喝1块钱一条的速溶咖啡,我觉得这个价格都挺贵的,在超市里看到雀巢、麦斯威尔的盒装速溶咖啡,要塞到购物车里,还是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

 

小城镇青年,大家体谅下这个没见过的市面和格局🤣。

 

后来,当我知道律所前台小姐姐的工资差不多1万左右的时候,着实被上海的小资震惊了一会:一个月要在咖啡上花10%的收入,我是万万不会舍得的。

 

不过,现在想了想,人家本地人,没有租房子、买房子的负担,是我多操心了🤗。

 

在实习结束的时候,带我的合伙人导师,请我在楼下星巴克喝咖啡聊天,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的历史时刻。

 

我的导师,也是一位上海本地人,40多岁,财富应该早就自由了,她熟练地拿出自己的星巴克会员码,和店员直接报出了一串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的点单术语。而我,则六神无主地看着菜单,从第一排的美式,扫到了最后的甜品,反复扫了好几轮。

 

她的快速,和我的犹豫,形成了鲜明对比,意识到这点后,我更加慌了,胡乱点了杯抹茶拿铁,可能私下里有个阴暗👻的想法,觉得这杯饮料,是这家店比较贵的饮料范围了,我点个贵的自己舍不得吃的,蹭蹭导师的光🙄。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第一次在星巴克喝咖啡,喝的竟然不是咖啡。那个时候的我真的不知道,抹茶拿铁,是没有咖啡的,就是牛奶+抹茶。拿铁,音译过来的latte的意大利语意思,本来也只是牛奶的意思,Caffè Latte指的才是拿铁。

 

尴尬了。

 

不过,这个抹茶拿铁,太甜了,对甜度,我也是不知道这里是可以自定义的,和导师聊天的2个多小时,这杯绿绿的「咖啡」,没有被我喝完。

 

第一次和星巴克的触电,就这么个收场了。

 

02

 

从上海实习回来后,我给一位法国老师做起了研究助理,我从一学期做助管只有1000元的收入,涨到了一个月就有1000的收入,让学生时代的我,咬牙消费起了星巴克。

 

那是个秋冬季节,走进他的办公室,就像走进了10平米的咖啡屋,空调的热气让咖啡的香味浓度和停留时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被放大了至少10倍。

 

本来下午就容易晕晕乎乎的我,在这个咖啡气下,立马给刺激醒了。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两人用蹩脚的英语口语,开始了动则1个小时的研究讨论,以及,吐槽。

 

法国老师对雾霾很有抱怨,包括咖啡,于是,我兼顾了帮他买咖啡豆的活。他自己从国外带来的咖啡豆消耗完后,次而次之的选择,是让我帮忙去学校门口刚开的星巴克买豆子,让店员研磨成他想要的颗粒度。

 

买豆子的经历,让我自己开始了学生时代在星巴克的消费。我在没有弄清楚99块星礼卡规则的时候,咬牙办了张,如果记忆没有出现偏差,这个套餐应该是包含早上11点前3杯半价咖啡,还有2张买一赠一的券。

 

但是,我当时没有弄懂,我以为买了这张卡,就可以买5杯咖啡,不用再付钱了。哪知道,原来还是要自己再掏钱的。

 

不过钱都付了,也来不及后悔了。

 

在这张星礼卡的绑定下,学生时代的我,成为了星巴克的会员,也拥有了自己的积分码。

 

在对学校图书馆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我会和Wonder去这里找个充电口的座位,坐一下午,但止于自己消费完这5次星礼卡的优惠。

 

而后,从这里果断退场。

 

那个时候的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不到1000块,经常吃的大餐,是人均20-30的冷锅鱼自助与韩国纸上烤肉,经常吃的小炒,人均15,在校门口后一个连饭店名字都没有的饭店,因为位于一排小饭馆的第三家,我们简称,第三家屌炒。



在「第三家屌炒」门口等上菜,我傻乐地吃着餐前热量炸弹——炸鸡。

 

一杯动则30多的咖啡,饱不了腹,确实太过奢侈了。

 

03

 

可能第一次喝美式的经历,就是这5次的星礼卡优惠下造就的。我的舌头还记得那个柴火木炭泡热水的味道,难喝地让我怀疑起了这个世界。

 

但是,我忘记了自己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这个难喝的味道,而且,日后,美式还登榜了我最常点的以及最常做的咖啡第一名。

 

可能,是因为美式的提神功效以及入门级的友好价格与简单做法,让忽略了它的味道。但Wonder至今,对美式,仍旧是一脸嫌弃。

 

我自己的这个转变,多半是在美国读书的那一年日积月累完成的,在那段与睡眠、钱包做斗争的岁月,美式陪伴了我好多个上下眼皮在打架的早课。

 

从公寓走到校园的路上,不到15分钟的路,我会路过3家星巴克,公寓的门口、路途的中点,到校园的终点,我会随着心情,随便在哪一家点上一杯。

 

3刀多一些的价格,我一般用的是硬币,也正是因为是用的硬币,这杯咖啡的白菜价,在我眼里,更加白菜价了。算下来,其实和国内的价格,好像也就便宜了不到3块钱,但是,就因为经常用硬币支付,我觉得不点上一杯,占占美帝的便宜,回国会后悔。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因为在学校里做了些兼职,当时给LexisNexis做数据库的校园推广,会经常举办一些校园推广送福利的活动,给学生的福利,最经常的,就是免费的星巴克咖啡。

 

星巴克提供大桶的咖啡和杯子,我们拿到学校的食堂前,供大家免费喝。我也借这个机会,蹭了不少免费的星巴克。



桌子右边的绿色大桶,就是星巴克提供的一大桶热乎乎的美式,旁边的几个空牛奶瓶,也是我们买的供大家自己加奶的福利。

 

另外一个我经常买美式的地方,是学校地下一层的早餐厅,不到2刀一杯的美式,让我没有理由去选择其他的饮品。不过,这里美式的味道,那是有点过份地难喝了。

 

除此之外,我还自己买了一大桶kirkland的咖啡粉,整了个滴滤的机器,亚马逊上最便宜的那种,泡好后,倒进保温杯里,满足我钱包萧瑟下的醒脑咖啡欲。



台灯背后,是我整的咖啡滴滤机器,还有咖啡保温壶。

 

至此,我对咖啡的苦,养成了不一般的耐受力。

 

不过,在这么近一年的美式咖啡洗脑下,美式咖啡的醒脑效果,成功被我喝没了。在后期,我不得不借助monster这类外国红牛,来醒脑。

 

04

 

从2015年第一次触电,到7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成为了星巴克的半铁粉,尤其喜欢去机场的星巴克, 美式or红茶鸳鸯拿铁配上海鲜卷or牛肉卷,能够给我带来非常稳妥的小确幸。

 

因为最开始对文艺小资范的所有认知,都是和星巴克有关,所以,我在星巴克的线下门店总能经历最强的回忆冲击波。

 

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会去那里坐坐,在机场有大把时间可以荒废的时候,我也会在那里坐坐,喝咖啡,敲键盘,逛周边,给自己来一场回忆杀。

 

我对星巴克的迷恋,与其说是对咖啡的,不如说是线下门店给我的feel。

 

当然,作为一个好奇心极其旺盛的人,我尝试的咖啡厅,从星巴克,扩充到了所有能够激起我探店欲望的犄角旮旯。到每个城市,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线下咖啡厅探店总能给我提供保底的体验。

 

和Wonder一起在海南兴隆的隆苑咖啡探店~

 

上一周,在我被啥都不想想,啥都不想做的情绪包围的时候,整个海南岛,在我眼里都失去了吸引力,除了,这里的咖啡厅。我从充斥着年轻人旺盛荷尔蒙的后海热浪中逃离,跑到了福山镇的咖啡馆,独自坐了一整天。

 

还有上上个月,被疫情困在老家的大半个月,我也时常在小城镇的咖啡厅里,聊以慰藉。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客单价比星巴克还高的定价,以及工作日都不错的上座率,让我一度还萌发了要在老家开个咖啡厅的想法。

 

不过,小地方的咖啡厅,和烟民一起共处一室的体验,确实大打折扣。我也没有那个专注力,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一家在小城镇的咖啡厅里。


我想过这样一个画面:在门口树立一个「烟民禁止入内」的牌子。而后,我的这家小城镇的咖啡厅,在开业后一个月,凄惨倒闭。

 

于是,也就罢了。

 

我自己,在线下咖啡厅复购的频率,也远不及线上的外卖。

 

05 

 

外卖里,我点的最多的咖啡,是Tims还有Rebrew,前者是外国来的连锁,后者是本地小众品牌。




我会1天点2次他们的外卖,或者1次点个够~

 

在我这位小城镇青年看来,线下的咖啡厅,消费的只是不同的场景下的feel,但是对线上外卖的咖啡,消费的,才是口味。

 

说出来,可能会被专业人士笑话,因为咖啡被外卖送过来的途中,经历了温度的折损,谈何口味。但我一向对咖啡的味道,不是那么敏感,我喜欢的是咖啡的大概口感下,都能带过来的那种精神为之一振的心理暗示。

 

就像今天这个大周末的早上,当舌尖弥漫着没有一点糖的Tims拿铁,我早晨瑟瑟的味觉连同过去有关咖啡的青春回忆,被一点点唤醒。

 

于是,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其实,本来,这是一个属于去电影博物馆的周日。但是,昨天夜晚,海淀区突然发现的疫情,让我们取消了这个计划。


计划赶不上的变化,用一杯早上的咖啡,化解掉了。

 

而后,我们俩面对面,在家里,用一整天的码字回忆,回馈了咖啡带来的精神振奋。我在写过去这7年的咖啡体验,他在写2年间去了10次的海南体验。


我们俩个人,都在彼此写的这段体验里,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

 

对咖啡的价格敏感,贯穿了我对小资文艺充满幻想的校园岁月,而后,对咖啡的功能依赖,陪伴了我在国外和职场这几年的赛狗时光。

 

现在这个当下,在大中午敲这篇文章的间隙,我接力了Wonder早上的外卖,又点了两杯Tims,下了在Tims go店才会有的生椰拿铁和特别拿铁。

 

一个人的时候,喝苦苦的美式,两个人的时候,喝奶甜的拿铁。

 

这是,有另一半陪伴下的,美好时光。


额~


对部分单身的你们而言,这是,被撒狗粮的时光。


哈哈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俊倩CoC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