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 写作中心贾雯旭:“新瓶”“旧酒”之中的变与不变
编者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并与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然而,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努力实现二者的水乳交融,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围绕“三位一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涌现出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成果。为此,清华大学教务处特别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陆续分享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力求“劳模可复制”,引领“同向”与“同行”。
写作课中的立德树人
贾雯旭:“新瓶”“旧酒”之中的变与不变
贾雯旭老师
清华大学写作中心
大家好,我是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贾雯旭,我承担的是本科生的“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过去两三年,“00后”已经完全占据了我们的课堂。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们,有着比80、90在同年龄段更为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面向他们的思政工作,更应当“新瓶装旧酒”。
“新”的是知识,是主题。我的课程主题是“传染病”。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这一主题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第一堂课上,大家便主动提出了很多其感兴趣的关键词,如病毒、口罩、隔离、疫苗等,无不来源于这场疫情对他们的冲击与思考。我能感受到,这是“顺从”他们“心意”的新知识。
“旧”的是道理,是价值观念,更是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大家围绕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存、不同主体在疫情中的角色等展开研究和探讨。这些平时可能会比较枯燥的议题,在疫情背景下更加立体与生动。
“新瓶装旧酒”,关键的是方法,要避免说教式讲授,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实现自我的推翻与重建。有同学选择从“隔离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角度开展写作,我能感受到他的立场,但是我选择支持其开展研究,并建议研究的答案是开放的,而非有预设的。写作过程中,他告诉我写出来的好像和自己最初想的有点不同,我仍然当一个倾听者,并逐步引导他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隔离与人身自由之间是否矛盾。终稿时,他的题目变成了“隔离是‘特权’还是限制人权?”,体现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全面思考。
“新瓶装旧酒”是利用新鲜的知识去思考背后的价值,顺应同学们的“心意”,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老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推翻与重建,在不断变化的认知中辩证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