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随笔】陈敏纯:打造班本劳动教育 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搭建教师交流展示平台,服务教师学习成长,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潮州教育”公众号开设“教坛随笔”“教学札记”2个专栏,陆续刊发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全市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其中“教坛随笔”主要刊登教师在教育理念、学习成长、职业感悟等方面的文章,“教学札记”主要刊登关于教育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文章。本栏目每周刊发一期,敬请关注。同时,希望全市广大教职工踊跃投稿,互相比学、互相赶超,围绕当前我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工作部署,就教育教学各方面谈思路、想法、举措、建议、体会等等。稿件篇幅请控制在3500字以内,投稿请附联系方式,投稿邮箱:czsjyjbgs@163.com。
打造班本劳动教育
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湘桥区阳光实验学校 陈敏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里提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此,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劳动教育,打造班本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设置班本劳育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我校将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设置为课内劳动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学会劳动、爱上劳动、自主劳动,养成自律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学生从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学会劳动,并将它延伸到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之中,从而培养尊重劳动者、感恩劳动付出、珍惜劳动所得的意识。
我校课内劳动实践课由班主任老师执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劳动技能训练,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对课室内外卫生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到划分好的卫生公共区域开展大扫除。班主任提前做好劳动安全教育、垃圾分类教育、劳动工具使用培训等准备工作。此外,班主任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劳动社团课。课内劳动实践课分年段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师指导用书》指引下开设实践活动。低年级进行手工制作、物品收纳、玩具自制方面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中年级进行旧物改造、渗透低碳劳育、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高年级开展巧手创作、志愿服务方面的教育,建立学生劳育故事档案,搭建分享平台,让学生分享劳动心得,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高年级的劳动教育还要注重与初中劳动教育的衔接。
我在实践后发现,设置班本劳动课程,能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爱上劳动,使劳动行为自觉化,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近年来,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青少年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家庭中,打扫卫生有智能扫地机代理,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吃饭能点外卖,购物送货上门服务等等,孩子们在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状甚为严重。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强化家庭劳动教育,突出家校联手、协同育人的作用,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具体做法如下:
1.结合地方文化,结合节日特色,开展劳动教育传承活动
在潮汕地区,家庭成员有传承制作潮汕粿品、剪纸创作、泥塑制作、手工编织、家常菜烹饪和分享等传统,所以班主任可动员组织,家长配合扶持,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家庭劳动中实践并通过照片、小视频等方式打卡完成家庭劳动教育任务。这样的活动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地方文化,坚定地方文化自信。
2.开辟家校协同劳育小课程
班本劳动教育,还可开辟家校协同劳育小课程,由班主任动员组织,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分类课程建档收集学生成长资料。课程可以设置为种植、科学实验、职业体验、手工创作、家庭购物理财、家庭环境优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
家校协同劳育小课程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工作,培养感恩意识,也能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课内课外劳育课程的设置,要坚持以培育劳动素养为引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课内课外劳育课程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班本为主体,家庭和社会为辅助,形成家校合力,家校协同,和谐育人氛围。班主任将家庭劳动打卡活动设置成互相可视,学生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分享。劳动交流分享,让学生可获得劳动经验,改进劳动方法,提高劳动认识与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二、设置班本劳动岗位,培养学生自管自治自理能力
“劳动教育是一种深入性、长期性的实践教育和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教育活动。学校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加油站,面向真实世界的劳动实践才是学生真正的操练台。”我在班里设置自管自治平台,营造一种“班级是我家”的主人翁氛围,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班级共建共享”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主动担当并有所作为的班级小主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公共服务意识。
班本劳动岗位可以由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推荐设置,并采用自荐、他人推荐、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出负责人员。班级劳动岗位在生活方面可以有学生饮用奶分发员、门窗电源检查员、班级图书角管理员、爱绿护绿管理员、午餐午休协管员、失物招领处管理员、卫生检查员……在学习方面可设置协助学科老师管理作业收缴方面的小助手、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学科早读管理员等等。班主任组织学生制订劳动轮值表,详细记录岗位设置和负责人员安排,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班本劳动岗位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自管自治能力,运用劳动教育,交换角色体验,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改进劳动方法,提升劳动技能。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还要延伸到家庭劳动中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可由班主任动员,家长配合支持,在家庭中设置劳动岗位,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孩子体验家人劳动的辛劳,培养责任感。如设置互换生活角色体验日、零花钱自主管理体验岗、收拾整理个人用品、家庭聚会策划、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岗位实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写写劳动日记,谈谈劳动体会和感悟,在岗位体验中培养孩子的家庭参与度,分担家庭责任,增强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和幸福感。本人就曾带领孩子在自家菜园里种植蔬菜,除草浇水抓虫,烧枯树叶作肥料给菜苗施肥,搭建瓜棚,用照片记录蔬菜成长历程,一起收摘劳动果实,并在市场售卖蔬菜瓜果。这样的经历,让孩子深刻理解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意义。
三、渗透劳动评价,以评促发展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设计诚信劳动评价量表,制定劳动积分记录制度,评定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保持、劳动能力。以学生自评、合作伙伴互评、教师评等多维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课内劳动实践表现,形成学生日常劳动的记实材料,再加上课外家长对孩子的家庭劳动评价,作为学生期末劳动素养评价的综合评价依据,收入档案。以上评价也可作为学生期末评优评先的参考,如评选班级“劳动小达人”“合作劳动先进小组”等。这样,能较好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向榜样学习,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幸福感,在班级中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
综上,结合班本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加大劳动教育的优化和实施,做实做细校园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其劳动技能,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从而助力学生劳动品质的塑造,为他们未来自主劳动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人生幸福感奠定基础。■
编辑|施骏烁
美编|唐尚清
编审|刘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