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历史上的一月大事记
一月的交大故事
历史是一本厚厚的书,每每翻阅总能收获良多。
2021的第一个月末,校友会带您一起翻阅校史这本厚厚的书,不说别的,看看“一月”的交大都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1912年1月19日
中华民国成立后,邮传部改称交通部,我校由交通部直辖。同时,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一律改称“学校”。我校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原名唐山路矿学堂)。
1950年1月20日
唐院院报《人民唐院》创刊,贺蒙任编辑(负责人)。从第二期起更名为《交大唐院》。1952年6月20日更名为《新唐院》。
1951年1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团拜、聚餐。茅以升校长应邀参加,与毛泽东主席同席,即席请毛主席为我校(北方交通大学)题写校名,毛主席欣然允诺。
1956年1月23日
苏联专家特尼钦科副教授来唐院机车修理教研组任教。
1957年1月
一月初铁道部颁发奖章、奖状、奖金,表彰唐院机械系孙竹生教授1955年6月提出的关于П51型机车改造方案及设计说明书为铁路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
1月下旬,电机系副系主任杜庆萱教授由唐院推荐,作为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代表,参加铁道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会议。会议在华沙与布加勒斯特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代表。会议主要讨论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共有11个专题,“ 铁路电气化”是其中之一。会期20天。
1958年1月
在整风整改中,为了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学校决定将行政机构由三级制改为二级制。人员由原来的1134人减为864人,精简32.8%。
1959年1月
为了适应铁路采用航测方法的需要,唐院聘请苏联专家格拉果列夫来校讲学,在铁59级进入四年级时,分出了一个铁路航测专门化。
1965年1月
1月7日1961年级学生和部分干部、教师共900余人分赴四川、东北的六个地区参加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顾稀院长带队赴四川峨眉县参加“社教”运动。吉佩祉副院长在校主持工作。这批参加“社教”运动的师生于5月中、下旬先后返校。
1月17日,1960、1962 年级学生民兵和部分教师民兵1200余人,参加民兵冬训活动。
在唐院的领导干部与教师中,逐步形成了与学生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的制度,至1月放假以前,下班级实行“五同”的前后共有领导干部20人(其中副院长1人,副处长、副系主任、总支书记以上的干部16人),教师25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5人)。
1972年1月9日
最后一批由唐迁峨人员及家属到达峨眉。至此,我校唐、峨两地办学的局面结束。
1973年1月23日
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本校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命委员会由32名委员组成,主任为杜景云,副主任为戈平、涂育文、何志先、谷云青、吉佩祉、阎焘。
1982年1月15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达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名单,学校列入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88年1月19日
我校任朗教授编著的《天线理论基础》荣获电子工业部工科电子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
1989年1月22日
我校孙腊凤、韩慧珍、尹启泰三位教师共同研制的“交通远动技术政策研究”,获得国家科委、计委、经委联合颁发的“对国家12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项目的积极贡献奖”。这个项目在1988年7月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2年1月
1月15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我校学报从199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出版,是高校学报中第一家被批准为双月刊的。
1月21日,位于我国海拔最高处的电气化铁路一一兰(州)武(威)电气化铁路兰打(兰州至打柴沟)段正式开通。我校研制的微机远动系统,为沿线300公里以内的5个牵引变电所送电,一次合闸成功,这在国内属首次。
2000年1月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志云院士主持研制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1月9日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我校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翟婉明教授主持的“铁道机车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同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1年1月10日
在全国高校开展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特色领域”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电气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三个领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2013年1月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校孙林夫教授主持的科技成果“基于ASP/SaaS的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吴广宁教授主持的科技成果“牵引供电关键设备安全运行检测技术与应用”、施富强教授等参加的科技成果“建(构)筑屋拆除定向爆破关键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24日,一辆蓝白相间的电动机车“蓝天”号在西南交通大学铁道专用线上徐徐开动,标志着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研制成功。
1月28日,为纪念我校校友、中国著名水利专家、教育家严恺院士诞辰100 周年,严恺院士铜像在我校犀浦校区落成。(严恺1933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当年该届学生两个班毕业,其中乙班32人,后来有四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除了严恺,还有力学专家张维、结构工程专家刘恢先、航空工程专家林同骅。一个班出了四个院士,成为我校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2015年1月
1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盐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在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揭牌。
1月21日,西南交通大学绵阳研究院暨四川天佑归谷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绵阳揭牌成立。
2016年1月
1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和参与完成的4个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5名。(土木工程学院何川教授主持完成的“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控制与高效掘进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华教授参与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朱庆教授参与完成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土木工程学院王明年教授参与完成的“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12日,为了纪念茅以升诞辰120周年,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了唐臣书院揭牌仪式,九里校区图书馆正式更名为茅以升图书馆。
2017年1月
1月9日,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个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土木工程学院王平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耦合动力学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土木工程学院王明年教授参与完成的“跨江越海大断面暗挖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12名。
2018年1月
1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参与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区大跨度悬索桥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1月
1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和参与完成的3个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钱七虎院士荣获201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电气工程学院高仕斌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土木工程学院廖海黎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23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月
1月3日,西南交通大学与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宜宾举行。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西南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2项成果获奖。其中,何川教授主持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学校继1999年(沈志云院士主持)、2005年 (翟婉明院士主持)以来,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王开云研究员、翟婉明院士等共同完成的“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九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我校5位校友张瑞龙、孟祥连、崔冰、吴德兴、汤友富当选(全国共评选60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最高荣誉称号,是对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权威认定,代表了中国勘察设计行业的最高水平。
2021年1月
1月13日上午,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这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1月27日,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
翻阅校史,会发现交大历史如此厚重,记录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盘点不同月的交大,会发现不同的故事,但其实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是——竢实扬华。
资料整理自西南交大新闻网、校史馆公众号及网络,欢迎校友们补充。
一月是一年的开始
交大的故事来日方长......
资料整理 | 廖玉洁
排版 | 周梦杰
指导老师 | 刘明月
精选文章
往期推荐
盘点2020!|时间轴下的校友故事!
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成功下线!核心技术交大提供!
关于举办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5周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的通知
《人生一次》纪录片震撼来袭:成都首届 八七蓉归
您收到母校的祝福短信了吗?
盘点2020!|时间轴下的校友故事!
点赞!校友获奖
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李群湛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校友志
刘文思、于国祥校友捐赠毕生积蓄300万设立“思国奖教金”
匠心筑梦,海阔天空——我校1983届隧道与地下铁道专业校友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