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夕佳节:听听校友们的爱情故事

又是一年七夕至。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七夕,相必大家都会联想到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美好的爱情故事总会令人动容、触碰到人心中柔软的角落,值此佳节,校友会特地带各位看看属于交大人的爱情故事。



耄耋夫妻,伉俪情深


“你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

王德懿1936年考入上海交大,是这所高等学府当时唯一来自西部的女学生。她本是重庆名门闺秀,生于盐商世家,重庆开埠地标——20世纪中国西部唯一的租界地王家沱,就因王家命名。王德懿身上也不乏传奇色彩。抗战爆发后,她先后到重庆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当时迁至重庆),后又一个人搭牛车,经过川黔古道上的娄山关、72道拐、“掉尸岩”,辗转四天到达贵州平越,去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读书并毕业,茅以升院长亲笔题赠“业精于勤”相勉。她辗转5所大学的求学经历,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流亡女生”。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2月,复旦大学内迁重庆。曹越华此时考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43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外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在时任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的推荐下,曹越华成为复旦大学最早走向前线的学生。从1943年春至1944年夏,曹越华在昆明的炮兵学校从事翻译工作。1944年7月底,曹越华奉命调往缅甸重镇密支那任翻译官。  

1945年抗战胜利,曹越华凯旋,担任新一军新三十师师部翻译室主任,晋升中校级别。同年,他回到复旦大学完成了自己落下的学业,并与等待他近一年的王德懿在重庆北碚结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人把曹越华和王德懿间的爱情故事比作中国版的“魂断蓝桥”,但他们的儿子曹庞沛不这样认为:“魂断蓝桥是悲剧,父母的爱情是支撑他们从那段岁月走过来的基石。”

70多年过去了,曾经被战争分隔的伴侣,现在仍十分恩爱,两人从来没争吵过,曹越华说:“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尊重客观事实,谁说的对就听谁的,这一点很不容易。”

伉俪情深,爱校深情


一封来信,一段感人的故事,唐山铁道学院1954级刘文思和于国祥夫妇将自己一生的积蓄300万元捐献给母校。

刘文思和于国祥夫妇52年从几百万的工人中被选送出来专门进行文化补习,1954年~1958年在母校求学,毕业后按照党的要求,一辈子认真工作。这些年来,夫妻二人心中始终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尤其感念母校的关心和帮助,直言没有党和母校的培养,就不会有今后生活工作质的飞跃。

两位学长生活在极其简朴的旧房改造后的、只有老旧的简单家具的老房子。但夫妻二人仍然商议将一生的积蓄捐赠给母校,回馈党和母校。

89岁的刘文思学长已经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她大声说:“感谢母校没有忘记我们,在我们毕业周年的时候来看望我们!我深深地感谢母校和培养我的老师,在我文化基础薄弱的时候加强辅导、开小灶,加上自己的努力,让我得以合格的成绩顺利毕业。感谢母校始终想着我们,感谢大家来看望我们,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跟着蒸蒸日上的国家,为国家的铁路建设培养人才、多做贡献!”


小黑”与“胖丫”的爱情故事


2012年,他带着兄弟们在她寝室楼下对她表白;2015年他带着五湖四海的兄弟们相聚成都,拍下这一幕婚纱照—不变的爱情故事。2013年,她送他毕业,他们在校园里留下共同的身影;2015年,他们穿着婚纱来寻找当年的回忆—不变的爱情故事。


 

从本科到博士,相恋八年终成眷属:博士夫妻朱世步和包艳玲的校园爱情成为一段佳话。

2005年入校,一起从本科同班读到博士,同窗9年,恋爱8年,自习室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他们在校园里携手,最后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



属于交大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用时间与心意证明了相爱是件极为美好的事情。


李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李泳,1924年1月9日生于四川重庆,先后就读于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教学院。1949年任接管唐山工学院联络员,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行政秘书,新唐院第一任工会主席,多次被选为校党委委员,并先后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等职;他是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主要奠基人。2020年12月11日,李泳教授逝世。


以下句子摘自李泳所作文章:


“我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伴,至今五十多年了。岁月愈久,相知愈深,感情愈笃。谁也离不开谁。”


“当时她在南岸,我在北岸。长江虽是天堑,也阻挡不了我们的相会。”


“后来,我因工作离开了重庆,辗转进入了解放区。那时解放区与国民党统治区不通邮电,音信杳无。只有她的一张照片,和无尽的相思,伴随我度过了那许多日日夜夜。”


“这就是生活中相知相爱的伉俪,人生旅途中相濡以沫的伴侣。”


 

钱冬生 李绮云:同盛同衰莫相弃


钱冬生(土木 1940),江苏镇江人。1918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镇江,2016年9月1日凌晨在四川成都家中平静地逝世。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赴美国实习。建国后,历任唐山铁道学院副教授、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桥梁教研室主任,铁道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钱冬生与高渠清(土木 1942)、曹建猷、孙训方、吴炳琨等五位教授是1980年教育部首次审批授权的博士导师。


以下句子摘自钱冬生、李绮云所作文章:


“冬生虽然所从事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但一向喜爱文史,以文会友,发表一些时文。在1945~1946年,去美国一年,搜集到不少桥梁史料、焊接文献。回国之后,因在南京交通部任技士,公事不多,但与《现代铁路》、《现代公路》、《科学大众》等期刊主办人交友甚熟,所以这时的主要精力还是花在写作上。经亲戚介绍,与绮云相识,而绮云是搞药学工作的。在那时,解放战争正如泰山压顶,逼近南京。前途如何,无法逆料。冬生就引鲍照的诗句,与绮云相约:“筑城思坚釗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冬生从事写作的劲头至今不减,绮云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颇有长进。和和美美,颐养天年。回想往事,感觉到“同盛同衰莫相弃"确是一句名言。”


 

劳远昌:金婚随笔


劳远昌(土木 1943),祖籍为浙江绍兴,1920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历任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钢筋混凝土教研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为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的开拓者之一,是著名的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2012年6月27日,劳远昌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以下句子摘自劳远昌所作文章:


“今年(2002年)金婚纪念日之前,孩子们找朋友给我们拍了几张纪念照,放大、镶上镜框。我把结婚照和新照片摆在一起,抬眼望去,五十载岁月之河悄然流淌,不变的唯有一片真情。”


“我们的婚姻之所以稳定和圆满是有若干坚强的支点作支撑。首先,我们有共同的思想道德观:爱国,团结,勤俭,敬业。”


“50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能同舟共济,相濡以沫,渡过难关,迎来金秋。”



从老一辈到年轻一辈,关于爱情的故事从未停止。许多爱情在这里萌芽然后茁壮成长直至开出美丽的花,这里,既有让人向往的知识,也有让人向往的爱情。

在七夕,在交大,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来源:交大官微、新闻网、校友会公众号往期内容

资料整理:廖玉洁 朱骏豪 代自友

编辑:张语赜

指导老师:刘明月

校友会推介(点击名称查看相关推文)
哈尔滨武汉香港重庆
西安沈阳苏州深圳
天津厦门广东湖南
济南安徽浙江西藏
河北郑州北京南京
上海常州东莞广西
青岛海南云南
唐院
往期推荐
校友动态

戎华奎校友履新河北沙河市委书记

苏呈祥校友任简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吴克非、何祥照两位校友获全国2021年“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称号

全国首位“70后”女省委常委赵月霞校友跨省履新,出任青海省领导

杰出校友邹世昌院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交大新闻

中国唯一!

西南交大承办第九届中国磁悬浮技术学术会议

西南交通大学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铁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振芳来校视察


往期推荐

@全体交大人:疫情防控,不能松懈!

交大八月共读

永不止步--绿茵场上的交大人

交大名人讲堂| 中国铁路巨擘——詹天佑

致交大河南校友的一封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