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农立国,我要学农科”
1890年3月7日,浙江省绍兴东关镇,一户竺姓的普通小商人家里,传出婴儿的哭声,男主人竺嘉祥迎来了他和妻子顾氏的第六个孩子。虽然开有一家小米店,但由于子女多,本金微少,竺家的生活一直较为困难。竺嘉祥靠粮食转手生意和为来集市卖米的农民量斗,赚取有限的利润,顾氏更会在每天的集市散后,用笤帚把撒落在地的米麦杂粮仔细地扫起来,供家里做顿稀粥。在这个清贫之家里,竺可桢渐渐长大着。
提供竺可桢故居陈列室一角(由绍兴市上虞区图书馆)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镇的竺可桢故居(由绍兴市上虞区图书馆提供)
也许是自幼身体瘦弱的缘故,竺可桢性格温和,喜欢安静。聪颖的他在两岁时已开始认字,3岁时就把街上的所有招牌认全了。父亲竺嘉祥自己认字并不多,希望下一代多读点书,对子女教育极严。比竺可桢大14岁的大哥竺可材考上了秀才,后回到东关在私塾里教书,竺可桢未满6岁就入这个私塾,在大哥的严厉教导下学习。1899年东关毓菁学堂开学,教书的都是有名的教师,第一次招收学生100余名,竺可桢以优异成绩考入这个新式学堂。经过6年苦读,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而同期入学的百余名学生取得高小毕业文凭的不到10人。正是在这里,竺可桢受到了最初的科学启蒙和忧国忧民思想的灌输。他听老师讲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朝廷却要赔款4亿5000万两银子;而随着帝国主义廉价商品涌入中国,本就脆弱不堪的传统小生意受到巨大的冲击,民生凋敝的景象更是他的切肤之感。少年可桢开始思考怎样救我中华的大命题。
1905年,15岁的竺可桢到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读书,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在这些新兴的学校里,他接触到一些宣传新思想的图书杂志,在他的头脑里逐渐坚定了这样的信念:贫穷落后的祖国需要科学。
1910年,考取了赴美留学的竺可桢在入伊利诺伊大学时,被问之想学什么专业,他答:“中国以农立国,我要学农科。”1913年夏,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竺可桢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学,还是和农业密切联系的专业。有这种选择,来自他幼时的一次对话。某天,一位来竺家米店的农民面带忧虑之色,他便关切地问:“今年收成不好吗?”那人叹息着回答:“人种天收啊!”这句话似重锤敲打着少年的心灵,从此,这少年知道了天气变化与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他要做的是改变几千年来“人种天收”的农业生产状况。
正是这“农业立国”的想法,让竺可桢走进一个在旧中国完全空白的领域-气象学,他自己,也成为一个追逐风云变幻的人。
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这所著名学府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竺可桢以深刻的影响。1918年,他以一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博士论文,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关注。他提出了台风强度划分新标准,以风速作为量度台风及其强度的单位,并一直沿用至今。
1918年秋,竺可桢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带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回到了祖国。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称国立东南大学,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地学系。同时,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逐月发布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1928年,他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在10年内,全国建立气象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很快,南京北极阁气象台建成,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气象台,这里便成为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
为了建好这些气象台、所,竺可桢殚精竭虑,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在中国科学社第十二次年会上被选为理事长。他还是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内容来源:寻访交大之星
唐山 | ||||
沈阳 | 苏州 | 深圳 | 福州 | |
天津 | 厦门 | 广东 | 湖南 | 青岛 |
济南 | 安徽 | 浙江 | 西藏 | 云南 |
河北 | 郑州 | 北京 | 南京 | 海南 |
上海 | 常州 | 东莞 | 广西 | 唐院 |
往期推荐
观
校友(会)动态
看母校新闻
赏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