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生涯研习社关注,回复【1】获取免费职业测评!
本文4423字,建议阅读时长12分钟
文|古典来源|古典古少侠
可以先看看这群人一个月的阅读体验(不耐烦的可以直接拉下去看正文):“感觉记忆变好了,以前看过就忘,现在都能记住。” @天边的云
“新知不再满天飞,开始逐渐落地了” @杨绪锁
“以前读书和现实生活是两个世界,看书的反应是真对真对,厉害厉害,回到生活里,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读书开始联系现实了,回顾总结链条有了,遇到问题开始联系书,指导链条有了” @严毅
“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写出一些东西了” @张小天 棒球教练
“过去一想到写东西,就是深度、长度、文笔、有水平,就开始有压力……现在起步很快毫无压力。”@小吱
“我刚好要写研究生毕业论文了,大家都在发愁……我列好提纲,开始积累卡片,感觉灰常轻松又愉快” 咨询师安歆
“参加演讲俱乐部的即兴演讲,听到题目就能想到一些观点和一些小故事,感觉这次演讲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次” @阿舍
读得更少,收获更多,不焦虑了”@李丹丹
“比以前更自信、更有价值感、更幽默、和别人相处更自然……其实是自己更好的和自己相处了,允许自己有自己的节奏,不骄不躁。”@熊杨
“有点像构建自己的一套底层逻辑体系,一套自我人生系统,感觉可太妙了!” @静姐
这不是一个阅读训练营,一个写作训练营和一个冥想训练营的结营感言。
事实上,他们只是做了一件事:在一起,用30天读了《跃迁》这本书。
你肯定以为我要卖书了。
其实这不是说《跃迁》有多好,只是因为,他们用了一种叫“善思会写卡”的方式共读了这本书。
对,就是读读书、写写卡、聊聊天,仅此而已。
30天,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个改变是阅读方式的改变。
重要的不是阅读
而是解决问题
有人很自豪说我一年读50、100、300本书,但你真的问他,你复述下上一本书讲的内容是什么?读完后,你对自己生活有什么真实改变?他们喜欢的,仅仅是读书的过程,合上书发朋友圈的赞叹罢了。书里写了什么,脑子里存了什么,行动中有什么改变,一概不知道。即使脑子里偶然发生了些思想火花,划上了线(再说一次,划线这件事情已经一次(Karpicke,Butler,and Roediger,2009)又一次(Brown,Roedinger III,and Mc Daniel,2014)被证明对于记忆没有效果),甚至还在书上写了笔记。他们喜欢的只是读书的状态,而不是读书的结果——解决真实的问题。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自己读完也没啥改变,生活才会变成地狱?说来惭愧,我在民族大学还给人讲过一段《西方流行音乐史》,靠的就是一箱打口碟和2本书,还有年轻时候的傻乎乎劲儿。其实很多老师也和我差不多,就是多读了几本教科书,就敢上台讲课。那个时候书不多,注意力也集中,读一本就代表一本的知识增量,读完就代表一个新领域,你比别人厉害。阅读量还真的是个硬指标。一个正常人,通过互联网,不用特别费力,就能看到世界上所有一流大学的课堂,几乎所有的论文,各种品类的书籍。即使你读不完,还有人讲给你听。互联网变成人的第二大脑,他比你记得更深、更多、更快。在信息的爆炸面前,大家不是没书读,而是注意力稀碎,根本读不完一本书。以阅读量为目标读书是无效的,因为你不可能干过电脑。以认知提升为目标读书是虚无的,因为你无法检验是不是真提升了。唯一的路径,只能以输出、解决真实的问题为目标来阅读。正如信息论提出者香农说的,知识,应该为生活“消除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电力成为基础设施,发明电器,用电解决生活场景问题,变成了胜负手。当知识爆炸,更好的用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变成了关键要素。
学(阅读)、思(认知加工)、行(行动)、证(求证) 四个步骤。然后是行动,回到行动中,验证这个认知,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能做到?是不是能持续的做到?最后是求证,证实、证伪都不重要,但是要自己形成闭环,这样才能打开下一端学习。这个过程听上去很复杂,以前要很多工具、心法才能记住。费曼技巧说,教是最好的学。这个方法对他有用,因为他是大学老师,你哪里能随时找到别人讲呢?最便捷的方式,是对自己讲——用自己的话文字叙述一遍——不用一定追求文采金句——即使你不看原句,默写一遍都有收获。因为那些表达不精确的,漏掉的部分,就是你不理解的部分。为什么参加共读会的人,会觉得“记忆变好了?” “新知开始落地了?”因为在这里,我们要求读到某个阶段,有所感悟的时候,停下来,写一张善思会写卡(后简称SS卡,「善思卡」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个人体验:关联自己的个人体验。所有你“开脑洞”“有感触”“恍然大悟”的知识,其实都是你过去撞的墙,踩的坑。只有和个人生活经验有链接,知识才不会满天飞不落地。行动指引:写下自己“当……的时候,我要……”的行动提示具体还有很多细节,我都写在了 #写卡攻略101 里。当按照这些步骤写完这张卡的时候,一个知识点,也就深刻的和自己的感受体验关联起来,在自己的生活里鲜活起来。现在,这个知识就长在你身上,长在你的专业知识和人生体验之上。不需要什么大师、权威,你完全可以独立感知(请注意,不是理解,是体验上的感知)这个知识是否能解释你过去的生活,指导你未来生活,并开始行动。这就是学思行证的过程。而当你面临新的问题时,如果在“行动指引”里提到过,大脑会开始反向工作,把卡片的知识抓取出来。比如我们团队在讨论该如何设定读书节奏的生活,《动机心理学》里一个关于“自控和减重”的卡片突然冒了出来——每周有“破戒日”的人,比没有破戒日的人减重效果好很多,如果你提前认真规划破戒日(比如周六是破戒日我要吃牛肉火锅),这一周你也会过的更加幸福。于是共读会把第四周为留白周。这一周没有安排阅读任务,你可以赶赶进度、看看精华卡、四处闲逛、写点书评……整体效果非常好,留白里,产生了很多我们根本没有设计的东西。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硬盘,这个硬盘是几乎是无穷大的,真正制约学习的,是存储与提取速度——简单说,读不进去和想不起来。而过去大家以为,记得越快,就学的越好。近年的研究却发现“存储越难,提取越容易”。你输入的时候有些吃力,提取会更好。相反的,那些很容易存入的东西,往往都很难记得。比如爱学习的人,喜欢边听课边做笔记,下了课,往往有好几页笔记,却发现不容易记住。还不如结束后,自己在本子上列出几个要点,往往理解得透。一个单词,在单词书上,不好记忆。但在不同的语境里遇见几次,反而好记忆了。通过SS卡,让自己输入的时候有必要难度,反而在用的时候很容易提取。大家以前写作阻力很大,因为脑子里提取不出出来东西。而现在“起步很快毫无压力”或“写论文写得轻松愉快”,“听到题目能想到一些观点”这都是大脑的提取能力,被必要难度激活的表现。一开始有点慢,大部分人在共读会练习一周以后,20分钟能写好一张。到写到第6张的时候,大概10-15分钟可以完成。但是,在一周、两周以后,依然还记得,能在写作、演讲、工作的时候轻松调用。其实是快的。
「善思会写」法不是一套什么阅读方法,其实是一套基于认知科学的思维方式。其中核心思想是:不要信任自己的才华、动机、立Flag、自律,而是信任一套简单、好理解的工作流程,让这个流程带你去很远的地方。人类有这种特质——我们并不怕苦,怕苦得没有意义,不怕累,怕累得没有价值。那些觉得“不焦虑”“自我价值更高了”“有自我节奏、不骄不躁”的人,也是体验到了这个简单流程可能的巨大成就,看到这种看似笨拙背后的智慧,也就对于自己小小的进步,感觉到完全安心。(我会持续的写一系列文章,介绍SS卡如何用于阅读、写作、论文、做课、演讲,以及工具(比如极好用的知识管理软件Flomo)。下次聊聊“为什么写作曾经这么难, 现在如此简单?”)
“个人发展共读会”的目标,是汇聚10000个知识创作者,通过认知科学,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通过阅读和写作方式的改变,带来工作、生活、创作、内在的真实变化。我们欣喜的看见,开头这些故事在“个人发展共读会”的知识创作者身上,真实的发生着。我们每年通过96节课,讲透12本个人发展经典书,通过一套善思会写法,让你更好的阅读和创作。这个共读会已经汇聚了1700多个知识创作者,一起探索这个碎片化时代读写方式的剧变。如果你也想见证自己发生这样“看得见”的改变,一起来:)
我、各位共读会的师兄师姐(领读人)、运营团队都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庆贺。也欢迎你带着朋友一起来,转给你觉得需要的人。
推荐阅读
俞敏洪,我敬你是条汉子!
如果你想收到更多职场干货
👇记得关注我们哦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跟你一样优秀 👇👇👇
👇戳「阅读原文」 报名参加共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