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月薪过万,是大多数打工人的错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每日人物 Author 每人作者
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提到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又让不少人调侃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每次类似数据的公布,大众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怀疑数据是否客观。
同时,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行业人士的圈层效应,以及大众对财富的天然关注,都让“月薪过万”这句话变得泛滥,以至于让人产生“月薪过万的人遍地都是”的错觉。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的工资被谁“平均”了?月薪过万真的那么容易吗?欢迎来到每日人物数据栏目第五期,我们试图祛魅,带大家了解国人真实的收入水平。
但本科学历并不是人人都有,在2020年的《报告》中,提及薪酬中位数排名最末五个行业,分别是商务服务业(6.2万元)、畜牧业(5.84万元)、纺织服装和服饰业(5.52万元)、餐饮业(5.38万元)、居民服务业(4.68万元),这些行业从业人数众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更真实的薪酬状况。
真正赚高薪的是少数人。2021年,北京市管理类高精尖人才的年薪排行,金融行业不负众望,以近60万的中位数年薪排名第一。税前60万年薪,到手收入一般在46万元左右,平均每月到手3.8万元左右。这也是“月薪过万”,但是远远超过了“月薪一万”的普通打工人,妥妥的中产往上了。
其他高精尖人才聚集的行业,比如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行业、数字经济行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收入也都在税后50万元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打工人的工资,被这些中高端人才的收入平均掉了。
上述收入情况,是以全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几个城市之一——北京,作为参考对象。类比到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甚至是县城,平均收入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大致情况,但无法聚焦到大部分中低收入的打工人。
如果跳出平均收入偏高的一线城市,就拿连续多年入围“新一线城市”的成都来说,有人到互联网、金融行业拿着一两万的薪资,打开招聘软件,也有大量小微企业给非技术类岗位开3000元-5000元的工资。即便是收入稳定在平均线以上的体制内单位,也很难月薪过万。
从纳税的角度也可以验证:在新税法实施以前,缴纳个税基础为3500元,全国的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是1.87亿。当缴纳个税的基础被调整为5000元时,全国交税的人数就下降到了6400万人。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工资高于5000元的人数也才不到700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左右。
从地域的角度看,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差了近两万元,尽管平均月收入的对比中,西藏、宁夏、新疆都表现不错,但从可支配收入的角度看,依然还是与沿海有一定差距。
打工人在互联网都有根据地,脉脉、豆瓣、微博、小红书等,都能看到打工人发帖讨论待遇、公司好坏、同事等话题。可以说,许多互联网平台都是月薪数万的人大量聚集,月薪三千的群体“失声”的地方。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打工人聚集的论坛,大佬们对动辄几十万的SP offer纠结万分,也时常能看到手握多个头部企业offer,求好心人指点迷津的“凡学大师”。同样都是互联网人,刷多了类似的帖子,难免产生一种错觉:怎么大家都有offer?而且收入还这么高?
而事实上,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拿着并不高的薪资,默默窥屏。
比起收入的高低,人们更在意的是公平和回报,这也是“时薪”一词被频繁提及的一个背景。近几年大受欢迎的互联网行业,常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可是算一算时薪,也许有的工种还不如普通的奶茶店,尽管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仍然会劝退一部分人。不少互联网人去新西兰摘草莓、去北欧打零工,本质上也是对高强度脑力工作的一种反叛,更重要的是,不少国外零工倍杀国内同一工种的时薪,也会让人想摆脱围城。
并且,对于收入达到一定层次的人来说,在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后,收入的上升所带来的的幸福感会提升得更加缓慢。公平感知对幸福感的解释力度非常大,而且呈上升趋势。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接受工资高低的差异,但不能接受不公平分配导致的差异。在一项收入与幸福感关联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参加调查的人员中,更多人觉得在对幸福感的影响上,公平比绝对收入更大。
▲ 注:百分比代表的是各维度解释幸福感的比重。数据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采用2012年和2014年调查数据进行,覆盖全国29个省份。2012年共有8451个有效样本,2014年共有14560个有效样本。
其次,收入的来源可以很多样,直接对比单一的工资,也无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生活状况。一个普通人收入,简单划分,可以看成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很多人的工资性收入,只是收入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工资性收入,也有一些无法一一被统计数据呈现的“隐形福利”。
由于伙食太好频频出圈的互联网大厂,一日三餐不重样,员工除了周末自己做饭或者点外卖,在餐饮方面就能轻松省下小几千元。在许多事业单位和体制内单位,食堂通常物美价廉,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有相应的补贴,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体制内的五险一金,尤其是公积金,都比较丰厚,生活成本相对较低,退休后基本不用为物质发愁。体制内家庭出来的孩子,“工资还没有老爸退休金高”,绝不只是一句玩笑话。
横向来看,在不同区域生活,影响幸福感的不仅仅是收入。在北京三环内租一个老破小单间,基本要花去三分之一的收入,而这样的价格可以在二线城市,比如成都、杭州的互联网小镇租一个不错的开间。尽管一线城市收入较高,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也会给打工人带来月光的压力。
那么,那些摆脱了租房的中高收入人群呢?每日人物曾与一些二娃高贷家庭聊过,这些家庭的年收入普遍在30万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百万。然而,他们过的却是一种“穷中产”的生活。为了不让阶层下落,他们不吝为家里的多个孩子提供优质的资源。
因此,尽管收入较高,有不少家庭却反而处于负债的状态。有人在上海拥有别墅,但是面临漫长的通勤时间和高额的房贷。有人经营公司,但家中的两个孩子一年支出几十万。物质的压力之外,同一圈层的比较,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这些习惯了高收入、高消费的家庭,实际上不少是在咬牙支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被高收入带来的奢侈生活所吸引,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努力一年全款拿下一个爱马仕背包。但也有人更在意的是生活的体验感,六点半下班看到的夕阳,或许比月薪两万后下班看到的月亮更让他们满足。
虽然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生活质量,不过收入的高低,不是衡量幸福感高低的唯一标准。每年公布的平均工资都会引发一番讨论,但每个人的感受却千差万别。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除了收入,还要考虑健康、休闲的时间、社会地位、分配公平的感知等。而将“打工”的属性去掉,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也需要更多定义财富的维度。
参考资料:
[1]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06837元.国家统计局
[2]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2021
[3]按行业分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2021
[4]2022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大数据报告.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5]实体上市公司2021年净利润占比创11年来最高.新华社
[6]民营企业数量10年翻两番,在企业总量中占比超九成.经济日报
[7]10年增长2.7倍,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人民日报
[8]头部投行更享红利,去年6家头部收入占一半.财联社
[9]95后人才吸引力报告:更向往发达城市,74.6%月收入在6千以下.搜狐
[10]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2021
[11]2022年三季度薪酬排行榜.智联招聘
[12]2023年最低工资标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13]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家统计局
[14]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2023.脉脉
[15]月收入2000元以下有9.64亿人,月收入5000以上7200万人.财新
[16]徐淑怡 陈平.收入、社会地位与幸福感——公平感知视角.管理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