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荐读】医学人类学参考书目之一
一、 陈华《医学人类学导论》
作者: 陈华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8-8
页数: 22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医学人类学教科书,以民族医学、民族精神病学、营养人类学、生命周期等问题为要点,探讨了医学人类学的源流、理论和方法。
作者简介:
陈华,又名陈琦元。英文名David Chen。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会员。广东省解剖学会理事。美国"医学人类学会"(Society for Medical Anthropology)下属"人类学与生育理事会"(Council on Anthropology and Reproduction)成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University of Calgary )人类学系访问教授(2003年)。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 民族医学
第三章 中国民族医学
第四章 民族精神病学
第五章 营养人类学
第六章 人类的适应性与健康
第七章 人类的生命周期与保健
二、《中国巫蛊考察》
作者: 邓启耀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99-12-01
页数: 359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和自然科學中汲取營養,運用多學科的比較研究,解釋了巫蠱的現實意義等,是中國第一部研究巫蠱的學術專著。 本书获“中华发展基金”资助出版(1998,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1,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本书应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巫蛊的学术专著。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整合,若说系统与全面,可能当时的同类著作无出其右者。虽然是一本民族学专著,与其说写的是巫蛊,不如说写的是人心,这在作者开篇的采访手记中已比较明确了。邓启耀教授略带感性的叙述使得本书并不如它的题目一般阴冷神秘,反倒很能提起人的阅读兴趣——惟有单纯猎奇者恐怕会失望。所谓的“前综合思维”与“非常意识形态”或“非常文化心态”的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巫蛊所涉及的学科颇为驳杂,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某些传统事物的渐佚,再做此类考察的难度可想而知。比较推荐去读弗雷泽的《金枝》与本书相互参照,前者是理性的煌煌巨作,后者则更偏感性一些,乃至于可从中感觉到作者的感慨与嗟叹。
邓启耀先生的《中国巫蛊考察》一书对西南傈僳族、怒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巫蛊文化和信仰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对其存在历史、产生原因以及文化分类等方面作了深刻阐释,对于认识巫蛊这一神秘文化现象和思维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该书还以此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提供了一个瞭望中国文化的平台。
目录
三、 陈华 《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研究》
作者:陈华
著作名称::《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研究》
出版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期:2006年。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了陈华的4篇论文和他的学生的4篇论文,针对中医、草药疗法、藏医传统、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乡村卫生保健体系以及农村女性生殖健康等问题给予了相当细致的分析。
目 录
四、 席焕久 《医学人类学》
作者: 席焕久 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年: 2004-7
页数: 300
内容简介 · · · · · ·
《医学人类学》书内容涉及广涉,全书共14章,从一般的人类学概念到医学人类学的理论,从人种医学、人种精神病学到人种药物学,从医学人类学与医学生态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营养科学的关系到医学人类学与政治经济、伦理学的关系,从医学人类学与国际公共卫生事业到酗酒、药物滥用、吸烟、国际健康问题都做了详细的叙述。
参加《医学人类学》编写的专家都是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授,他们把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医学人类学》具有内容新、信息多、应用性强这样一个特点。
《医学人类学》既是医学及人类学研究生的教材,又是医学人类学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内容力求简捷明了,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达到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同时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作者简介
席焕久,男,1945年生,辽宁医学院院长,人体解剖学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九届及省九、十届人大代表,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归国留学人员"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为辽宁省优秀专家,获锦州市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是省、市优秀共产党员,2003,2005年院士有效候选人。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人类学学报》、《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学进展》杂志主编。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曾担任《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医学人类学》的教学工作。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10篇在国外发表,关于人的骨骼年龄一文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发表之后,受到美、类、德等12个国家20多所大学(如美国加州大学、杜克文学、耶鲁大学、伦敦大学、波恩大学等)的著名专家和学者的兴趣和赞扬,或来函索取资料,或来电希望合作。出版专著着14部(如《人的骨髓年龄》、《医学人类学》等),其中《医学人类学》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这门新兴学科的专著,开展医学人类学、肥胖、人的骨骼还龄方面的研究,一直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省、市重大种研成果、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人类学
二、医学人类学
三、医学人类学与其相关学科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的教育
第四节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来源
一、体质人类学
二、人种医学
三、文化和生态学
四、心理、精神性格与行为方面的研究
五、国际公共卫生
第五节 医学人类学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一、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二、促进公共卫生和精神健康
三、推动人类学本身的发展
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五、更深入地理解健康与疾病
六、医学人类学是一种职业
七、促进国际卫生事业发展
第六节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搜集信息
三、资料分析
第二章 人种医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种与民族
一、人种
二、民族
第三节 疾病理论
一、病因理论
二、治疗过程
三、养生保健理论
第四节 民族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一、医学体系的分类
二、民族医学的生存与发展
第五节 几种民族医学
一、体液病理学
二、生命吠陀医学
三、中国传统医学
四、顺势疗法
五、美国民间医学
第三章 人种精神病学
第一节 人类学与精神病学
一、概述
二、精神疾病的文化相关概念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一、概述
二、修饰性术语
三、精神分裂症症状学研究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一、病因学的理论模式
二、病因的分类
第四节 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医学模式
二、发展历史
三、药物治疗
四、心理治疗
五、社会控制与社会支持
第五节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一、文化休克
二、气功偏差
三、杀人狂症
四、缩阴症
五、北极圈癔病
六、马来模仿症
七、威铁柯
八、伏都与着魔状态
第六节 社会文化与精神卫生
一、概述
二、文化与人格发展
三、社会文化与精神异常
四、迁移与精神异常
五、社会动荡、隔离与精神疾病
六、库鲁病
七、自杀学的研究
第四章 人种药物学
第一节 药物的人种区别
一、中国人与中药学
二、印度人与印度药学
三、希腊人与希腊药学
四、阿拉伯人与阿拉伯药学
第二节 人种药物学在医学人类学中的位置
一、早于民族医学的产生
二、促进了民族医学的形成
三、推动民族医学的发展
四、助长神、巫文化
五、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六、自身发展
七、在医学人类学中的位置
第三节 植物药的应用
一、植物药的应用
二、植物药应用的背景
第四
20 73759 20 15290 0 0 3398 0 0:00:21 0:00:04 0:00:17 3397 药物实验与文化
一、药物实验与东方文化
二、药物实验与西方文化
第五节 中国药物学
一、中药学
二、藏药学
三、蒙药学
四、维吾尔药学
五、苗药学
六、朝药学
七、傣药学
八、瑶药学
第五章 医学人类学与医学
第一节 医学系统
一、医学系统与社会文化
二、疾病理论和卫生保健系统
三、医学系统的普遍性
第二节 治疗与治疗者
一、黄教、巫医和其他治疗者
二、治疗者的一般特征
三、治疗者的专业化与培训
四、专业形象
五、报酬
六、对治疗者的评价
七、医疗方式
八、医患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医学与人类学
一、医学对人类学的贡献
二、人类学对医学的贡献
第六章 医学人类学和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
二、生态系统
第二节 疾病生态学
一、理论来源
二、疾病与生物文化进化
三、疟疾与人类行为
四、病因学
第三节 饮食、疾病与进化
一、饮食的进化
二、疾病的进化
第四节 生态学与人类健康
一、生态学及发展
二、发展性疾病
三、生态学与人类健康
第五节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一、人类的进化与生物生态的适应
二、人种的形成与环境
三、人的体质变化
第六节 古病理学
第七章 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
第一节 流行病学方法及发展
一、流行病学方法
二、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节 现代疾病与疾病的现代化
第三节 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发现
二、艾滋病的流行过程
三、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四、艾滋病的社会行为因素
第四节 行为流行病学
一、行为与死亡率
二、行为流行病问题
第五节 医学人类学家与流行病学家
第八章 医学人类学与行为医学
第一节 行为科学与行为医学
一、行为科学
二、行为医学
三、行为医学的生物学基础
四、健康行为
第二节 疾病
一、疾病行为
二、疾病的社会角色
三、疾病阶段
第三节医学职业
一、医生
二、护士
第四节 病人角色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二、标签理论
第五节 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
二、医患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三、现代医患关系
第六节 医院
一、医院的角色变化
二、医院的社会化
三、医院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四、领导层内指挥过程中的冲突
五、医院的封闭式流动
六、患者在医院的处境
七、医院治疗形式的变迁
第九章 医学人类学与营养科学
第一节 营养人类学
一、概念
二、营养节省
三、营养与生殖
四、营养不良
第二节 食物与营养
第三节 人类的食物系统
一、狩猎社会的营养问题
二、 第一次食物转变——种植业和饲养业兴起
三、 第二次食物转变——外来食物输入
四、 第三次食物转变——食物的商品化
第四节 食物营养与文化
一、文化与合理的营养
二、食物的文化属性
第五节 限制营养的文化因素
一、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二、儿童的必需营养品
第六节 饮食与疾病
一、文化变化引起的营养问题
二、饮食与现代疾病
三、现代社会的营养不良
四、饮食的致病和治疗作用
第十章 医学人类学与政治经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健康、疾病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二、健康、疾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世界范围内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
二、影响卫生服务公平的因素及其国家政府的作用
第四节 卫生立法的政治经济学
一、卫生团体的利益及其对立法的需求
二、卫生立法的类型及其经济作用
第五节 医学文化冲突中的政治经济问题
一、西方医学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殖民化
二、后殖民主义批评与本土传统医学的兴起
第十一章 医学人类学与伦理学
第一节 伦理学的发展与多种文化的挑战
一、医学伦理学的进化
二、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与伦理
三、不同文化对医学道德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学与生殖
一、人类生殖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二、文化对人类生殖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的老龄化
一、老龄的社会解释
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概况及特征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概况及特点
四、老龄文化
第四节 人类学与死亡
一、死亡的本质与意义
二、临终关怀
三、安乐死
第十二章 医学人类学与国际公共卫生事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卫生保健工作的抵制和阻力
一、对新的医疗保健计划的抵制
二、克服卫生保健工作的阻力
第三节 医疗方式与医疗体系
一、医疗方式的选择
二、各医疗体系之间的作用
三、民间治疗者的作用
四、多种医疗体系的结合
第十三章 酗酒、药物滥用与吸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酗酒
一、酗酒的疾病概念
二、饮酒的文化背景
三、饮酒的药理作用
四、酒精的戒断反应与预防饮酒过量
五、对酗酒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节 吸烟
一、烟草危害
二、吸烟的行为心理研究
三、人类吸烟的历史
四、戒烟
第四节 药物成瘾性行为的临床预防
一、概述
二、药物滥用的原因
第十四章 国际健康问题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健康问题
一、粮食缺乏
二、净水缺乏
三、移民引起的疾病增加
四、政治迫害、暴力和战争
五、跨国企业利益
六、大规模发展计划(见第六章)
第二节 国际间卫生工作组织
一、世界卫生组织
二、WHO与其他国际组织间的卫生合作
第三节 国际健康倾向和人类学展望
一、国际健康
二、世纪的卫生保健
第四节 人类学在国际发展中的应用
一、未来的工作方向——健康促进与健康保护
二、对生命全程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三、《健康新视野》策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五、张有春《医学人类学导论》
作者: 张有春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323
作者简介 · · · · · ·
张有春,人类学博士,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职,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什么是人类学
第一节 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 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第二章 医学人类学基础
第一节 医学人类学的兴起与研究取向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视野
第一节 社会文化视角
第二节 生物文化视角
第三节 批判视角
第四章 民族医学
第一节 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与治疗
第二节 民族医学研究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民族医学的理性与效用
第五章 医学体系
第一节 医学体系的分类
第二节 医学体系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医学多元与求医行为
第六章 跨文化精神病学
第一节 跨文化精神病学基础
第二节 文化特有的综合征
第三节 精神病学研究的人类学反思
第七章 疾病、生态与人类行为
第一节 疾病、健康与文化适应
第二节 生计、人口与流行病
第三节 文化变迁及发展项目的健康影响
第八章 出生、死亡与人口控制
第一节 出生、生育与生殖健康
第二节 临终与死亡
第三节 人口控制
第九章 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
第一节 什么是流行病学
第二节 流行病与文化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第十章 中医的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作为医学体系的中医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医
第三节 中医的人类学研究
第十一章 医学人类学与生物医学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生物医学
第二节 生物医学技术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工业制药的人类学研究
第十二章 应用医学人类学
第一节 临床应用医学人类学
第二节 人类学与国际卫生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
第十三章 人类学与艾滋病
第一节 艾滋病
第二节 人类学的艾滋病研究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与艾滋病防治
第十四章 瘾品的使用与滥用
第一节 瘾品使用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烟酒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毒品的使用与滥用
第十五章 人类学与生命伦理学
第一节 伦理学
第二节 生命伦理学基础
第三节 文化、语境与生命伦理学
六、张实《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实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副标题: 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出版年: 2013-5
页数: 227
内容简介 · · · · · ·
《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从人类学、医学和文化相结合的视角,研究与健康、疾病有关的问题,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来分析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功能、意义及价值;从文化主位研究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求医行为模式进行深描。《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张实十多年来,多次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从医学与文化结合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医疗体系、疾病与健康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是笔者张实20多年来从事医学人类学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该书对医学人类学理论体系进行了阐释,并综述了当代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现状。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多次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从人类学、医学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多学科视角,探讨了少数民族的健康、疾病、医疗体系和求医行为等问题
作者简介
张实,女,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2004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访学者。研究重点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医学人类学、藏文化等,近年来多次深入藏族、畲族、摩梭人、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已在云南大学从事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已出版著作4本,即《云南藏医史》、《体质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藏族》、《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畲族》;主持和参与国内外科研课题11项。
目 录
第一章 医学人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1
一、医学人类学概述……………1
二、医学人类学关键词………4
三、医学人类学主要理论……19
四、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29
五、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32
第二章 当代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综述…37
一、中国医学人类学现状………………37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45
三、医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51
第三章 少数民族医疗体系的医学人类学研究………60
一、医疗体系的文化意义………………60
二、医疗体系的多元共存………………62
三、 多元医疗体系的人类学分析六行 …71
第四章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现状研究 …78
一、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医疗现状……78
二、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卫生状况……88
三、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95
四、改善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条件的对策……98
第五章 云南少民族村寨医疗卫生现状研究……104
一、现行医疗卫生体系在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的建立及运作104
二、乡村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106
三、传染病和流行病在少数民族社区的现状…109
四、多种分娩方式在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的并存及成因分析114
五、少数民族社区的公共卫生状况分析…117
六、 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的传统医疗……120
七、加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医疗卫生工作的若干思路及对策
第六章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云南藏医文化……132
一、 藏族传统医学中的病因观念…132
二、云南藏族、摩梭人和普米族社区的医疗行为 …136
三、云南藏区寺院藏医诊所 ……139
四、 藏族医疗体系的文化分析…143
第七章 小凉山彝族疾病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148
一、 小凉山彝族人的疾病观 ………………148
二、彝族村寨三种不同医疗体系的并存与互补…151
三、 彝族人对不同治病方式的选择和诠释 ……155
四、“疾病”的背后:一个族群对其文化的集体认同 …156
第八章 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医疗卫生个案调查 … 159
一、八井村医疗卫生的历史与现状…………… …… …159
二、八井村民间畲医……………………… ……159
三、畲族传统诊治方法…………163
四、畲族常用草药………………166
五、畲族常用的单方验方………167
第九章 女性高危人群预防HIV/AIDS知识的认知研究…169
一.研究背景………………………169
二.女性高危人群HIV/AIDS知识的认知度调查……171
三.女性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后的认知度态度…173
四、结 论………………………175
第十章 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体质调研………177
一、田野调查点概述………………………………177
二、 人体形态观察与分析 ………………………178
三、 头面部测量与分析 …………………………184
四、 体部测量 ……………………………………190
五、生态、文化因素对畲族体质的影响…………192
第十一章 论人类身高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196
一、从古人类化石看人类身高的发展趋势 ………196
二、影响人类身高的遗传因素 ……………………197
三、影响人类身高的环境因素 ……………………199
四、影响人类身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因素 …202
七、 陈世贤编《法医人类学》
作者: 陈世贤 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 1998-10
内容简介 · · · · · ·
法医人类学是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法律中涉及人的种族、性别、年龄、身高以及面貌特征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它是现代法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制定、侦查、审判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法医人类学都是十分活跃的领域,是现代法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专门知识。
《法医人类学》系第二轮法医学专业教材十种中新增编写的一《法医人类学(供法医学类专业用)》。编写者均为国内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造诣的法医人类学专家。编写中遵循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而且考虑到人类种族间的差异,故书中所述的技术方法和统计数据,尽量采用国内资料。全书分十五章。约27万字,1996年完成初稿,次年第四季度定稿,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法医人类学形成以来到本世纪90年代中期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历史
第三节 对象、任务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
第一节 骨骼测量仪器
第二节 颅骨测量方法
第三节 体滑测量方法
第三章 现场骨骼的发现、收集和处理
第一节 现场骨骼的发现
第二节 现场骨骼的收集
第三节 现场骨骼的处理
第四章 骨骼种属鉴定
第一节 骨骼的大体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 组织学种属鉴定
第三节 生物学种属鉴定
第五章 一个骨或多人骨检验
第一节 骨骼的形态学检查
第二节 人类学指标检查
第三节 X线检查
第四节 血清学检查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查
第六章 骨骼性别确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骨盆及其组成骨确定性别
第三节 颅骨确定性别
第四节 躯干骨确定性别
第五节 四肢骨确定性别
第七章 根据骨骼推断年龄
第八章 骨骼推算身高
第九章 颅骨面貌复原
第十章 颅相重合技术
第十一章 牙齿鉴定
第十二章 咬痕及其个人识别
第十三章 法医人类学中X线技术的应用
第十四章 骨骼人士时间的鉴定
第十五章 毛发检验
主要参考书目
八、 张继宗《法医人类学经典》(一套共三册)
作者: 张继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5
页数: 1082
内容简介 · · · · · ·
《法医人类学经典(套装共3册)》是以常规测量工具为主、以国人资料为核心、以人体测量学方法为基础的法医人类学参考书。《法医人类学经典(套装共3册)》作者以其多年的法医人类学研究、教学、办案实践经验为基础,从理论及应用两个方面,将法医人类学的学科内容进行全面翔实地介绍,希望对国内的法医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法医人类学经典》是一部全面介绍有关法医人类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的专著,由《法医人类学基础》、《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和《骨龄鉴定中国青少年骨骼X线片图库》三册组成。《法医人类学基础》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骨骼鉴定的方法,包括人类骨骼与动物骨骼的区別,骨骼残片的鉴定,骨骼损伤与白骨化的时间判定,骨骼种族、年龄、性别、身高的鉴定,牙齿与毛发的鉴定,颅相重合及颅骨面貌复原等。
《人体骨骼测量方法》是一册以骨骼标本实际测量为基础拍摄的图谱。《骨龄鉴定——中国青少年骨骼X线片图库》,主要介绍了骨骼年龄判定常用的方法,附有大量的X线骨骼生长发育的原始图片,其丰富的图片,使难度很大的专业问题通俗易懂。《法医人类学经典》是第一部面向法医鉴定人员的专著;同时,对基础医学、人类学、考古学及学校卫生学工作者,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概念Concept
一、法医人类学的概念The concept offorensic anthropology
二、法医人类学研究方法The research methods offorensic anthropology
第二节 法医人类学的相关学科The related disciplines offorensic anthropology
一、人类骨骼生长发育的研究Study ofdeveloping ofhuman skeleton
二、骨骼发掘、收集、修复方法的研究Study ofexcavated,collected and repairedmethods ofbones
三、基础医学的研究Study ofbasic medicine
第三节 法医人类学的鉴定工作程序Procedure of identified work of forensic anthropology
一、骨骼的现场检验 Examination ofbones in field
二、骨骼的实验室检验Examination ofbones in laboratory
第二章 动物骨骼与人类骨骼的区别Distinguished bones between humanand animal
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Humanposition in nature
二、人类与动物骨骼的比较解剖学研究Bone compared anatomy study ofhumanand animal
第二节 动物骨骼的基本特征Bone characters of animal
一、鱼类骨骼的基本特征Bone characters of Osteichthyes
二、两栖类动物骨骼的基本特征Bone characters ofAmphibia
三、爬行类动物骨骼的基本特征Bone characters ofReptilia
四、鸟类骨骼的基本特征Bone characters ofAves
五、哺乳类动物骨骼的特征Bone characters of Mammalia第三章 骨骼残片的法医人类学鉴定
第三节 动物骨骼与人类骨骼的区分Distinguished bone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一、动物颅骨与人类颅骨的区别Distinguished skull bone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二、动物躯干骨与人类躯干骨的区别Distinguished truck bone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三、动物四肢骨骼与人类四肢骨骼的区别Distinguished limb bone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第四节 动物牙齿与人类牙齿的区别Distinguished teeth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一、动物牙齿的结构与功能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animal teeth
二、常见哺乳类动物牙齿的特征Teeth characters of Mammalia
三、人类牙齿的特点及与动物牙齿的鉴别Distinguished teeth character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第三章 骨骼残片的法医人类学鉴定 Examination of broken bones of forensic anthropology
第一节 骨骼组织学的基本特征Characters of bone histology
一、长骨的骨骼组织学结构Construction oflong bone histology
二、骨骼组织的构成Constitute ofbone histology
三、骨骼组织玻片的制作Made flat ofbone histology
第二节 人类骨骼组织学结构的基本特征Characters of human bone
histology
一、成人的骨骼组织学特征Characters ofadult bone histology
二、儿童的骨骼组织学特征Characters ofchild bone histology
第三节 动物骨骼组织学结构的基本特征Characters of animal bonehistology
一、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二、两栖纲Amphibia
三、爬行纲Reptilia
四、鸟纲Aves
五、哺乳纲Mammalia
第四节 骨骼残片的个体识别Human identification ofbroken bones
……
第四章 骨骼白骨化时间与骨骼损伤
第五章 骨骼的种族鉴定
第六章 骨骼的性别鉴定
第七章 骨骼的年龄鉴定
第八章 骨骼的身高鉴定
第九章 牙齿的鉴定
第十章 颅相重合技术及颅骨容貌复原
第十一章 毛发的检验
参考文献
九、徐一峰,严非《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的实践》
作者: 徐一峰,严非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医学人类学实践
出版年: 2005-6
页数: 408
内容简介 · · · · · ·
《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内容简介:医学人类学是研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人们如何解释“疾患—健康”的原因,他们所信赖的治疗类型,也研究这些信念与实践,如何与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变化想联系。全书分理论和方法两部分。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祭法、比较法。 实地参与观察法: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类学家特别注重通过直接的观察收集第一手证据。那些研究现代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人类学家,深人到这些民族中间,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实地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的素材来自现实的广阔天地。这种研究法使得文化人类学家可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这种文化和使用这种文化。实地观察可以使人类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对其文化有意义的行为模式上,他会去寻找那些有规律的行为特征的先后次序,注意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全面考察法:采用这种方法,人们在选择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全面考察与之相关联的问题。这样,一位研究某地区经济发展的人类学家会发现,要想对这一地区经济变化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就必须探讨礼仪的始末以及家庭关系的问题。 比较法:比较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例如,当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在印度的某一村落中研究其社会结构时,他需要了解村民是怎样自己组织起来的,然后通过对比村落里各个不同的群体,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异同。 西方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进行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时,其主要方法就是实地调查研究,他们很少涉猎历史文献,甚至有人的学术生涯与历史文献完全无缘,这似乎已成了博厄斯和马林诺夫斯基以来的传统研究风格。这是因为他们所研究的民族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历史文献可供利用。 文化人类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没有构成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但是它的应用研究,即旨在为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指导意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例如关于社会变化的后果,关于传统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等等。 人类学在反映人类最深层和最迫切问题的努力中,应该享有一席之地。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无论何种问题,人类学都和哲学及其他学科一起,促使我们检验自身的行为、价值观和生活,思考引导我们的前提和我们行动的后果。它使得我们尽可能深切、尖锐和广泛地探究这些事物。
作者简介 · · · · · ·
严非,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留校任教,1991年获硕士学位,现在读博士。1994-95年、1997-98年分别为美国EMORY大学和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从事社会医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卫生服务公平性、社区卫生、老年临终关怀、结核病控制、卫生人力和医疗保健制度研究等多项与美、英、德等国合作及卫生部研究项目。参加编写与翻译著作5部、发表论文近30篇。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医学人类学的起源与理论
第一节 人类学的起源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出现与背景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简史
第四节 疾病的社会文化建构
第二章 生物伦理和医学研究的人性
第一节 遗传资源与伦理
第二节 医疗实践、知情同意与医疗纠纷
第三章 艾滋病防治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滋病的流行与社会文化
第三节 艾滋病防治与社会文化
第四章 神经性厌食、绝经与衰老
第一节 神经性厌食的文化建构
第二节 绝经:局部生物学和文化的共生
第五章 健康与人权
第六章 替代医学:西方正统医学以外的世界
第一节 藏医学: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完美融合
第二节 蒙医学的形成地理环境与交流
第三节 维医学的传播与战争
第四节 傣医学的理论实践与佛教文化
第七章 瑜伽、萨满和神秘主义
第一节 瑜伽、萨满与神秘主义
第二节 萨满教在中国的医学职能
第八章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
第一节 脑死亡:未知死焉知生
第二节 器官移植与道德评判
第九章 性别与生殖
第一节 性别、权力与生殖
第二节 同性恋现象的社会道德演变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塑型
第十章 初级精神卫生保健
第一节 精神卫生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精神卫生保健的社会演变
第三节 精神卫生保健的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健康和发展的政策:从艾滋病得到的防治实践与地区经验
第一节 泰国的经验:动员全社会
第二节 乌干达:志愿者现身说法
第三节 防治策略的效果与评价
第十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定性研究
第三节 问卷设计与访谈技术
第四节 资料分析、整理与表达
附录一:文化人类学经典
附录二:国内人类学研究机构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十、潘绥铭《艾滋病时代的性生活》
作者: 潘绥铭 编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出版年: 2004-7-1
页数: 264
内容简介 :
爱情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无论多大,都只不过是“必要的代价”,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不得不付出的牺牲。人们所能指望的,也只不过是付出的更少而获得的更多。
同理可证,性生活中的艾滋病风险也是如此。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以为“性”是天然安全的;但是也不能反过来认为它必然是危险的。“性”,在给我们带来一切美好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付出努力去改变不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就像无论怎样地风和日丽,也无法否定阴影的存在。反过来也一样,什么阴影都不能遮住那美好的艳阳天。
我们毕竟是幸运的,因为在性生活里预防艾滋病实在是很简单的事情――使用安全套。只要我们肯于承认这是一种必要的付出,进一步能够从中汲取与享受那种付出的快乐,再进一步,去努力互相回报对方的付出;那么我们的性生活不但会更加安全,也会更加美好。
所以说,预防艾滋病不能仅仅从“阻击”的角度出发,不能老是谈风险,更不能搞恫吓。它应该从“进攻”的角度,响亮地提出“建设更加美好的性生活”的口号,调动人们“吃小亏占大便宜”的积极性,在使用安全套的前提下,努力地发展双方在性生活中的心理感受素质、人际协调能力与各种性的操作技巧。也就是说,预防艾滋病的工作,必须从目前这种单纯的牺牲,转变为获益匪浅的进取,才会有效果与前途。
这将是人类的双重胜利――驱除病魔;强化幸福;而后者的价值意义远远大于前者。
作者简介:
潘绥铭,出生于1950年,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留学美国,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方法、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
十一、 张实《云南藏医历史与文化》
作者: 张实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10
页数: 332
内容简介 · · · · · ·
《云南藏医历史与文化》对云南藏族的源流、藏医学的理论体系、云南藏医的历史和现状、云南藏区生态环境与藏药材的分布、藏传佛教与藏医的关系、藏医医疗行为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云南藏族源流
第一节 云南藏区的古代民族
一、哥登遗址
二、石棺墓文化
三、古羌人与迪庆古代原住居民的关系
第二节 唐以后的云南藏族
一、吐蕃在云南藏区的设治
二、元、明、清时期的云南藏族
第二章 藏医的起源
第一节 早期民间疗法
第二节 敦煌古藏文献中关于藏医的记载
第三节 公元8世纪后藏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云南藏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云南藏医与本教的关系
第二节 藏医在云南藏区的传承
一、藏医随藏传佛教传入云南
二、藏传佛教各教派与藏医的关系
第三节 云南藏区寺院藏医诊所
一、东竹林寺藏医诊所
二、云登寺藏医诊所
三、噶丹松赞林寺藏医诊所
第四节 云南藏医现状
一、1949年以后云南藏医的发展
二、藏医的教育体系
三、藏医的机构及人员
四、迪庆州藏医院
第五节 云南藏医文化特色
第四章 藏医理论体系
第一节 三元素学说
一、隆
二、赤巴
三、培根
第二节 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
第三节 人体结构及生理特征
一、人体结构
二、人体胚胎发育
三、人的生理与形貌
第四节 病因及疾病的种类
一、病因
二、疾病的种类
第五章 藏医临床诊法
第一节 诊断方法
一、问诊
二、望诊
三、触诊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食疗
二、药物疗法
……
第六章 藏药学
第七章 云南著名藏医和藏医药著作
第八章 藏医与宗教
主要参考文献
十二、《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
作者: 黄世杰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4-6
页数: 348
内容简介 · · · · · ·
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写作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从科学技术人类学的角度去解决前人所未能解决的两个问题,即一是想破解蛊这个千古之谜,论证蛊只是一种毒药,附随其上的种种神秘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意识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畜蛊者的目的有直接联系。二是想揭示潜在于蛊毒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意义,论证蛊的存在是一种自动社会控制手段,越是缺少法制、法规和惩罚措施的社会,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越贫穷落后,蛊就越盛行。这种良好的愿望能否达到,有待本书接受各方面的检验。
作者简介:
黄世杰(1967.12-),男,广西武鸣人,1991年7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2001~2002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人类学、民族学、壮学、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等。至今已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代表作《壮族蛊毒文化中的科学技术》获2002年第七届广西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目录 · · · · · ·
人类学文库/总序
探寻秘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蛊毒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蛊毒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节蛊毒研究的理论观照
第四节蛊毒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简要回顾
第一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节 科研成果
第三章 的产生与流变
第一节中国古代对蛊毒的理解
第二节蛊毒的产生与流变
第三节蛊毒的传承
第四节蛊毒的定义
第五节蛊毒的种类
第四章 蛊毒传奇背后是历史
第一节中国蛊毒传奇
第二节国外蛊毒传奇
第五章 蛊毒的制作方法
第一节历史记忆与制蛊方法的真伪
第二节蛊毒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制作蛊毒的仪式与象征
第六章 放蛊的方法
第一节食物传蛊
第二节接触传蛊
第三节邪恶眼
第四节咒禁放蛊
第七章 蛊毒性质的界定
第一节蛊毒久禁不绝的原因
第二节畜蛊的法则和禁忌
第三节蛊病的症状
第四节蛊病的病因病机
第五节蛊毒成分分析
第八章 蛊毒的预防与验证
第一节蛊毒的预防
第二节 蛊毒的验证
第九章 蛊病的治疗
第十章 蛊毒的主题与变奏
第十一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十三、《彝族医疗保健: 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
作者: 刘小幸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
出版年: 2007-4
页数: 17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试图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彝族的思想、文化和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医学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中国赴美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中,不乏从事该学科学习与研究之人。然而,用当代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观察和研究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的医疗思想和实践,及其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却不多见。
彝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已超过650万)。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在四川凉山的彝族聚居区尚广泛存在奴隶制,彝族作为社会发展阶段中奴隶制的代表而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研究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民族学界,研究彝族的著述很多。老一辈学者,如林耀华、江应棵、马学良、刘尧汉等都对彝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做过深入广泛的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恢复和振兴,彝族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由于“彝族文化研究学派”的崛起,以及外国学者有机会到中国从事田野调查和研究,近20年来,中、英文及其他文种的彝族研究出版物甚丰。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独到之处,那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彝族的社会生活。英国医学人类学家塞西尔。赫尔曼指出:“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与疾病有关的信仰和实践是文化的一个中心特征”。(Cecil:Culture.Health.andIllness.1990)可见这类研究的重要性及其与总体文化研究的紧密关系。
目录 · · · · · ·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彝族医疗保健的文化历史背景
一、人口和地理分布
二、语言文字
三、社会结构与婚姻家庭
1.楚雄罗罗颇
2.凉山诺苏
四、历史的回顾
五、经济生活
六、在建设新国家的同时建立新的医疗系统
第二章 彝族地区的医疗保健系统
一、疾病理论
二、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三、多元医疗保健体系中医疗实践的不同层面
四、彝族地区医疗卫生网的建立
第三章 楚雄罗罗颇的医疗实践
一、初到普早塘
二、妻子的病
三、家庭护理
四、乡卫生院求医
五、五街乡卫生院
六、普早塘的草医和巫医
七、树碑--一个告慰祖灵的仪式
八、咪黑们卫生站
九、回归之路
第四章 凉山诺苏的医疗实践
一、今日的申果庄区
二、专业层面的医疗保健
(一)申果庄区卫生院
(二)乡村医疗站
三、大众层面的医疗保健
四、民间层面的医疗保健
(一)民间医生
(二)巫医
(三)几个防治疾病的例子
1.西倭布(Xix ou bu):预防疾病和不幸的仪式
2.苏尼尼(sunit nit):治疗仪式
3.手术与净化:处理阿斯补兹(apsyxbbussu)的事例
(四)迅速发展的毕摩人数
第五章 理论思考及相关问题
一、传统与现代化
二、知识与信仰
三、主流医学与民族医学的结合
四、本地专业人员与外来知识技术
……
参考书目
鸣谢
十四、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 吴飞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出版年: 2009.11
页数: 317
作者简介 · ·
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思想、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内容简介 · · · · · ·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死与生
1.1 困惑
1.2 田野
1.3 文献
1.4 自杀理论
1.5 自杀状态
第二章 命与义
2.1 过日子
2.2 人格
2.3 委屈
2.4 做人
2.5 家国
第二部分 家之礼
第三章 人伦
3.1 爱
3.2 慈
3.3 孝
3.4 综论
第四章 礼义
4.1 “从良”
4.2 夫妇
4.3 齐家
4.4 综论
第五章 命运
5.1 寿夭
5.2 人鬼
5.3 祸福
5.4 综论
第三部分 人之宜
第六章 边缘人
6.1 疾病
6.2 魔怔
6.3 癫狂
6.4 综论
第七章 赌气
7.1 任性
7.2 压力
7.3 综论
第八章 脸面
8.1 烈性
8.2 丢人
8.3 综论
第九章 想不开
9.1 牛角尖
9.2 没心没肺
9.3 综论
第四部分 国之法
第十章 法义
10.1 纠纷
10.2 青天
10.3 冤枉
10.4 综论
第十一章 造福
11.1 治病
11.2 救人
11.3 革命
11.4 祝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好日子的一种可能
十五、刘绍华 《我的凉山弟兄: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作者: 刘绍华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9-1
页数: 309
内容简介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作者简介 · · · · · ·
刘绍华 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著作另有《柬埔寨旅人》(《中国时报》2005开卷十大好书)。《我的凉山兄弟》英文版获2012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中文版获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
目录 · · · · · ·
序一
序二
序三
中文版序 生命之书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现代路漫漫长兮
第三章 男子气概、探险与海 洛 因
第四章 暗潮汹涌的地方禁 毒 史
第五章 啼声初试个体性
第六章 体检失败的地方疾病治理
第七章 艾 滋污名与全球化移植
第八章 结论:疾病治理的时空意义
中文版后记 现在已成历史
参考书目
十六 沈海梅《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毒品、艾滋病与边疆社会》
作者: 沈海梅 编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
内容简介 · · · · · ·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毒品、艾滋病与边疆社会》是一部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艾滋病问题的论文集。主要包括: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与边疆社会;晚清云南鸦片的种植与运销;西南鸦片流毒:19世纪早期清政府在云贵川三省的禁烟;寓禁于征时期(1920-1934)云南的鸦片种植及其利益分配;亲密与信任:吸毒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意义探析;身体、生存与工作;“高危人群”、“艾滋病”与“安全套”:对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反思;同志圈:多元权力下昆明男同性恋人群的社会建构;昆明市流动建筑工人的生计、生存与性健康;个体主义与艾滋病问题:青年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研究;戴托普:一个戒毒所的民族志;云南小凉山彝族“家支”禁毒的实践与启示:基于传统规范与信仰的戒毒模式;弱势群体与艾滋病——边疆云南“旅游民族”的梦魇;救助之网中的彝族孤儿——对凉山彝族地区因毒品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现有救助模式的人类学分析;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社会支持网和家庭关系的影响——对云南两个高流行社区HIV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调查与分析;云南禁毒防艾战争中的非政府组织;昆明市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定性研究报告;曲靖市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定性研究报告;文山州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定性研究报告;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工作评估专题调研报告(2005-2007);艾滋病高危人群深度访谈口述资料。
作者简介:
沈海梅,女,博士,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女性人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汉民族学会理事。曾荣获英国学术院奖学金、美国弗里曼奖学金,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并多次在英国、意大利、泰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会上发言。 主要从事社会性别与族群性、女性主义人类学、西方社会理论、社会人类学、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参加的国家级、教育部、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世川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
目录 · · · · · ·
导论:医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与边疆社会
晚清时期云南罂粟的种植
西南鸦片流毒:19世纪早期清政府在云贵川三省的禁烟
"寓禁于征"时期(1920-1934)云南的罂粟种植及其利益分配
亲密与信任:吸毒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
身体、生存与工作——云南M县少数民族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
"高危人群"、"艾滋病"与"安全套":对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反思
同志圈:AIDS政治下昆明男同性恋人群的共同体建构KM市流动建筑工人的生计、生存与性健康
个体主义与艾滋病风险:青年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研究
戴托普:一个戒毒所的民族志
云南"小凉山"彝族"家支"禁毒的实践与启示——基于传统规范与信仰的戒毒模式
弱势群体与艾滋病——边疆云南"旅游民族"的梦魇
求助之网中的彝族孤儿——对凉山彝族地区因毒品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现有救助模式的人类学分析
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社会支持网和家庭关系的影响——对云南两个高流行社区HIV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调查与分析
云南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中的非政府组织
十七《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
作者: 靳薇 / AiXin Foundation USA
出版社: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IPHCC
副标题: AIDS in China
出版年: 2004
页数: 443
内容简介 · · · · · ·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社长 赵晓明
尊敬的李馆长华伟博士,尊敬的翁会长永凯博士,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一书是由中国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和美国爱心基金会共同编著完成,并由美国爱心基金会资助出版。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作为本书的出版者深感荣幸。
《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这样的著作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艾滋病已引起勤于思考和有责任心人士的普遍关注。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从个人、地区、甚至国家范围来定义我们的利益-------我们的未来同时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合作。
基于我们的共识,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美国爱心基金会有理由为将来在中国预防艾滋教育领域更多的合作而感到骄傲。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为赢得和平、健康、正义和繁荣而努力。为此我们期望着再一次与你们携手为完成这一系列议程的任务和精神以及促进这一进程而一起工作。
这是为了留给我们的后代一个有保障的未来。也是帮助中国社会实现在2015年之前制止和扭转艾滋病蔓延趋势的承诺。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已经面临艾滋病的严峻挑战,今天的中国事实上正处于艾滋病祸害爆发的边缘;我们也知道中国政府深为关注这一挑战,正需要向全体人民传递对抗艾滋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同时更知道在中国传播这一信息是一项极具艰巨的任务。
在今天我们的会议结束后,爱心基金会将会把首次印刷出版的5000册图书,全部捐赠给中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同时作为中国省、部级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这一举动已受到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研究及医学预防机构的重视和支持。我们预祝他们的远见和努力获得成功。
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中国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将在制止艾滋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尊敬。
谢谢大家。
2004年11月30日
Director Dr. Lee, Dr. Weng, guests and friends of the media:
As a result of a joint effort between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at Chinese Central Party School and the AiXin Found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ith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Aixin Foundation, Aids in China --- Strategy and Policy has been completed and published. The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for China’s Culture is greatly honored to be the publisher of this book.
The release of this book Aids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day, as a global challenge, the HIV/AIDs threat has aroused universal attention from all concerned people. This means that our interests can no longer be defined in term of individuals, regions or nations. Our future depends on cooperation at a global level.
Based on our shared beliefs, the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for China’s Culture and the Aixin foundation are proud of our partnership in this endeavor and in our future cooperation in the area of HIV/AIDS education. Our common goal is to striv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peace, health, justice and prosperity.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again with the Aixin Foundation to fulfill these goals, and to ensure their implementation.
Our efforts are necessary to safeguard the future for our coming generations, and to help Chinese society in fulfilling its promise to contain and control the spread of AIDS by the year 2015.
We all know that China is facing a serious threat from HIV/ AIDS. In fact, China today is on the verge of an explosive aids epidemic. We understand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ocused its attention on the HIV/AIDS challenge and needs to convey to the Chinese people its determination and confidenc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is deadly disease. We are also fully aware how arduous a task it is to spread the awareness of aids prevention in China.
After today’s ceremony, the AiXin Foundation will donate all 5000 copies of its first edition to universities and public libraries in China and these books will also serve as training materials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all levels. This action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and support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researc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institutes and groups. We wish them great success in their efforts and vision.
We expect that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not only advance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but will also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area of preventing aids and ensuring public health. We also expect that China’s efforts in these areas will win it the resp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Xiaoming Zhao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For China's Culture
《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在美国首发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10:4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十一月三十日电(记者余东晖)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前夕,迄今第一本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中国艾滋病问题的专著《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三十日在美国首发,并由美国国家级的国会图书馆收藏。
这本由中国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和美国爱心基金会共同编著、美国爱心基金会资助、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迎战艾滋病的历史、现状、症结所在、所做努力和可行办法,以利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艾滋病问题。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到二00三年底,中国有艾滋病感染者八十四万。专家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防治艾滋病形势十分严峻;如果艾滋病蔓延的趋势得不到强有力遏制,至二0一0年,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达一千万。
该书主编、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靳薇在前言中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地市级和厅局级的中层领导干部对艾滋病及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艾滋病防治政策不了解,对艾滋病蔓延的形势估计不足,对艾滋病本身知之不多;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较为漠视,一部分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有歧视。这种认知现状对中国开展“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极为不利。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社长赵晓明透露,《中国面对艾滋-战略与决策》首版印刷的五千册,绝大部分将捐赠给中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同时作为中国省、部级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参考书。爱心基金会也将赠送此书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基金会、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爱心基金会会长翁永凯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艾滋病问题的机构及爱心人士,海内外一切关心中华民族前途的团体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向中国提供支持援助,开展合作交流,共抗艾滋。
当天的新书首发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次举办中文图书发布会。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馆长李华伟表示,艾滋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国际社会愿意和中国人民携手合作,制止和扭转艾滋病蔓延的趋势。
十八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作者: 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2010年7月1日
内容简介 · · · · · ·
金匮银针,保命活身。推拿按摩,妙手回春。中医大道,博火精深。
先哲开启了中华医学之先河,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华佗创五禽戏……
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医药大师李时珍……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形而上的身体,蕴含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
目 录
精气神学说:生命的摇篮
阴阳学说:中医学之纲领
五行学说:人类与自然的媒介
经络:人体看不见的网
汉字:中医文化的载体
中医药与文史艺术
医与道水乳交融
僧医:中医与佛文化的集成者
药茶:品茗又疗疾
药酒:医学宝库中的香泉
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
药物学的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
问难《内经》的医学文献:《黄帝八十一难经》
最早的中医内科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首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最早的脉学著作:《脉经》
中医"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
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第一部有关病源和证候的专著:《诸病源候论》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
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综合性医学文献:《外台秘要》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中国最大的一部方剂书籍:《普济方》
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
妇产科权威著作:《济阴纲目》
第一部系统的传染病专著:《温疫论》
温病之津梁: 《温病条辨》
解剖学上的革新之作:《医林改错》
十九、 乌仁其其格 《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
作者: 乌仁其其格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页数: 333
内容简介 · · · · · ·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乌仁其其格副教授的专著《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本书以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博的医疗活动为案例,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构架,对蒙古族萨满医疗进行全面、系统性的考察。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蒙古族萨满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书中从民族精神病学的角度对安代疗法进行的阐释具有一定创新性。书中大量关于蒙古族萨满
医疗的民族志描述,为医学人类学对民族传统医学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医学人类学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与发展,现在己经培养出几位研究医学人类学的博士。乌仁其其格就是我国目前少数几位以医学人类学为研究领域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 本书是作者根据从田野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写成。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蒙古族萨满医疗的产生和演变与其所在社会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变迁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包括萨满医疗在内的民间医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对之加以研究是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同时也可为正确看待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提供一种多元的价值尺度。 蒙古族萨满医疗是在本土的萨满教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一直残存至今的民间宗教医疗体系。据作者掌握的资料,目前尚未有人从医学人类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对蒙古族萨满医疗作系统研究。本书的研究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此意义上,本文的研究对于拓展医学人类学研究范围、丰富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以及萨满教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文选择科尔沁博蒙古族对萨满的统称)的医疗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科尔沁地区一直是萨满教的兴盛之地,作者的田野调查进一步确认,科尔沁博的医疗活动并未绝迹,可以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此外,作者收集到的有关近现代蒙古族萨满教的研究文献大多是有关科尔沁博的内容。 萨满医疗的两个核心领域是萨满的医疗实践与人们的文化解释。本书的研究主要以下述思路展开:首先对近现代科尔沁博行医事迹以及治疗仪式的类型进行考察和论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治疗仪式的类型、构成、各构成。
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有9章。 第一章“医学人类学的缘起与沿革”对医学人类学的来源,重要研究领域和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第二章“蒙古萨满教信仰概略”论述了萨满教的性质,蒙古萨满教的简史、神灵体系,蒙古萨满的称谓及分类、精神特质和社会作用等; 第三章“科尔沁博(萨满)的巫医术”论述了萨满教的病因观和疾病分类,并对科尔沁博的“跳神”治病仪式、招魂术和其他巫术疗法进行了民族志描述; 第四章“萨满治疗仪式的医学人类学解析”论述了萨满治疗仪式的构成要素、特征、象征意义和作用机制; 第五章“安代的本土解读与精神病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安代的来源,并对作为精神病应;对策略的各种安代治疗仪式进行了民族志描述。第六章“安代治疗仪式的民族精神病学阐释”从民族精神病学的角度探讨了安代治疗仪式的特征、构成要素和治疗机制; 第七章“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概述”论述了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起源与发展,并对整骨术和震脑术等震荡疗法进行了民族志描述; 第八章“传承与变迁中的蒙古族传统整骨术”论述了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在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及其在行医方式、治疗方式、传承方式和观念等方面的变迁; 第九章“萨满教与蒙古族传统医学”论述了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探讨了萨满教与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关系及其对后者的影响。(摘自陈华《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评介, 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本书曾经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二十、孟慧英 吴凤玲著 《人类学视野下的萨满医疗研究》
作者:孟慧英 吴凤玲著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3月
字数: 240千字
ISBN: 978-7-5097-5248-7
关键词:人类学 萨满教 医疗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萨满文化世界关的背景下探讨疾病与治疗现象,主要通过以萨满神召疾病为主的疾病表现来揭示“患病”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维视角,在此基础上以内就萨满文化的病因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疾病防御方法和治疗模式,探讨萨满-医者的特殊性和社会作用以及社会群体互动和公开的治疗仪式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价值。本书从文化的视角对人类疾病的复杂性作了独特的分析,对我们认识医疗文化的多样性和现实作用有所推动。
目 录
绪论
一,世界医疗文化的多元性
二,疾病与治疗的文化维度
三,医疗文化自我实现的规律
四,人类学与生物医学的对话
第一章 疾病问题的文化视角
第一节 萨满文化中的“萨满病”
第二节 社会文化对疾病现象的制约
一,疾病与社会地位、身份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与疾病的关系
三,萨满病与社会权力的关系
第二章 疾病的理解与处理的萨满文化方式
第一节 疾病观念与萨满教信仰
一,文化的产生
二,宗教的产生
三,疾病观念与萨满教信仰
第二节 查找病因
一,梦占——获取神灵建议或病人信息
二,根据病人反应确定作祟的精灵
三,萨满入迷旅行寻找病因
第三节 病因类型与疾病处理模式
一,侵入型疾病与驱除致病的实体
二,失魂型疾病与收复失魂
三,违背道德型疾病与忏悔治疗
四,巫术伤害型疾病与祛除有害物
第四节 疾病观与防御疾病
一, 各种仪式中的防病元素
二,防御巫术
三,禁忌
第三章 萨满文化中的萨满—医者
第一节 关于萨满—医者的看法
一,关于萨满的看法
二,萨满文化中医者类型的丰富性
三,信仰萨满—医者是古老的传统
第二节 萨满-医者身份的获得传统
一,萨满身份的获得习俗
1,天生的与神灵沟通的人
2,家族性遗传
3,自愿寻求神召
4,突然遭遇神灵
二,神秘知识的获得习俗
1,死亡与再生
2,入迷或昏迷
3,萨满梦
第三节 萨满的身份确定与培训
一,人间萨满师傅的训导
二,确定萨满身份的仪式
1,远离社群的秘密仪式
2,在社群中举办的公开仪式
三,社会变迁中的萨满角色
第四章 萨满文化治疗的作用
第一节 萨满治疗效果的主位看法
一,一个自我治疗的仪式
二,被治愈的病人、家人的看法
三,萨满自述或民众口碑中的治疗效果
四,药物疗效
五,普通民众对萨满医疗的看法
第二节 疾病治疗中的社会作用
一,道德病的社会化解
二,亲属互助疗法
第三节 萨满治疗仪式的功效
一,萨满医疗仪式的象征系统
二,医疗仪式上的歌舞
三,萨满治疗仪式的作用
第四节 西方的现代萨满文化运动
一,寻找神圣的蘑菇
二,萨满的意识状态研究
三,新萨满教与核心萨满教
结 语
作者简介
孟慧英,女,1953年3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出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萨满教与原始宗教、民俗学、文化理论等。
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获得辽宁大学文学学士;大学毕业之后继续攻读民俗学专业,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攻读宗教学专业,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85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研究工作,期间多次出访,曾经做过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1-1992),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访问学者(1992-1993),韩国汉阳大学访问学者(2002)、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2006)、匈牙利国家科学院访问学者(2008)等。
吴凤玲,博士,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要从事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尤以仪式象征、北方民族宗教为研究重点,曾发表《象征在旅游业中的运用》《萨米人萨满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萨满鼓》《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以斡米南为例》等多篇学术论文,以及《达斡尔族斡米南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以沃菊芬萨满为例》(合著)、《死亡与右手》等专著和译著。
二十 一、徐义强《哈尼族疾病认知与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作者: 徐义强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内容简介:
徐义强编著的《哈尼族疾病认知与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以人类学的视野,对中国云南省境内哈尼族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进行研究。旨在解读这一古老族群的疾病认知体系、治疗体系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和宗教仪式治疗,力图展示一个西南古老族群宗教信仰、仪式展演与治疗实践之间相互交错的文化图景。并探讨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哈尼人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乃至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书主要采用“以个人为中心的田野民族志”调查与写作,兼顾相关文献资料的搜寻梳理。数年来,作者跟踪了多位职能各异、角色不同的哈尼族民间草医、土俗医生和仪式专家(师娘莫、莫批、咪谷)。通过大量的接触,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治疗仪式并描画他们的个人生命史和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徐义强,男,博士,副教授,安徽岳西人,曾先后在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习。现任职于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015年开始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山地民族研究。 在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及区域文化研究上略有心得。其论文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主持*项目、获得奖励若干。近年曾赴加拿大、美国、韩国、泰国、越南、台湾、香港、澳门等进行学术交流与文化考察。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科背景及相关研究动态
一 宗教信仰与治疗仪式研究:从“仪式中的治疗”到“仪式治疗”
二 医学人类学的视角:从医学的文化研究到多元医疗体系并存
三 心理治疗与精神医疗的视角
四 仪式治疗与身体观的讨论
第三节 研究视角、方法、关键概念与研究架构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关键概念
四 研究架构
第二章 红河哈尼族概述
第一节 哈尼族简况
第二节 主要田野点情况介绍
一 大龙
二 登云
三 哈普
第三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体系
第一节 哈尼族宗教信仰概述
第二节 自然、灵物崇拜
第三节 神灵的观念与体系
第四节 鬼的观念与体系
第五节 祖先的观念与体系
一 日常生活中设置神龛祭祖
二 年岁节 日祭祖
三 父子连名制的实行
四 人生礼仪中的祖先崇拜习俗
第四章 疾病认知
第一节 身体灵魂观
一 哈尼人身体灵魂的关键词:“约拉”
二 宗教祭词中蕴含的生命观与灵魂观
第二节 传统病因理论
一 精灵与疾病
二 梦与疾病
三 祖先与疾病治疗实践
第三节 对疾病的分类和看法
一 自然、文化环境与疾病
二 疾病的分类
三 对于疾病的看法
第四节 祭词《斯批黑遮》中蕴含的哈尼人疾病认知体系
第五章 宗教仪式治疗实践:类型与方法
第一节 占卜仪式
一 鸡骨卜
二 米卜
三 鸡蛋卜
四 猪肝卜
五 山草卜
六 羊肺卜
第二节 叫魂仪式
一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叫魂仪式
二 个案1:一次具有保健治疗功能的“所拉枯”叫魂仪式
三 个案2:一次具有预防功能的叫魂仪式
四 个案3:幼儿受惊吓的叫魂仪式
五 个案4:年轻男孩子受惊吓的叫魂仪式
六 周边地区的叫魂仪式:哈尼族糯比支系的“约拉库”仪式
第三节 祛除禳解仪式
一 刹黑扑
二 约擦突
三 有关冲犯死牛烂马鬼所致疾病的治疗仪式
第四节 保健保护类仪式
一 保命延寿“者查”
二 认干爹
三 建指路碑或搭桥
四 为病人祈福的仪式
第五节 村寨公共仪式
一 为村中打工的人保佑平安的仪式
二 送病神
三 为村中饮水健康而进行的祭水井仪式
第六章 宗教仪式治疗者
第一节 莫批
一 神话古歌里的贝玛
二 现实生活中的贝玛
三 莫批的生活
第二节 咪谷
第三节 师娘莫
一 师娘莫的家庭
二 师娘莫的个人经历
三 师娘莫的仪式
第四节 莫批、咪谷与师娘莫的比较
第七章 与宗教仪式治疗并存的多种治疗实践
第一节 西医生化医疗
第二节 大众家庭治疗
第三节 民间草药
第四节 多种医疗方法的重叠与结合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中的宗教仪式与治疗实践
第一节 变迁中的哈尼村寨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宗教仪式治疗趋势
第九章 关于信仰与宗教仪式治疗疗效的讨论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田野照片
后记
二十二 刘谦 《面对艾滋风险的自律与文化》
作者: 刘谦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副标题: 对低交易价格商业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
出版年: 2010-6
页数: 26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疾病与文化;“板板茶”:作为文化的组织;自律:作为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另一种策略;求医:作为社会文化心态及社会设置的一种映像等
作者简介:
刘谦,女,满族,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文化人类学。2006年赴英留学,取得国际健康促进专业硕士学位,此前在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合作的艾滋病防治合作国际项目,从事项目管理工作多年。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主要从事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应用性研究等课题。
目录 · · · · · ·
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疾病与文化
一、文化视野下的医学
二、性交易研究中的娼妓与客人
三、以资借鉴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视角
四、小结
第三章 “板板茶”:作为文化的组织
一、“五脏俱全”的“板板茶”组织
二、“板板茶”所映射的时代风貌
三、小结
第四章 自律:作为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另一种策略
一、性病艾滋病防治中自律问题的缘起
二、伦理学及更广泛意义上的自律
三、性自律的合理性
四、客人找小姐时考虑的因素
五、自律的可行性和一个小型宣传
六、小结
第五章 求医:作为社会文化心态及社会设置的一种映像
一、求医中的思维结构
二、“板板茶”社区所呈现的健康服务
三、“板板茶”社区中的健康教育外展队伍
四、小结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一、观点回顾
二、方法反思
三、人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附录
附录一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参与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回顾
附录二 健康促进评估的模式转变和两个原则
参考书目
后记
【国外相关参考阅读书目链接】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一:哈佛学派:《艾滋与责难》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一:哈佛学派:《重新想象全球健康》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一:哈佛学派:《艾滋与责难》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一:哈佛学派:《重新想象全球健康》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老龄化:《孝顺:当代东亚社会的实践与话语研究》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老龄化:《印度的非老龄化》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精神卫生:《同情的重负: 患者家庭如何应对精神疾病》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公共健康与伦理:《上帝的实验室》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公共健康与伦理:高危人生【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公共健康与伦理《第二人生的成年》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医学人类学之公共健康与伦理:《日本战时医学暴行》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老龄化:《孝顺:当代东亚社会的实践与话语研究》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老龄化:《变老与生命历程的数码化》
【著作荐读】复旦人类学之友每周一书集锦:老龄化:《老龄新时代》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补充。
本平台推荐著述或文章只供参考阅读学习之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原著作。
资料图片来源:豆瓣读书;百度百科;百度图片;当当图书;亚马逊图书
【应用人类学之夏】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应用人类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请寄745950123@qq.com,投稿请用word版本,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期刊和年份期数。若是原创,敬请注明,我们将在平台上标注原创!再次感谢大家对小夏的关心和支持!
应用人类学之夏微信公众号:appyyrlxzx
投稿邮箱:7459501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