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波兰 | 为何蒙古、奥斯曼、苏联没能统治欧洲?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103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波兰的故事
在历史上,波兰人曾呼朋唤友地招来条顿骑士团,而又和后者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曾夹在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这三个帝国之间,却四面树敌、左冲右突,难逃被瓜分的命运;曾在一战以后,同时与苏联和德国为敌,把信任交付于千里之外的国家。
颇有一些旁观者认为波兰人热爱闷声作大死,但波兰三次灭国,又三次浴火重生。
波兰在欧洲
波兰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无论如何评价,从梅什科一世建立基督教波兰以来,这个国家一直都以骄傲的姿态存在着,他们孕育了哥白尼和肖邦,建立了中欧的第一所大学,创造了欧洲第一部民主宪法。波兰的贵族民主制在君主集权的时代是如此的独特,让人很难理解。
梅什科一世
或许正是波兰人自由的天性,让他们在强盛时难有作为;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们在没落时永不灭亡。
站在整个欧洲的视角看来,更重要的是,波兰曾三次作为欧洲基督教文明最后的壁垒抵抗东方敌人的入侵,这三次分别是1241年抵抗蒙古,1683年抵抗奥斯曼,1920年抵抗布尔什维克。
西欧面向东方的两大缺口:波兰和奥地利
1241
1241年,时年六十五岁的蒙古大将速不台率领三路大军向中欧挺进,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向整个欧洲的王公贵族求救。在势不可挡的蒙古军队面前,欧洲人放下了自己的矛盾,波兰、奥地利、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这些带着世仇的国家和团体组成了一支联军,阻挡来犯的蒙古人。
蒙古入侵欧洲——瓦尔斯塔特大战
在波兰的王公中,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势力最大,他率领波兰联军在格列尼卡城外的瓦尔斯塔特镇阻击拜答尔领军的蒙古右翼军队。亨利二世的这支军队集合了当时欧洲最优秀的骑士,整支军队以重甲骑兵为核心列阵,力求分批次冲锋以瓦解对手。
它的第一道阵线是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四世率领的骑兵,第二道阵线是国王的弟弟苏里斯拉夫公爵率领的克拉科夫骑兵,第三道阵线是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奥施特恩率领的条顿骑士,亨利二世率领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殿后。
医院骑士团的纪念章
在战役中,蒙古部队利用机动性使欧洲骑兵的冲锋无法发挥作用,他们的战略后撤让亨利二世出现判断失误。他误以为蒙古人已不敌退却,便下令展开阵型对蒙古部队进行冲锋,结果被灵活的蒙古人利用速度优势迂回至侧翼分割包围,重甲骑士在无法冲锋的情况下变成了面对刀俎的鱼肉。蒙古人利用烟雾阻碍了视线,致使欧洲骑兵身后的步兵不知所以地冲入了包围圈,同样被砍杀殆尽。
瓦尔斯塔特战役,蒙古人大破欧洲军队,精英骑士损失惨重,图为条顿骑士团大战蒙古骑兵
在这场战斗中,大量波兰贵族战死,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条顿骑士团团长奥施特恩身负重伤,两个月后不治。整支部队的统帅亨利二世在战斗中坠马,被蒙古骑兵砍下头颅,挑在矛尖上示众。
瓦尔斯塔特一战,波兰联军阵亡两万五千人,蒙古人从每个阵亡的欧洲人头上割下一支耳朵,据说这些耳朵装了九大麻袋。
瓦尔斯塔特战场,远处为燃烧的列格尼卡
战后,圣殿骑士团团长阿尔芒在写给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信中说:
鞑子已经澈底摧毁了波兰及欧洲联军的抵抗,亨利公爵及许多诸侯们阵亡……我们也牺牲了许多弟兄,包括三位武士,两位统领及五百士兵。
瓦尔斯塔特战役失败了,欧洲骑士精英尽灭。随后,速不台在绍约河畔大破匈牙利军队,蒙古大军血洗布达佩斯。阿尔芒哀叹“中欧已再无任何军队能阻止蒙古铁骑直抵巴黎了”。
1241年12月,蒙古大汗窝阔台病逝的消息拯救了欧洲。在这个风声鹤唳的一年的最后,蒙古军队撤离了欧洲,回到草原参加推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从此再也没有对基督教领地进行过进犯。
欧洲没有能支持我们大量军马的草场,匈牙利草原已是征服的最西端,真想把欧洲变成草原啊(⊙v⊙)
这是上帝之鞭后,欧洲人面对的最为恐怖的游牧民族入侵。在瓦尔斯塔特,波兰人和欧洲骑士没能阻止蒙古军队前进的步伐,但是他们的抵抗依然起到了消耗敌人和延缓入侵的作用。
作为欧洲最后的屏障,波兰联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在上帝的帮助下,蒙古人在多瑙河畔回师,这是他们到达的最西边的土地。(当地草场无法再支持蒙古人的马匹是一大原因,就像坦克没油了)
蒙古大军最西端和返回的路线
十字军远征以后,又发生了东方善骑的民族对欧洲的入侵,即蒙古人的入侵。蒙古人侵占了俄国和波兰各地,于1241年在西里西亚的瓦尔施塔特同波兰德国的联军会战。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亚洲人击溃了疲惫的欧洲铁甲骑士。但是,征服者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致实力大受亏损。蒙古人没有继续前进,不久,他们便由于内讧而不再是一种威慑力量,而且被击退了。
——恩格斯,《骑兵》
1683
和来去如风的蒙古人不同,从曼齐刻尔特会战开始,奥斯曼是欧洲近七百年来的心腹大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对抗更是中世纪世界历史的焦点。
1453年之后,欧洲的堡垒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大片东欧领土被占领。虽然1571年,神圣联盟在勒班陀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但这个大陆帝国仍然拥有令人震慑的军事力量。
我当年就没能拿下维也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7世纪末,土耳其人终于解决了近三十年的内乱,内政的渐趋稳定让苏丹穆罕穆德四世有机会思考哈布斯堡家族的对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建议——进攻奥地利。匈牙利人的反叛为他的出征提供了充分的理由,1683年7月14日,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领25万人抵达多瑙河之滨。
土耳其人宣称,这次进军,他们的目标是罗马,如果维也纳沦陷,欧洲就将门户大开。
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已深入欧洲,直达维也纳城下
其时,奥地利司令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手下只有2.4万人的军队,攻守双方的人数对比超过了10比1,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早已带着全部宫廷人员逃离了城市。
在欧洲能够给维也纳支援的国家并不多,法国人甚至把军队开往边境等待坐收渔翁之利。唯一能够支援奥地利的军队,是他们的死对头波兰人。幸运的是,波兰国王是具有远见卓识扬三世索别斯基,他早已认定,和内部的恩怨相比,奥斯曼帝国才是欧洲的命门。
1683年初,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波兰和奥地利这两家世仇在外敌面前结为同盟,协议倘若土耳其人进犯谁,另一家将率兵救援。这是奥地利人唯一的希望。
维也纳紧守通向中欧的通道,波兰和奥地利,实为唇亡齿寒,
奥地利人的另一个好消息,是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已经随着国家一起衰颓了。他们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攻城技术,但毕竟已经不是两百年前。而且战前他们对困难估计不足,并没有带够重炮,让维也纳城内防守的炮火压制了他们的进攻。
但如果没有外援,城市的陷落将只是时间问题。9月,土耳其人的攻城壕已经挖到了城墙之下,维也纳危在旦夕。
1683年9月11日,他们翘首期待的援军终于到来。
《1683维也纳之战》中展现的最终一战开始前的场景
穆斯塔法帕夏始终怀疑是否真的会有援军援助维也纳,因此并没有做好外围的防御,如今,他不得不面对这支波兰-奥地利-德意志联军。奥斯曼帝国仍然有人数优势,他们只需要击败索别斯基的军队,维也纳必将投降。
但战斗并没有像帕夏想象中那样发展。在右翼,查理五世的奥地利骑兵首先在正午时分冲破了土耳其人的阵营,拿下了卡伦山的制高点,打通了通往维也纳的道路。穆斯塔法帕夏不得以调动中路和左翼的部队驰援,就在这时,索别斯基抓住机会,命令波兰传奇的翼骑兵开始向敌军全面冲锋。在德意志步兵的协助下,他们粉碎了敌人的防御。战斗持续了15个小时,最终欧洲人大获全胜。
冲向敌阵的翼骑兵
穆斯林留下了20000具尸体、300门大炮和数不清的物资。
维也纳之战后这一年,奥斯曼换掉了一个皇帝,进行了一场内战,丢掉了一大片领土,他们正式从入侵者变成了防守者,如何稳固辽阔的领土变成了苏丹们的难题,而这个难题从来没有得到过有效的解决。基督教文明最大的威胁,终于在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翼骑兵面前败下阵来。
华沙城中的瓦津基皇家公园树立着索别斯基的雕像,他的马下是将死的奥斯曼士兵
最后,断续不停的战争来到了1699年,土耳其人在卡尔洛夫低下了骄傲的头颅,穆罕穆德二世和苏莱曼大帝建立的丰功伟绩只剩下残花败柳。奥斯曼帝国只比拜占庭幸运一些,他们身边没有一个冉冉升起的明星(俄国入侵时,奥斯曼尚能获得英法的支援),这让苏丹的统治得以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但欧洲各国象征恐惧和死亡的土耳其钟,再也没有响起。
这是土耳其祸害的结束……这是十字军的最后回音。
——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1920
波兰人是斯拉夫人的另类,是基督教文明的触角在欧洲东部的延伸。长久以来,俄国人视波兰人为斯拉夫民族中倒向欧洲的叛徒,而俄国人自己则理所当然的是这个民族的领袖。俄国人有一种结合了东正教传统和斯拉夫民族认同的使命感,前者来自于拜占庭的传统,后者来自于面对西欧先进文明时的压迫感。
斯拉夫民族国家分布
别吵嚷了:这是斯拉夫人的争论/这是一场用不着你们来调解的/为命运所决定的古老的家庭纷争/多少年来,这些民族/彼此敌视,仇怨很深/一会儿他们,一会儿我们/多次迎着风暴弯下腰身/谁赢得这力量悬殊之争/傲慢的波兰人或忠诚的罗斯人?/斯拉夫人的细流岂不汇成俄罗斯大海?/它就能枯竭?这就是问题所在。
——普希金,《在这神圣的坟墓之前》
十月革命后,在这种使命感之上又加上了共产主义信仰。
在一战之中,德国人向东埋下了两颗种子,两列火车带着两个未来的领导人来到他们各自的首都。两颗种子得到了不同的果实,在波兰,毕苏斯基点燃了民族国家复兴的火种;在俄国,列宁领导了一场共产主义革命。
德国射进斯拉夫国家的两颗子弹(底图为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在毕苏斯基的领导下复国成功,但矛盾重重的巴黎和会并未划清波兰与苏维埃世界的界线。
波兰在十九世纪就已被德国、俄国、奥匈瓜分,由于这三个大国都在一战中崩溃,使得波兰得以成功复国
在东欧广袤的土地上,双方对领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对未来也有不同的野心。毕苏斯基希望建立一个由波兰领导的,跨越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海间国家联盟;列宁则希望能够穿越东欧,将革命输入德国乃至欧洲大陆。
一个跨越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国家联盟,显然挡住了苏联人输出革命的道路
战争就此爆发
波兰影片《华沙保卫战》中的一幕
我同意楼上的意见
战况几经波折,最终的战役来到华沙城下。革命的先锋军已经抵达欧洲的门户,波兰身后,英国和法国的工人阶级正满怀热情地破坏本国对波兰的支援,翘首期盼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战前,几乎没有人相信波兰能够守住自己的首都,战败似乎不可避免。在战役的最后时刻,之前地位已经严重削弱了的毕苏斯基重掌大权。由于破解了红军电报的密码,毕苏斯基得以运筹帷幄,成功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斯大林在此居功至伟),率部北上奇袭,分割了敌军主力。
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
由于主帅图哈切夫斯基远在明斯克,红军前线指挥陷入一片混乱,各方面军各自为战,有些撤退,有些还在进攻,最终被波兰军队彻底击败。人们将这场胜利称为“维斯瓦河的奇迹”。
华沙战役
苏波战争以里加和约告终,波兰方面,战后的和谈由国家民主党人主导,他们对毕苏斯基的海间计划毫无兴趣,因此背叛了战争中的盟友乌克兰人,把乌克兰人和他们的土地出卖给了布尔什维克。毕苏斯基称之为“懦夫的行为”,六年后,他发动政变,成为了波兰的独裁者。
对世界历史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华沙一战迫使苏联人改变了策略,由向欧洲输出革命转为扶植远东代理人。英国历史学者A·J·P·泰勒曾对波苏战争进行评价,认为这场战争“大大地决定了以后20年或更长的欧洲历史……秘密地及几乎不自觉地,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放弃了国际革命的理由。”
苏联囊括的范围和西欧的对峙
1930年8月17日,英国政治家戴贝尔仑勋爵在《波兰公报》中高度评价了华沙战役的重要性,他的这段话,不仅可以看做是对1920年那场战斗的总结,更是欧洲文明对波兰这个国家重要性的一种认识:
在现代文明史中,没有比1920年华沙会战还更为重要的亊情,而其意义在今天却很少有人能认清。当时的欧洲,其存亡之机实巳间不容发。假使在这一战中,共产党获得了胜利,则在欧洲史中将构成一个转折点……政治家们应负起责任来向欧洲人解释清楚:在1920年,波兰曾经拯救了欧洲,而且必须使波兰强大,并与西欧文明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为对于亚洲人侵入的永存威胁来说波兰总是一个壁垒。
——戴贝尔仑勋爵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这里: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