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德国人?法国人?还是战争的牺牲品?地球知识局

2017-07-03 重光 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215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阿尔萨斯的故事

文字:重光  |  制图:孙绿  |  编辑:大绿


中学时我们大都在语文课上学到过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名作——《最后一课》。文中作者托一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小学生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阿尔萨斯—洛林被德意志帝国吞并的愤慨。



文中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对自己的土地被交给德国都极为悲伤,感觉法兰西祖国抛弃了他们。


《最后一课》中,

小弗朗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

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了

“法兰西万岁!”(法语)



可事情真的如都德所言那么简单吗?阿尔萨斯—洛林因何而在德法之间易手多次呢?为什么德语区人民不都在德语国家呢?



兵家必争之地

欧洲通衢之处


阿尔萨斯—洛林位于德、法、瑞士与卢森堡边境处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西有孚日山脉,东有莱茵河,东部河谷平原内点缀着不少森林与山丘。


法国与德国之间

莱茵河与孚日山脉之间的

阿尔萨斯-洛林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阿尔萨斯—洛林分为三个区:上阿尔萨斯、下阿尔萨斯与洛林,三个行政区的首都分别是科尔马、斯特拉斯堡与梅斯。


上阿尔萨斯——科尔马

下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

洛林(摩泽尔)——梅斯



阿尔萨斯—洛林不仅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而且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阿尔萨斯—洛林位于西欧(法国)进入中欧(德国)的交通要道上。


其首府斯特拉斯堡是德法边境上乃至西欧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的重要中心,也是巴黎-维也纳-东欧商道上的节点。


至关重要的斯特拉斯堡


再加上斯特拉斯堡港是莱茵河沿线的第二大港口,斯特拉斯堡的水陆枢纽地位由此而来。


发达的斯特拉斯堡港




法国势力要想进入德国,最简便直接的路线就是穿过阿尔萨斯—洛林(法比边境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直插莱茵河流域。


此后进可杀入南德高原乃至奥地利或攻入低地国家与北德平原;退可依靠莱茵河和孚日山脉的双重防线扼守要冲(日后的马奇诺防线便是在此建筑)。


阿尔萨斯-洛林、斯特拉斯堡

法国向东方扩张的突出部



同样地,若是德国控制阿尔萨斯—洛林也可依托其地形优势影响法国。


法国在东侧对德国的唯一屏障便是阿尔萨斯—洛林所在的洛林高原,若丢失对其控制权,则德国会获得巨大优势。


和反方向的路线一样,德国可依靠孚日山脉与莱茵河的双保险,则可直接顺势而下横扫法兰西平原,进而围攻巴黎。


在莱茵河与孚日山脉之间



法国修建的马奇诺防线

北部防守较虚弱

结果德国进攻比利时,从北部绕过了防线



数易其手的文化交融之地


拥有如此地利的阿尔萨斯—洛林自然成了西欧势力与中欧势力的拉锯之地。双方都想控制它来取得对对方势力的压制一场数百年的阿尔萨斯—洛林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13世纪时,随着神圣罗马帝国中央权力的衰落,德意志对阿尔萨斯—洛林这样的边陲之地控制力日减,给了中央集权已久的法国可乘之机。


神圣罗马帝国只是看似强大


很快,当法国扩展至隆河和默兹河后,便将目光放在了更东面的莱茵河,真正开始了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蚕食。


尽管英法百年战争暂时打断了东扩的进程,不过随着法国逐渐在战争中占据上风,英国开始败退。在北方战线进展顺利的法国又有了气力继续东扩。


1444年,法军开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并在此建立冬季军营,围困该地两重镇—斯特拉斯堡与梅斯。不过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哈布斯堡王朝)夺回对上阿尔萨斯的控制权,此地遂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


哈布斯堡控制下的上莱茵

满屏飞地....



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最后演变为新教与天主教的宗教战争以及全欧洲的大战),法国于1639年占领了大部分的阿尔萨斯-洛林,避免其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手。



三十年战争末期,西班牙遭敌国包围,四面楚歌,不得已将其位于上阿尔萨斯的领地卖给已占领该地的法国。因此,战争结束之后,除了一些市镇维持独立外,大部分的阿尔萨斯已成为法国领土。


只是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没有放弃对阿尔萨斯-洛林的主权要求,此后该地便成为德法之间争议不断的领土。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向东扩展

以及保持德意志的分裂



阿尔萨斯-洛林从此成了法国的一部分,但它在法国仍是个特别的存在。


当地政府与教育机构依然使用德文德语人口占总人口八成以上、德国路德派(新教)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仍然持续接收德国学生。


尽管法国政府在此尝试大力宣扬天主教,试图推广法语&法国文化,但禁止法国新教的枫丹白露敕令并不在阿尔萨斯实行。


当地的宗教、经济、文化氛围都比较宽松,简直是中央集权法国的一块化外之地。


一直到大革命之前,阿尔萨斯-洛林的德国文化一直占主流,经济上也较依赖德国。


20世纪初的斯特拉斯堡大学




说着德语的精神法国人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阿尔萨斯被分为上莱茵省和下莱茵省,两省人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十分活跃。


1789年7月21日,在获悉攻占巴士底监狱的消息后,当地群众攻占斯特拉斯堡市政厅,市政府官员逃离。1792年革命进行曲《马赛曲》也是在斯特拉斯堡被创作出来的,之后成为法国国歌。


《马赛曲》的作词者

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

在斯特拉斯堡市政厅高歌《马赛曲》



一些法国大革命中知名的将领也是来自本地区。


在拿破仑1814年前敕封24名法籍法国元帅中,有两人来自阿尔萨斯,一人来自洛林,占总数的八分之一,而当地人口仅占法国总人口的2%



与此同时,也有些阿尔萨斯人反对雅各宾派,支持奥地利和普鲁士出兵法国来镇压新生的革命共和国,恢复旧秩序。


阿尔萨斯-洛林人分歧主要在于两派人对两个国家的感情和期待不同。


法国方面,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平民也能占据军政高位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底层阿尔萨斯-洛林人感到向往。而德国方面,尽管德国人享有的公民权利比法国人少得多,可那里毕竟是阿尔萨斯-洛林人的血脉之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两种利益考量的冲突造成了他们的矛盾。无论如何,与巴黎的亲近感还是在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如果没有获得阿尔萨斯-洛林的支持

法兰西的帝国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惨败使德意志帝国得以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但战争前后阿尔萨斯-洛林人的表现多次验证了他们对法国的忠诚。这导致德国在当地不得不采取半殖民地式的统治政策。



1870年9月28日的斯特拉斯堡街景,

一片断壁残垣。



和其他德意志邦国不同,阿尔萨斯-洛林被划为帝国直辖领地。该领地直接由德皇统治,无自治权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也没有自己的地区代表。


考虑到阿尔萨斯-洛林在法国大革命前就有本地代表参加法国三级会议的政治权利,德意志帝国治下的这些德语人口确实沦为“二等公民”,心生不满也情有可原。


快速扩张的德意志帝国

以强势的普鲁士为核心

其实很需要时间来做好内部整合



除了剥夺政治权利,德意志帝国还推行文化同化政策,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普鲁士式的教育。随之法语在行政与教育等公共领域被完全禁止,与阿尔萨斯方言差异巨大的标准德语成为了唯一授课语言。


反映1871年阿尔萨斯-洛林

在德皇与俾斯麦的领导下

重归德国的油画。



阿尔萨斯-洛林人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回归封建时代。


一成的阿尔萨斯-洛林人选择维持法国国民身份,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这些人中大量是文化精英,他们的离开使得当地文化发展陷入了停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阿尔萨斯-洛林人选择加入德国海军,并参与1918年的海军基尔港叛乱,导致德意志皇帝在1918年11月退位。


阿尔萨斯-洛林因此失去了名义上的元首。随后阿尔萨斯-洛林人建立阿尔萨斯-洛林共和国,宣布德意志帝国失去统治权。


1918年11月10日的斯特拉斯堡街头,

阿尔萨斯-洛林共和国建立。



一位阿尔萨斯当地妇女身着传统服装,

与一名法国军官合影。



不到两周,法国军队在40多年后再次开进阿尔萨斯,当地民众夹道欢迎。


在这一事实下,美国和协约盟国收回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当地未来归属的提议,要求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将该地割让给法国。


法国人眼中,这当然是收复故土


二战期间,德国在1940年占领阿尔萨斯-洛林,使其成为纳粹德国的领土。阿尔萨斯并入巴登,而洛林则并入萨尔兰。为了弹压当地的反德歧视,纳粹在此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


两次并不愉快的回归德国的经历使得阿尔萨斯-洛林人再也不认同德国了。


尽管86.8%的阿尔萨斯-洛林人母语为德语(1900年数据),但他们打心底里更认同法国的思想与法国的制度。这些人与巴黎紧密相连成了共同体,而与柏林并无太多瓜葛。


1918年12月8日的

Le Petit Journal封面:

梅斯和洛林重归法国。

 ▼


阿尔萨斯-洛林人虽然说着德语,但是参与了法国大革命、享受着法国公民权利。


他们与法国人有着共同的经历,自然不愿搭德皇的倒车,成为没有公民权利的德皇臣民。


“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念早已替代了普鲁士强调等级制度的“各得其所”口号,成为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政治信仰基础。


阿尔萨斯-洛林人它自己的故事阐明了政治认同并不一定建立在相同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上,同样可以建立在对思想与政治制度的认同上的。



参考资料:

1.      Roosen, William James (2013). The age of Louis XIV: the rise of modern diplomac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 55. OCLC 847763358.

2.     Cerf, Barry (1919). Alsace-Lorraine since 1870. MacMillan.

3.     Finot, Jean (May 30, 1915). "Remaking the Map of Europe". The New York Times.

4.     Sophie Charlotte Preibusch: Verfassungsentwicklungen im Reichsland Elsass-Lothringen 1871–1918. In: Berliner Juristische Universitätsschriften, Grundlagen des Rechts. Vol 38, ISBN 3-8305-1112-4, p. 96. (in German) (Google Digitalisat)

5.     Michael Rademacher M.A.: Reichsland Elsaß-Lothringen 1871–1919. 2006, abgerufen am 5. Januar 2013 (Homepage Deutsche Verwaltungsgeschichte 1871–1990).

6.     Frederic H. Seager, "The Alsace-Lorraine Question in France, 1871-1914." in Charles K. Warner, ed., From the Ancien Regime to the Popular Front (1969): 111-126.

7.     Douglas, R.M. (2012). Ordnungsgemäße Überführung - Die Vertreibung der Deutschen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 (in German). C.H.Beck. pp. 94 f. ISBN 978-3-406-62294-6.

8.     "Tabellarische Geschichte Elsaß-Lothringens / Französische Besatzung (1918-194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9-10-25.

9.     Eberhard Jäckel, « L'annexion déguisée », dans Frankreich in Hitlers Europa – Die deutsche Frankreichpolitik im Zweiten Weltkrieg, Deutsche Verlag-Anstalg GmbH, Stuttgart, 1966, p. 123-124.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美国  |  日本  |  英国  |  法国  |  俄国

省区:河南  |  山西  |  甘肃  |  西藏  |  东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长春  |  大连  |  楼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