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之声|浙大智库青年说“两会”
近年来,浙江大学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围绕“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奋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引导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党谋略、为国谋策。期间涌现出众多有视野、有格局、有情怀的智库学者。本期,我们邀请最新荣膺“智库青年之星”的十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谈谈他们关注的“两会”中的“国之大者”。
雄安新区新发展阶段的思考
王 琛
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目前已经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并取得一定成效。雄安新区建设一直是我智库研究的重点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雄安新区需要加快推进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认为,对于雄安新区来讲,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首先,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雄安新区的目前产业基础仍以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为主,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的高端高新产业定位相去甚远,如何妥善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时序关系,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影响民生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处理好北京来源与京外来源之间的关系。在现阶段,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缺乏必要的内生动力条件,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和产业链植入来构建创新型产业生态系统。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最主要最关键的任务是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机构和项目,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外部植入可能不能仅局限于北京,需要放眼全球。
最后,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前期顶层设计、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和居民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加快推进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心怀“国之大者”,履行学科职责
代玉启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人而言,心怀“国之大者”,应具有顶天立地之雄心壮志,将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一体化,将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智库报告是学理研究的孪生姐妹,深沉的社会责任、浓厚的家国情怀,只有在实证调研、文献累积和多维思考基础上才可能化为为国分忧的建言献策。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揭示我国发展五个方面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即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这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变局、开新局注入强大信心和底气,也为学术研究和建言献策提供了新视角和着力点。比如第五个有利条件,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这种精神力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进一步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如何培养?如何涵养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
围绕这些问题,我带着学生从建党百年的宏大背景中查阅文献、从中西抗疫的现实对比中观察思考、从对各类青年的调研访谈中寻找灵感、从与多学科专家学者的求助交流中得到启迪,正陆续撰写相关报告和论文,并希望反哺到教书育人事业之中,认真履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不负党和国家的期待、不负学校的期望。
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应天煜
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关键路径,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通过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培育文化自信,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内在价值的同时,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促进双方双向融合、双向促进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过去几年,我一直关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旅游活化问题,并且在数字技术驱动“文游+”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尽管数字技术及伴随的创新经济模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文化创意复制成本低、文化要素产权归属模糊、文化产品侵权责任界定困难等原因,在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依然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等一些列理论瓶颈和技术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开始组织跨学科交叉团队,面向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下游的代表性机构与群体开展系统调查研究,探索在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挖掘与评估,如何促进文化要素与文化资产的确权与保护,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IP化开发、流通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并希望能在充分剖析上述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数字经济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科技智库研究亟待打开多维度视野
吴 伟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副研究员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已被置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在中外竞争激烈、新冠疫情搅局、经济发展预期减弱等宏观背景下更显必要。正基于此,近年来我把自己的智库研究关注点聚焦在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的交叉领域上,甚至是一些偏硬技术的领域,如量子技术、半导体、工业控制等。
全国“两会”刚刚闭幕,我注意到在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板块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部分依然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首要内容予以明确,充分显示出其引领性和根本性特征。近年来,我国R&D投入快速增长,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技人力资源队伍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但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产出引领性前沿成果、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方面仍有明显不足,这背后潜藏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是我们智库型研究的“重大急需”。
我认为,智库型研究需要打开多个视野,至少应该包括实践视野、政策视野、学科视野、国际视野,并结合长期积累的某一领域的专深知识,才能写出所谓的“锦绣文章”。作为仍然处于学术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智库青年学者,我觉得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前不断膨胀的知识体系、日趋复杂而急迫的智库服务需求。
同时,我也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向人文社科各领域的前辈们学习,他们身上有做扎实学问的不懈追求,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厚学术功底,还有智库建设方面的多种资源。同时,对于我比较关注的不少硬科技领域智库选题而言,没有理工农医学科专家们的大力支持,肯定是寸步难行。
从全国两会看人口问题
张旭亮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就2022年全国两会讨论议题,本人主笔或参与撰写的“关于加快数字贸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的提案”“关于新时代加快东北振兴的提案”“关于消除耕地保护中‘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乱象的提案”3篇提案报告,作为两会重点提案由民盟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大会研讨。
此外,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注意到人口问题仍是“国之大者”,需强化生育哺育顶层设计和综合政策支持。围绕人口议题,全国两会代表从不同切口提出了相关讨论议题。如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在今年两会上就“提升人口出生率和加快生育保障制度建设”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提出“在国家企事业单位优先恢复托儿所的建制和福利”;民进中央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提案”。
就人口的生育、哺育和养育议题,本人2022年也承担了“浙江省育儿友好型社会研究”课题调研写作,并赴相关部门和地市调研访谈。通过大量调研访谈,发现在生育、哺育和养育上的人口突破重点难点如下:一是如何破解育龄妇女生育子女与其职业晋升诉求两难的问题;二是如何破解二胎、三胎家庭人口数量增多与住房、托管、教育、消费等花费倍数增长两难的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女性与男性在产假、育儿假上的协同处理问题。本课题正在研究写作中,围绕浙江省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预计能提出若干可行的建议举措,为相关政策出台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做顶天立地的学问
何善蒙
哲学学院(筹)教授
从学科的门类来说,我是学哲学的,属于传统人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认为关心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理当是应用学科的事情,好像基础学科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发言的空间很小。但是,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我记得在2004年12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向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字的要求,即“真”“情”“实”“意”。而这四字要求,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的社科研究,必须是对现实问题充满着情感,必须要关注现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毫无疑问也是人文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立场。我是做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这些年来一直关注的重点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目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在精神层面对于传统价值的重塑,在我看来,这也毫无疑问是“国之大者”。在今年的两会中,也有很多代表谈到了这个问题,这说明,在近期以及不久的将来,这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最近这十年以来,我一直聚焦以和合文化、君子文化为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问题,尤其是如何在基础教育、社会教育中实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普及和推广,让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在当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而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我认为这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事业。
助力耕地保护
岳文泽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两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因此,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整体耕地非粮化率约为27%,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2020年9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发布《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等文件。2021年,我们在对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开展了大量调研,剖析各地在整治中存在的乱象,并提出对策建议。2022年1月,由我牵头撰写的报告《关于消除耕地保护中“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乱象的建议》,被民盟中央选做为政协提案,并刊登在人民网上。在报告中,我们发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非农化” “非粮化”整治中存在着标准不明、治理过度、脱离实际等乱象,并提出从保障“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结合、实事求是与合理整治结合等建议,成为“两会”讨论热点之一。
很高兴,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当前我和我的团队,正聚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守得牢、守得稳、守得好,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调研,期望能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胡伟斌
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近些年来全国“两会”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次作出重要论述和科学部署。
作为一名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青年智库学者,要在希望的田野上心怀“国之大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也是从事“三农”研究工作需奉行的重要原则。从脱贫攻坚研究到乡村振兴研究,我与团队的调研足迹遍访了中西部很多地区,与基层干部共话发展,与农民朋友共解难题,深刻洞察到农民和农业的艰辛。这也让我们的学术和对策研究更接地气,在发表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对策报告。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重点和难点均在于“三农”。没有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难以实现。很幸运,我们能地处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浙江,更容易捕捉和瞄准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前沿问题,使研究更具有前瞻性。尤其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给我们研究工作带来较大机遇,我也陆续承担了中央部委、省社科联和有关地市委托的共同富裕相关研究任务,也参与了若干个市县的共同富裕改革方案的设计工作。接下来,更要心怀“国之大者”,通过更深入的调研,借助更翔实的数据和更有效的方法,争取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直播”: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生存
赵瑜佩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百人计划”研究员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关乎“衣食住行”,关乎民情民意,关乎幸福指数,这也正是国家行稳致远的人民力量。后疫情时代,在我关注的数字文化产业中,线上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因缺乏系统的市场规范,直播带货这一新兴行业乱象频出,存在直播数据造假、价值内容输出不足、以噱头猎奇博眼球等不良风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提案议案都提到了网络直播监管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肖胜方建议网络直播强制实施打赏冷静期制度;杨松建议对网络直播行业分级分类管理,清理规范税收核定征收方式;李君建议对直播打赏平台收入进行限制,严格控制直播打赏、虚拟礼物等平台分成比例……
2022年3月,我的著作《人-货-场:数字沟通的情感流量》即将出版,在分析县长书记、头部网红、草根主播等主体的直播带货行为与模式的基础上,探讨政府、平台和主播之间的身份认同、创作劳动和名人化治理。如今,“直播带货”不仅是新型商业营销工具,更是一种基于情感交易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我的研究从聚焦“概念与成果”“政策与形式”到“实证与探索”三大模块,试图厘清网络直播行业从业者主体多样化、收入结构复杂化和情感劳动平台化的内在传播逻辑和监管实践盲区,从而帮助网络直播带货从野蛮式增长向规范式发展转变,推动平台经济战略规划的出台与实施,细化平台构建的方向、技术、模式和激励策略,从而助力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下好教育改革发展先手棋
阙明坤
教育学院博士后
“两会”是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智库人员,需要心系“国之大者”,我密切关注两会传递的社情民意、政策信号,当看到自己跟踪研究的教育议题受到代表委员关切,在两会上引发热议,由衷感到欣慰,备受鼓舞。
“双减”问题关系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优化重塑,在两会备受关注,我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被民主党派转化为提交全国政协的大会提案。自去年国家明确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以来,“双减”政策稳步实施,对此,我围绕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第三方资金监管、加强党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助力义务教育公平等,相继提交了多篇决策咨询报告,受到有关部门关注。
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两会关注的焦点,我对此亦一直关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一系列政策,期望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去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我就普职分流、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等热点问题,开展调研访谈,形成一系列智库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包括加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等等,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智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将努力接地气、增底气、聚人气,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致广大而尽精微,建真言而谋实策,产出更多有政治高度、学理厚度、现实温度的智库成果,以创新之为回答时代之问。
来源:《浙江大学报》2022年3月18日第2版
编辑:杨悦
责编:王雪
往期推荐 | 成果推介 | 陈国权 皇甫鑫 等 《功能性分权:中国的探索》 |
启真新论 | 张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坚持系统观念 | |
尔听斯聪 | 浙大文科近期学术活动概览[3.15-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