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巡礼 | 浙大哲学,云程发轫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下,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在第五次文科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浙大文科”联合各文科学院(系)推出“文科巡礼”系列,回顾学校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本期推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2018年以来,浙大哲学紧紧围绕浙江大学第四次文科大会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一蓝图开展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产出、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进展显著。2021年11月24日学校实现人文学院体制机制改革,正式筹建哲学学院,更是开启了浙大哲学繁荣发展的新征程。新的哲学学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术研究水准为抓手,奋力建设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哲学学院。
1
围绕立德树人
培养一流人才
浙大哲学始终以培养一流学术人才为己任,把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交叉研究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0年浙大哲学开始“强基计划”招生,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深造率平均75%以上,2021届本科生深造率接近80%。
哲学学院成立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高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科和专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培养水准。在最新修订优化的培养方案中,哲学史与哲学原著,科哲与逻辑、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四个模块涵盖了当今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同时体现了强烈的交叉研究和时代性的特征。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资源,借助于国合处的顶尖伙伴合作计划、一流伙伴合作计划、增强伙伴计划等,把国际化的学术研究贯穿到人才培养之中。2018年以来,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根特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上合作关系,通过学生联合培养、国际暑期课程、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努力推动高质量国际化培养。 学院还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支持人才培养。比如学院通过吸纳社会捐赠设立99哲学基金、星辰助学金、荇海哲思基金等,助力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学院还与上海商务印书馆、钱塘区统战部、中科院国科数文投资公司等行业单位合作设立学生实践基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和资源。
哲学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大会
浙大EMBA2019级创新创业综合班
向哲学学院捐赠仪式
钱塘区统战部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上海商务印书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暑期线上交流现象学大师班结业证明
左右划动查看更多
2
构筑人才高地
打造国际团队
2018年7月以来,文科领军人才陈亚军、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先后入职,进一步充实了学院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外国哲学研究领域打造出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同时逻辑与认知、阳明学、中印佛学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国际都有较大影响,形成了浙大哲学的发展特色。
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
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
文科领军人才陈亚军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学院另一鲜明特征。近年来,学院引进外籍、港澳台教师7人,在全院教师中占比13.7%,包括来自迈阿密大学的Kristjan Laasik,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Davide Fassio,来自牛津大学的 Shao Kai Tseng,来自东京大学的Horiuchi Toshio,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Bruno Bentzen,来自台湾大学的李明书,来自弗莱堡大学的Christopher Gutland,覆盖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宗教学等学科。
Laasik Kristjan
Davide Fassio
Shao Kai Tseng
Horiuchi Toshio
(堀内俊郎)
Bruno Bentzen
Christopher Gutland
李明书
截止目前,学院已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人才队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1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0名,教授24名,副教授12名,百人计划11名,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4名。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32名。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筹)教职工合影
3
承接重大项目
涵育代表成果
2018年以来,我院共有6位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分别为黄华新教授的“汉语隐喻的逻辑表征与认知计算”(2018)、盛晓明教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研究”(国社科重大委托项目,2018),潘立勇教授的“宋明理学与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020)、王俊教授的“跨文化视野下的非洲哲学研究与译介”(2020)、廖备水教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逻辑学研究”(2020),以及何莲珍教授、黄华新教授主持的“亚洲文明特质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国家马工程重大项目,2021)。
近年来,学院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倪梁康教授主编的《胡塞尔文集》(30卷),孙周兴教授主编的《尼采著作集》(14卷)和《海德格尔文集》(30卷),庞学铨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哲学前沿》(20卷),杨大春教授主编的《梅洛-庞蒂文集》(18卷),还有入选国社科成果文库的杨大春教授的《20世纪法国现象学之旅》、倪梁康教授的《心性现象学》等,这些代表性成果为哲学研究的浙大学派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倪梁康教授
《心性现象学》
徐向东教授
《权利、正义与责任》
倪梁康教授
《胡塞尔文集》
庞学铨教授
《当代德国哲学前沿丛书》
杨大春教授
《梅洛-庞蒂文集》
此外,2018年以来学院还有多种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陈村富教授等主编的《希腊哲学史(修订本)》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陈亚军教授的《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叙事的当代转换及效应》、以及廖备水教授的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Argumentation Semantics 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张国清教授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获第二十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黄华新教授《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王俊教授《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获第二十一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陈村富教授等人
《希腊哲学史(修订本)》
陈亚军教授
《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叙事的当代转换及效应》
廖备水教授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Argumentation Semantics
张国清教授
《实用主义政治哲学》
黄华新教授
《认知科学视域中
隐喻的表达与理解》
王俊教授
《从作为普遍哲学的
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2018年以来国内顶尖代表性学术论文一览表
论文名称 | 发表 期刊 | 第一 作者 | 发表 时间 |
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启示 | 中国社 会科学 | 陈越骅 | 2018 |
境况与美德——亚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学对境况主义挑战的回应 | 中国社 会科学 | 徐向东 | 2019 |
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 | 中国社 会科学 | 黄华新 | 2020 |
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 中国社 会科学 | 王俊 | 2020 |
意识现象学与无意识研究的可能性 | 中国社 会科学 | 倪梁康 | 2021 |
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逻辑学的交叉研究 | 中国社 会科学 | 廖备水 | 2021 |
德法哲学转进融合的心身问题 | 中国社 会科学 | 马迎辉 | 2022 |
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 | 哲学 研究 | 董平 | 2018 |
境况主义挑战与美德伦理 | 哲学 研究 | 陈玮 | 2018 |
现象学中的偶然性问题及其思想效应 | 哲学 研究 | 王俊 | 2018 |
心智的生命观及其对人工智能奇点论的批判 | 哲学 研究 | 李恒威 | 2019 |
超越论现象学的方法论问题——胡塞尔与芬克及其《第六笛卡尔式沉思》 | 哲学 研究 | 倪梁康 | 2019 |
一种新的哲学批判何以可能?——拉康与胡塞尔 | 哲学 研究 | 马迎辉 | 2020 |
同时(代)性与时空转换 | 哲学 研究 | 杨大春 | 2021 |
将再现型哲学奠定在实践型哲学的基础上——一种实用主义的构想 | 哲学 研究 | 陈亚军 | 2021 |
罗尔斯论个人应得 | 哲学 研究 | 徐向东 | 2022 |
原则与美德之后:儒家伦理中的“专注”与“动机移位” | 哲学 研究 | 李明书 | 2022 |
哲学知识、想象变更与探究困境——论胡塞尔本质变更机制的可靠性 | 哲学 研究 | 李忠伟 | 2022 |
4
建设交叉平台
推出品牌活动
2018年以来,哲学学院充分发挥哲学研究的跨学科特征,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建设了未来哲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与推理联合实验室等交叉平台,参与组织了浙江大学双脑计划、“脑机智能与哲学”系列论坛,相关的科技人文、人工智能哲学、语言与认知、工程伦理等研究已经构成浙大哲学的鲜明标签。
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
与推理联合实验室(ZLAIRE实验室)
2021年9月ZLAIRE实验室正式成立,成为浙江大学第7家文科校级联合共建研究机构。实验室基于廖备水教授团队与卢森堡大学计算机学院Leendert van der Torre教授团队10多年来全面而深入的合作,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面向伦理、法律、医疗等重要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聚焦前沿领域核心问题,采用文理交叉的研究方法,旨在推动高水平的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2022年4月,实验室外方主任Leendert van der Torre教授成功入选“包玉刚讲座教授” ;同年5月,实验室入选首批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计划项目(A类)。
未来哲学研究院
2022年7月25日,浙江大学成立未来哲学研究院,行政挂靠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孙周兴教授任未来哲学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未来哲学研究院将以当代哲学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为核心,建设国内首个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未来学研究平台。内设生命哲学研究中心、数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与推理联合实验室等跨学科研究平台机构和研究方向,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新的技术与人文的结合点,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引领国内外学界的研究趋向。研究院已获得社会捐赠2000万元支持,拟设立“未来哲学基金”。
“脑机智能与哲学”系列论坛
2018年以来,浙大哲学学科的倪梁康教授团队、徐向东教授团队、廖备水教授团队深度参与浙江大学学科会聚计划的“双脑计划”,在意识研究、伦理学、认知科学等维度为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交叉研究贡献力量。2022年5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召开首期“脑机智能与哲学”论坛,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召集并主持了会议,本论坛是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机智能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除了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学院还积极构建恢复学术传统,搭建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平台,在校内外充分展示浙大哲学的学术形象和研究影响。
“思想与时代”系列公开课
20世纪40年代,当时浙江大学的一批哲学家和人文学者共同创办了《思想与时代》刊物,探讨时代与民族、文化问题,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文学术刊物。哲学学院正式筹建后,承袭道统,沿用这一主题,开设了 “思想与时代”浙大哲学公开课。董平、刘东、倪梁康、何善蒙、孙周兴、彭国翔、何欢欢、陈亚军、黄华新、曾劭恺等新老浙大哲学人走上线上线下同步的公开课讲台。浙大哲学人接续“思想与时代”的旗帜,让思想和学术面向公众,回应时代之问。
紫金港青年哲学论坛
学院还组织了由青年学者主导的 “紫金港青年哲学论坛”系列品牌活动,形成了“西湖君子会讲”“哲学与未来”“后思:现时代状况”“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古典学论坛”“当代哲学思想实验工作坊”“心智与价值”系列讲座、“外国哲学读书会”等子品牌,充分显示了浙大哲学青年一代旺盛的学术活力,2022年1月至今举办的科研活动就逾70场。
2018年以来,浙大哲学在立德树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在校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学科声誉。面向未来,浙大哲学将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学术人才为目标,集聚高质量师资队伍,进一步凝聚和涵育高水平研究成果,继续在国际化和交叉研究的向度上进一步深挖潜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来源: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