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你读书 | 费孝通先生与《乡土中国》

读书会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10-16


“人生的别离,除了死生不能相见,还有故土不能相还。”这句话里蕴含着浓烈的、哀婉的渴望故土的虔诚。不知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特别喜欢“故土”“思乡”这一类的词,对故土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感,过年的时候,从春运的盛况我们就能看出一二。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对家乡、土地会有这样一种执念呢?中国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社会呢?这里有这样一本书,名字叫作《乡土中国》,用来引导大家去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是最合适不过了的。


提到《乡土中国》这本书,我们就要先说一说这本书的作者费孝通先生了。



费孝通先生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荣获赫胥黎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多项荣誉。他的著作《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而《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社会学工作、教学、研究提供了思路,使社会学这门舶来品,真正在中国生根,也让社会学真正开始面向大众。


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著名的清华大学教授史禄国。“史禄国”,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一个中国名字,其实,这位史教授是俄国人,通晓多种语言,是俄罗斯人类学的奠基者,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1933年暑假前,通过吴文藻的引荐,费孝通先生成为史禄国教授的学生,真正踏上了社会学、人类学的学习和研究之路。费孝通先生在跟随史教授学习的期间,不仅学习了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社会人类学,还做了大量的人体测量实验,到乡村进行调研,这些都为他这一生从事社会学,尤其是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乡土中国》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47年,是费孝通先生考察当时乡村的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所总结出来的,但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前进而失去意义,我们至今仍能在各大网络图书榜单中看到这本书,可见它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这本书是根据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书里列举的一些例子通俗易懂,又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他在书里面讲到的以姓氏命名的地点吴江等,非常接地气。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着眼于“乡土”一词,可以说,围绕着这一个“土”字,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百态,真实地展现给了大家。在费孝通先生的观念里,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第一,中国社会的基层,也就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色,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土”性,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方式,文字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等等。


第二,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也就是差序格局,以及乡土社会的秩序在这种格局下是如何维持的。这里主要从人际关系、道德、血缘等多个角度做了分析。


第三,乡土社会的统治特色。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主要有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通过这四种权力结构,来完成对乡土社会的统治运行。


那么下一期,我们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为您一一进行讲解。


图片来自百度网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好好学习 |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初心 | 毛泽东坚持一生的读书方法

话题 | 读过的书大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阅读?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