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读过的书大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阅读?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
每一本都算数
最近,知乎上有个热点话题:读过的书大都会忘记,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阅读?这个问题乍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既然结果都一样,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
然而,知道结果,就不必经历过程了吗?读书会忘记,就不要坚持读书了吗?那么,既然外出旅行后都会回到原地,我们为何还要选择旅行?人生的终极结果都是死亡,我们为何还要如此努力生活呢?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后我们可能并不会记住些什么,但在将来遇到某一件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刻,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一定会给予我们帮助。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能记住的叫信息
融进血液叫智慧
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忘了,而是融为了我们的潜意识。就好像冰山,我们以为自己记得的只是那浮现出来的20%,然而真正支撑我们的是下面的那部分。
能记得的只是知识的低级形态,叫信息。只有当那些文字融入我们的血液,才会成为知识的高级形态,叫智慧。
张三丰为什么可以领悟太极剑法的真谛,令狐冲为什么能将独孤九剑运用到炉火纯青,恰恰是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忘记”啊!悟到“剑意”,才是真的学有所获。
阅读是一个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的过程。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是你在书中找到并塑造了自己。
任何事情一直追问意义
最后都会成为相对无解的哲学命题
阅读提升的是我们的认知,拓宽的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完善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与自身的经验相比,后者更加重要,它打造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不可替代性。
韩寒说,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快到都来不及下载。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急迫,越来越功利。
“怎么样了,你的画现在能卖钱了吗?”
“呦,听说你在写小说?有稿费吗?”
要知道,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就意义一直追问下去,最后都会成为相对无解的哲学命题。
虽然记不住书里的内容
但其中的文字
早已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既然读过的书大部分书都会被忘记了,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开始放飞自我,刷微信,刷微博,看视频……
直到有一天,我受邀参加朋友姥爷的寿宴。轮到我贺寿时,大多寿词都被前面的人说完了,紧张中,猛然间想到曾经在《诗经》中读到过的一句话,脱口而出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瞬间感受到全场人员羡慕的眼神。
一场突如其来的“插曲”,使我幡然醒悟:感谢自己曾经读过许多书,不至于苦思冥想最后说出一句苍白的生日快乐。
如同白岩松所说:“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给你填注了不同的营养。有趣的是可能你都把它忘了,但是在遇到某一个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还会再次帮助你和激活你。”
没有输入,何谈输出?
读过的书
都潜藏在你的气质里、谈吐上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提升气质的方式。
提到杨澜,相信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她端庄优雅,知性大方的形象。
我们艳羡像她这样知性、优雅的女性,但你可知她的气质,从何而来?
热爱阅读,不断地自我提升,造就了她今天的优雅与才情。
对于读书,杨澜曾说:“阅读让我的工作和人生非常受益。”大学本科时期,她就热爱阅读,无论是历史书、人物传记还是心理类书籍,只要是增长见识的读物,她都找来读。工作后,她更是离不开阅读。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杨澜把他的所有博士论文看了个遍。20多年里,她跑了50多个国家,采访了上千位人物。为此,阅读了8000余万字的资料。
直到今日,杨澜依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即便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看书。
在毕淑敏《我所喜爱的女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形容像杨澜这样的知性美女。
“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不读书的女人,无论她怎样冰雪聪明,只要一世才情,可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
书读多了
看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
都会变得不同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但更多的人不知道读书究竟为什么很重要。
在“读书会忘记?”的回答中,有一个答案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同,“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数都排出了身体,剩下的成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读书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体应该是一个道理。”
思想和精神都是无形无质的,读书获得的东西也一样。因为它不能直接用金钱明码标价,所以许多人难以了解自己读过的书究竟对他有什么帮助。但就如那个答案说的一样,你读过的书,即使忘了内容,即使不能让你直接成功,但它给了你思考的机会。
读书与思考,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无形无用的事物,让你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帮助我们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了解未知的事物,让我们变得更明事理。
书中暗藏了无数的前人智慧,每一次读书都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前人智慧与经验,从中汲取精华,让思想变得开明。
读书是兴趣
又何必计较得失
三毛将读书大体分为三种心态。消遣娱乐;放松心情;看完关灯睡觉。
我们大多是会将读书当作人生的特种兴趣。既然是兴趣,又何必计较得失。在阅读本身这个过程中获得喜悦与快乐就足够了!
《将夜》里的宁缺问那位百岁老人,在认清自己一辈子也无法读尽所有书的事实后,他是如何走出那段悲伤的日子。
老人说:“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究竟喜欢的是读书这件事,还是读完所有书这件事?我很快得出了答案,我喜欢的终究还是读书这件事,我确认在死前的每分每秒,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幸福和满足的。”
水不见痕,凉意犹存。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本文综合整理自:人民网、搜狐网、简书(作者哒哒喵)、知乎等,图片来自百度网。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