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792,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
作者郝景芳,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2018 年世界青年领袖。《财富》杂志 2017 年 40 岁以下商界精英,“童行学院”创始人,两个孩子的妈妈。
孩子自觉性差,父母一不看着就管不住自己。别人家的孩子五岁会背一百首古诗,认识一千五百个字,我的孩子是不是落后了?做作业拖拉,不肯上幼儿园,遇到困难就退缩……
这些让中国家长普遍感到头痛的难题,是不是也在困扰着你?社会高速发展,今天培养的孩子,在二十年后才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所以,清楚二十年之后世界的模样、职场的变化,并提前做出应对,是家长为孩子做出的重要的选择。
本书为你提供了四种父母思维革新模型,五种孩子成长核心能力以及家庭启蒙的实用方法,帮你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教育的本质,不走冤枉路。
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拉,有的孩子是太爱玩,总是想先玩再写作业,拖延到很晚;有的孩子是做作业超级慢,父母不监督就做不完,天天陪着写作业也太累。各式各样的情形,父母该骂的也骂了,该陪的也陪了,孩子却还是老样子,如何才好?
很多父母会说,每次遇到这些事情,真的压不住自己的怒气,一股火上来什么教育方法都抛到脑后了。那么在这里,作者给家长提供一个小工具,叫“以时间为奖赏”。
1、孩子的时间管理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到赏罚,总觉得是特别简单的事,不就是听话就奖赏,不听话就惩罚。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赏罚并不好用,例如这次惩罚了孩子,下次孩子也一样会犯,许诺给孩子买玩具有时也不管用。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可能是激励没有设置正确。
所以,作者说以时间为奖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掌控。他越是能快点做好作业,越是可以多玩一会儿。有的父母容易出的问题是,孩子写完作业,就给他增加更多练习,这样孩子当然没有动力写得快。
还有的时候,父母的问题在于,给孩子一次性定的目标太高。比如,要一口气写完所有的作业,要全部写对才能玩,孩子就会觉得遥遥无期,于是更加磨磨蹭蹭。
真正能让孩子锻炼时间管理的,是让他觉得时间是可控的。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任务,立刻就获得了多几分钟玩的时间。这种付出就有回报的感觉,会激励孩子更加抓紧时间。
当然要教孩子做时间管理,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人时间管理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
实际上,我们应该让孩子做到的是四个字:心里有数。也就是说,时间管理是表象,自我认知才是内核。孩子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我。比时间管理更深层的是自我管理。
想让孩子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需要这个孩子有两点特质:
1.对自己的状态有自我认知;
2.对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自我认知是“心里有数”的第一层:清楚自己的现状。对孩子而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孩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问他“你学会了吗”,“你哪儿没学会”,“你任务都完成了吗”,“你有什么困难”,他都是答不上来的。
自我要求是“心里有数”的第二层:清楚自己想怎样。不一定每个孩子的自我要求都是拿第一名,有的小孩可能满足于班上一般名次,有的孩子可能是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到更好,或者只是简单地不想落后。
具备了这两种特质,哪怕这个孩子不是争强好胜的类型,也不是次次第一名的学霸,也可以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有很多,《儿童心理学手册》告诉我们: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从很小就开始发展的。父母多用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就比较容易获得自我管理能力,过度控制和惩罚非常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管理。另外,父母跟孩子的语言对话,能让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所以,想让孩子增强自我认知,家长们需要多和孩子语言对话,有意识引导孩子思考自我。时间久了,孩子会把这样的思维和表达作为自己的习惯。
比如,你可以问孩子:“你现在想看这本数学册子吗?”“你刚才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他说得不对吗?”“积木倒了,你心里有挫败感,是吗?”
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你还可以用语言标识出孩子的成就,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孩子做好了一块拼图,你可以跟他说:“哇!你能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啦!半年前还不会呢!”“呀,这是你自己搭的吗?太惊人了!”这些语言会让孩子对自己有自信。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让孩子把成就归功于他自身。也就是说,让孩子不仅感觉到“我在进步”,而且还能把这些进步归因于“是因为我自己努力想办法,所以取得了这些进步”。
有了这些自我认知的基础,一个孩子才会自发地生成自我要求,也就是“我要越做越好”“我要取得好成绩”。只有这种心态才可能让一个孩子真正发自内心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
因此,时间管理背后是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而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的背后,又是父母看见并且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的努力。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细节:
有时候你想要提醒小朋友一件事,例如应该把手里的东西放在这边,结果小朋友不仅没有听,反而“啊”一声爆发了强烈的情绪,把手里的东西扔下,不肯合作。
而你仔细分辨他的情绪,会发现他其实不是对抗,更多是委屈。他会大声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者“我还没来及……”。而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委屈,会说:“我不就是提醒你吗?”“脾气这么大跟谁学的?”孩子一听,更哭闹了。
在这样的场景中,驱动孩子的内在情绪是什么呢?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他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你不相信我。而他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
这里面涉及到他的自我感知:如果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而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意到,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还是坏角色上。这两种不同的处理,会催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在生活里见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经常会指责孩子。但是忽略了指责就是让对方成为“坏角色”,说的是对方哪里不好,如何没达到要求。
比如“你看看,我已经这么累了,你还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或者“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说你脑子都干嘛去了?”
而让对方成为“坏角色”,潜意识是唤醒对方的内疚感,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经常不自觉采用的方式。很多时候,唤醒他人的内疚感,是让我们感觉到痛快的方法。
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感觉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指责,一个人下意识的反应不是“知耻后勇”,而是“防御”。要么先否认这种指责;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避开指责;要么是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如果不用这种指责的沟通方式,还能有什么其他沟通方式吗?
比如,看到孩子玩具放得很乱,你说:“宝贝,妈妈下班特别累了,如果你能帮妈妈一起收拾一下,那真是太感谢你了。”或者“我看到你这些地方都做了很好的努力,要是再把这个简单的小地方做好,那就太棒了,太让妈妈省心了。”
表达需求的方式,会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成为能帮助别人的英雄。让对方成为“好角色”,可以唤醒对方的自我感觉良好,让对方看到他做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
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困扰归咎于对方,而是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在这种沟通方式下,对方往往会感受到自我的激励,会愿意把事情做好。
通识教育是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作者看来,通识教育是当前这个时代以及中国教育环境中最需要的教育补充。目前,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课程体系非常扎实,很有效,也非常重视公平。但是对于成为完整的、享受生活的人这个目标来说,它好像还缺一些灵魂性的东西。比如,超越的思想。
我们的教育中,技能训练真的很强。从一年级到大学,我们都强调把基础打扎实,先不管为什么学习一个知识,先把它学好。无论是数学物理大量做题,还是语文英语的勤恳背诵,都是发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
我们学习的明确目标就是提高成绩,而提高成绩的目标是考学,考学的目标又是找一份好工作。这个系统是很有效果的,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学生竞赛非常强,很多人也能找到好工作。
但我们的教育,相对来说弱一点的是对理想境界的灌输。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我们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回答。
可是,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们都受到一个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决人类和世界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所以,作者希望自己和各位父母们一起,能够对现有基础教育进行一些拓展。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让问题和思考来引导孩子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们的教育需要通识教育的补充,让孩子能够有想得更大, 想得更深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成为有灵魂的学习者。
但是这一点很难在学校里全部完成。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如何改革,学校教育都同时担负着两个目标:培养和选拔。
1、教育目标
实际上,教育系统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人格。对孩子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世界为舞台,以终生为目标。
然而教育系统,往往更负担着选拔的功能。选拔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分配,以选拔为第一目标的教育系统,最核心的设计思路是清晰可辨的选拔标准,通常也就是量化标准。
像团队合作、领导力与大局观、幸福感和兴趣,很难在选拔的考虑范围内。而且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会期望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的心灵成长。而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必然更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这两个目标根本是不同的,但又是学校都要兼顾的,这也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行的内在原因。
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选拔系统的成功之道,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而真实世界的成功之道,则在于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在真实世界里,当我们选择进一个企业,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个企业面试什么题,更多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是什么,适合不适合这个企业的业务。
在企业里,当我们做项目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填上所有项目表格,更重要的是协调团队分工、协调各方资源、协调上下关系,最后达成项目的目标。
这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关键表现,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了解自我的能力,是协调他人的能力,是创造新鲜的能力,是洞察世事的能力,是思辨表达的能力,更是领导团队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这种培养一个人长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补充教育该到哪里寻找?就是靠通识教育。
2、 顶层框架
通识教育能为孩子建立顶层知识框架,而顶层知识框架对孩子一生意义深远。
很多成年人进入工作中,才意识到自己缺少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事实上,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的,就是他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的层次。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考框架可以分为跨领域的能力、顶层的大局观、深入思考本质原因这几个方面。人与人顶层思考框架的差异,跟多年的知识积累和见识有关,也与一个人的学习环境有关,最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难短期改变。
3、 跨学科的底层思维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跨学科的底层思维。基本的底层思维能力包括哪些呢?对启蒙阶段的孩子,简单说,大概有这些:
理解能力:能听懂别人讲什么,能理解上下文的含义,能理解知识的表达。
抽象能力:能从具象的生活走向抽象概念,能讨论抽象概念。
逻辑能力:能进行推导,能思考因果、判断观点,能进行逻辑推理。
联想能力:能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举一反三,做题事半功倍。
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能对事情描述清楚,有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能力:能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通过自主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些思维能力,是通识教育最着重培养的。孩子会从科学学习中,熟悉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一个人在任何领域的工作都有莫大帮助。
孩子还会从人文学习中,理解深刻情感和社会关系;从艺术学习中,增强美的感知和自由想象。人文艺术的学习,让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大胆地想象,能更理解人的心灵情感。
4、学习经典
通识教育非常强调研习经典,而这非常利于人建立整全的视角和贯通的思维。绝大多数通识教育体系,都强调经典学习。
通识教育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将人类文明融为一体,让学生看见整体文明发展的脉络。而经典学习,是最能串联人类文明精华的思考方式。
所以通识教育,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它教人广博,将人类文明视角贯穿各个学科,让孩子纵览古今中外,胸怀天下;它强调多学科综合,认为科学理性、人文情感、艺术想象力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应具备的素质;它还强调经典教育,认为大师经典最能代表人类智慧的精华,能让人获得情感和智力双重培养。
5、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
通识教育是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价值观下,我们可以获得学习各个学科的具体思维方法。那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学习数理科学呢?传统的理科学习,是告诉孩子一个公式,然后让孩子练习如何应用。
比如,告诉孩子压强公式,然后就不断换参数,计算结果。可是这样的讲授是无聊的、缺乏创造力的,孩子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如何探究新的知识。
按照通识教育的讲法,每个知识都是一把钥匙,最重要的是要设置合适的锁,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己探究如何开锁,最终获得知识的钥匙。
如果以通识教育的方式讲压强,会问孩子:“为什么锤子锤不破一块布,针尖却能扎破一块布?”然后对比锤子和针尖的不同,让孩子讨论这里面的道理,猜想并验证,最终发现压强。
我们让孩子获得的,应该是开锁的能力。人类的发展,就是发现一个又一个新锁,通过聪明才智解开每一把新锁,每一次的解锁过程,都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孩子锻炼的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