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逻辑的力量有效沟通,化解分歧?掌握这2个技巧|好书一图读懂
本文字数4305,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逻辑的力量》。
作者郑乐隽(Eugenia Cheng),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理论数学领域的荣誉研究员,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客座科学家。自2007年以来,她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的演讲浏览量已经超过100万次。她还是一个开过音乐会的钢琴家,会说法语、英语和广东话。她的人生目标是让世界摆脱对于数学的恐惧。她的著作《超越无穷大》(Beyond Infinity)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提名。
本书并不是要教你如何用逻辑技巧去驳倒他人,而是教大家如何利用逻辑理性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有效沟通,化解分歧,达成一致,从而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相处?该如何决策?作者郑乐隽以数学家的睿智敏锐,剖析减肥、歧视、性骚扰、社会福利、特权、虚假新闻等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逻辑的力量,教我们懂逻辑,有效地运用逻辑,更好地应对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建立一个思维框架。比如开车不能闯红灯,骑车要走马路两侧等等,这就是逻辑。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大家不守规则,交通就会堵塞,秩序就会混乱。那么逻辑有哪些重要性呢?
1、清晰表达,取得共识
那么逻辑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逻辑思维与诡辩》这本书中我们提到过。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同一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一致。它要求必须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亦即每一个概念或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统一。否则将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其次,矛盾律。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它从反面要求思想必须首尾一贯,不能对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否则将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接着,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它进一步要求不允许对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否则将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最后,充足理由律。在论断过程中,任何一个论断被确定为真的,必须具有充足理由。它要求在一个论证中,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否则将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原因的错误。
总的来说,就是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要有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模棱两可,要有前因后果。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不清、莫名其妙的状况。
假设你是一位老板,有个下属对你说:“老板,我发现最近的原材料涨价了,但是包装纸没涨……刚才物流公司也打电话来说要提价,我又比较了其他几家的价格,发现他家不是最贵的……还有,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涨价了……但是幸好,我们的广告费花得比较多……”这样的话,你听了是不是一头雾水?
但如果他这样说:“老板,我认为咱们的产品应该涨价20%,而且要超过竞争对手。因为第一,最近原材料都涨价了,物流成本也上涨了;第二,竞争对手全都上涨了10%~20%,我们应该跟进;第三,因为广告费超标,我们还应该留出广告费的空间……”这样的话,你才知道他要说什么。这就是逻辑是否清晰的差别。
除了清晰表达思想,逻辑还能帮人们取得共识。因为逻辑推理有一定的规则,对谁都一样。如果两个人对一件事有争议,可以把各自的逻辑摆出来,看分歧到底在哪儿,努力寻求共识。
2、举一反三
由已知的东西推出未知的东西。这些新知识因为经过了逻辑推导,是值得信赖的。逻辑为什么值得信赖呢?
比如,三段论推理是有两个前提的演绎论证。凡人都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是苏格拉底必有一死。它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来的,也是逻辑思维的核心。
所以逻辑通常被定义为,构造有效论证的规则。它是非常可靠的。当然逻辑推理不会增加新的信息,但是会增加新的见解。
比如,“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军人也是有感情的”,这句话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信息,但是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更重要的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事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联系,所以逻辑可以通过这些联系,推出一些我们未知的真相。
比如,美国前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曾主持一项研究,要查明为什么美国婴儿的死亡率比欧洲国家更高。他发现美国婴儿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妇长期营养不良;而在美国,这不是因为缺乏食物,而是年轻的母亲们缺乏营养知识,不注重饮食造成的;而年轻的母亲们缺乏营养知识,是因为在高中或大学里的营养课程没有跟上。
由此产生一个惊人的推论:如果改进美国学校里的师资和营养课程,将有助于减少美国婴儿的死亡率。这就是在现实中通过一长串逻辑推理而得出重要结论的案例。
这样的推论告诉我们,逻辑不能让假的变成真的,但能揭示更多真相。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如果你的推论每一步都由逻辑驱动,它们可能仅仅是某些定义的拆解,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串联在一起,就会得出某些全新的结论,甚至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那么,逻辑有没有局限性呢?如果有的话,它的局限是什么呢?当然有。
作者说: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发明,但是当你发现自行车不能飞的时候,你会扔掉它吗?不会。你只要在使用时不超越它的极限就可以了。比如在高速公路上或珠穆朗玛峰上骑自行车,都不太合适。逻辑作为推理工具也有局限,但这不意味着逻辑是失败的,只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逻辑推到它的局限范围之外。
1、有极限
逻辑有“极限”。什么意思呢?逻辑是有效推理的规则。它本身没有起点。换句话说,逻辑必须从某个前提开始,这是没法论证,又毋庸置疑的东西。
比如,在平面几何中,“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就是一条公理;而在生活中,“人人生而平等”就是一个信念。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无法争辩对错,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否则逻辑无法开始。反过来看,逻辑在这些问题上是无法追溯下去的,所以称之为极限。
这就是为什么遵守逻辑的人仍然可能产生分歧,因为逻辑的起点设定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在观点交流中,有时候在某些节点上,我们只能停止追问和辩论,接受分歧的存在,否则永远不会有结果。往往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求助逻辑之外的东西来得出结论。
2、逻辑含着自我否定的隐患
逻辑最重要的是一致性,也就是不能自相矛盾。我们不能在思维过程中认为某个事物既对又错。比如,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既是醒的又是睡的等等。这是讲逻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定义逻辑规则的核心。
但是,人们在思想探索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对逻辑规则的核心构成了挑战,这就是悖论。悖论的奇特之处在于,我们按照公认的逻辑推理方式,可以从中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它暴露了逻辑含有自我否定的陷阱。
比如,有一家人,家里有两个孩子。这天是四月一号愚人节,一大早哥哥就跟弟弟说:“弟弟,今天是愚人节,我要好好骗你一回,你要小心哦。”弟弟一听,赶紧提高警惕,一整天都防着哥哥。但是直到晚上快睡觉了,也没等到哥哥骗他。
他很生气地跑去对哥哥说:“你骗我,你没骗我。”哥哥听了笑了。现在的问题是:弟弟被骗了没有?如果说他被骗了,那么哥哥对这件事早就打过招呼,说明他没有被骗;如果说他没有被骗,那么哥哥说要骗他的话就是假的,说明他被骗了。这时候无论你做任何判断,都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就是悖论。
因为悖论会产生一种特殊效果,就是对命题的肯定会导致对命题的否定;对命题的否定又会导致对命题的肯定。这就触及了逻辑规则的核心,动摇了逻辑的根基。
3、体现为理性的局限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叫理性人假设。就是说每个人都能通过理性思考和选择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在理性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中,逻辑推导无疑是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理性思维就是逻辑思维。
但在有些学者看来,理性思维是有局限的。比如在紧急状况下,我们没有时间调用逻辑推理,只能靠本能反应来避免危险。比如,老虎来了,你本能的就是逃,我们不会进行逻辑分析。这时候讲逻辑是危险的。
理性思维的另一个缺陷是,个人认为是理性的选择,可能对集体来说是不理性的。比如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大家开车都抢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结果谁也走不了。它说明个体的理性选择可能导致对集体不利的结果,体现了逻辑的局限性。
作者选取了一个角度,就是逻辑与情感的关系来说明。它认为逻辑和情感看似对立,其实可以互补。我们应该用逻辑理解情感,用情感支撑逻辑。这样才能清晰地思考,有效地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
作者说,要尽量扩大它们的交集,充分发挥两者结合的优势;要尽量避免非此即彼、偏执一端的选择。那么应该怎么把逻辑与情感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优势呢?
1、理解情感
要用逻辑去理解情感。或者说,要找出情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要知道,情感不会说谎,如果你产生某种情绪或感受,它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理解和回应这些情感,而不是否认或压抑它们。
比如,两口子吵架,妻子对丈夫说,“你从来都不打扫房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情绪表达,她认为丈夫平时干活太少,而自己干活很辛苦,所以很不满。
如果丈夫能理解这种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逻辑,从安抚她的情绪出发,承认自己干活太少,说老婆大人辛苦了,今后自己要努力改进等等。这样才能化解抱怨,解决问题。这就是用逻辑理解情感,而不是用逻辑挑战情感的效果。
2、用情感支撑逻辑
作者认为,情感的注入是让人信服真理的强有力方式。如果缺乏情感,科学、数学以及逻辑都很难被人内化。甚至可以说,情感能让人信服任何事,不管它合不合逻辑,真实不真实。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那么怎么用情感支撑逻辑,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呢?作者特别强调了类比——也就是通过展示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传递观点的方法。
比如,二战期间,一开始希特勒的军事力量很强大,英国、苏联等国家几乎抵挡不住他的进攻,它们迫切需要美国的武器援助。罗斯福总统知道事态很严重,但当时美国是中立国,政策和民意不允许美国援助其他国家。怎么办呢?
罗斯福对公众发表了一次谈话,他说:如果邻居家着火了,急需帮助,我们只能把浇花园的水管借给他去灭火,否则火势蔓延起来,大家都会遭殃。他用这个类比触动了民意。不久后,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和武器,极大地扭转了二战战局。
由此可见,类比的力量在于通过情感的共鸣来完成观点传递,而不需要深入逻辑细节,因此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渗透性。但正因为如此,很多不合逻辑或违背事实的观点,也能借助情感的力量广为流传。这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说,能够将逻辑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人,一定是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充满智慧的。因为只有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感悟力,对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达到最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逻辑的力量。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5个方法帮你摆脱婚姻、职场、家庭中无处不在的精神控制|好书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