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预防孩子抑郁?|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5

本文字数6129,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


本书作者杨意。临床心理学家,督导。武汉大学法学、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双学士,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硕士,康奈尔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


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医疗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剑桥健康联盟。曾就职的其他临床部门包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科急诊病房、精神科慢性疗养病房,以及社区精神健康中心。


现独立执业,擅长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咨询。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师培训项目培训实习督导师,兼哈佛大学教学医院麻省总医院跨文化学生情绪健康中心中国心理教育主任。曾受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十一学校、华南师大附中等学校做青少年及成年初期心理健康方面的演讲。


这是一本帮助家长了解抑郁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并对其进行科学引导的实用手册。很多孩子总是情绪低落,易怒易哭,并且旷课厌学,甚至是自残自伤。


这些种种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因为患了抑郁症,而很多父母却以为孩子只是压力大,有点不开心而已。他们没有对抑郁症的直观概念,也不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和产生原因。


当今社会对患上抑郁症的孩子会贴上一些莫须有的标签,比如叛逆、懒惰、没有毅力等。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本书会告诉我们答案。本书首先会回答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判断孩子是抑郁 ,还是单纯的不开心?如果患了抑郁症,在与孩子互动中要避免哪些问题?如何做到真正理解孩子?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疗愈?万一孩子有自伤甚至自杀的意图,又该如何应对?


抑郁症对孩子日常功能所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变得低落而不稳定、认知消极而脱离实际、人际关系恶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自我价值感降低。本书也会从情绪、认知、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价值感五个方面,讲述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始发与复发。


01如何判断孩子患了抑郁症


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我们可以留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比如大多数的时候孩子是不是蔫蔫的、疲惫不堪、情绪低迷?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是得了抑郁症。


当然,光这3点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得了抑郁症,因此,我们可以来看看抑郁症有什么特点?与抑郁情绪又有什么区别?


1、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什么是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只是抑郁症情绪上的症状,比如悲伤、沮丧、困惑、痛苦、绝望等等。当抑郁情绪伴随着身体、行为、认知、自我态度、人际关系等层面的症状时,就会从抑郁情绪变成抑郁症。


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开心,有些伤心等一些负面情绪时,这只是简单的有些抑郁情绪,但是如果我们长时间的对事物失去兴趣,影响了自己的身体、人际关系,认知能力的时候那么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大概有10大症状:情绪低落、对活动的兴趣或乐趣明显减少、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明显优柔寡断、自我价值感低或有过度或不恰当的内疚感、对未来绝望、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睡眠障碍或睡眠过多、食欲或体重显著变化、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以及精力下降或疲劳。


如果同时存在以上10个症状中的至少5个,这些症状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发生,而且几乎每天都发生,持续至少2周;而且情绪低落或对活动的兴趣明显减少,那么就可以判断是得了抑郁症。


比如,孩子考试名次下降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到了周末你带他去游乐园,一路上欢天喜地,回家后一切恢复正常。那么这就是对一场挫折产生的抑郁情绪。但是如果孩子名次下降了,好朋友撇下自己和别人玩,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孩子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泣,不理人、不吃饭,怎么逗他开心都不管用,孩子越来越自卑、自闭,那很可能就是得了抑郁症。


2、父母的反思


孩子如果抑郁了,首先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以下问题:


第一,自己对孩子患有抑郁症有什么反应?很多父母会产生“不接受”和“害怕”。不敢相信孩子会得抑郁症,但是父母的这些反应会让孩子感到不被接纳、没希望和不信任,甚至会加重病情。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这种反应,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理解。


第二,父母会觉得孩子“就是懒”。比如孩子之前会做的事情,因为得了抑郁症不做了,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因为懒,从而责怪孩子,总是说孩子懒。


第三,会把孩子当作问题本身。如果家长总是觉得孩子有问题,会孤立和以敌意对待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父母从”亲子关系有问题“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父母就会努力改善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从而促成孩子的良性改变。


帮助孩子是必然的,但是在这之前父母要做到理解孩子,因为抑郁症发生的潜藏在每个人之中,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得,而是由于外界因素,比如社会、生物、心理等造成的。因此,父母要去正确的认识抑郁症。


那么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3、如何帮助患抑郁症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抑郁症,做到不恐慌,不紧张。尽早发现孩子的症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其次,父母要寻找治疗方案,如果孩子确实得了抑郁症,那么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接受治疗,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帮孩子约第一次面谈,让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孩子。最后,还需要正确的认识药物治疗。避免对药物治疗产生偏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更换药物。


还有就是赢在心态。不要给孩子一种”我得了抑郁症“父母非常重视,非常紧张的感觉。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负担,影响了父母的生活。父母要做到既要重视又不能过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建立现实期待。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治疗,肯定会耽误很多学习。当孩子出院了,父母不要一下把所有落下的课都补回来,而是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果让孩子加码学习,压力突然增加,很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因此,要调整期待,不急不躁,把节奏放稳,让压力逐渐增加,边适应边增加。用愿意发现孩子长处的眼光看待孩子。提醒孩子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告诉孩子他还是父母眼中那个独特的人。给孩子打气、鼓励、即使抑郁症不完全消失,但他仍然可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2.建立健康的边界。父母要接受自己做不到的,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觉察我们的保护欲和控制欲。


3.给予情感支持。比如可以多赞美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抑郁症太熬人了,你付出了努力,尝试了很多方法,想把自己调整出来。多倾听。仔细倾听孩子的言外之意,多理解孩子的情绪,多共情。当孩子不开心,痛苦的时候多去认同孩子的感受,认同他说的事实。


总的来说,来自家庭的支持,包括情感上、物质上等方面,对患者至关重要。父母要多对孩子赋能,表达出关心,但不要施加压力,保护孩子的隐私,多支持孩子,鼓励孩子。


02如何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患上抑郁症,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提前作出预防,不要让悲剧找上门来。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书中提到了5个方面,分别是:


与孩子建立足够好的关系;

帮助孩子培养正向稳定的情绪;

帮助孩子培养积极务实的认知;

帮助孩子增加改善问题的行为;

帮助孩子提升自己价值感。


1、建立足够好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预防抑郁症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人来说,人际关系改善可以减轻抑郁症。因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足够好意味着我们要保证正面的互动多过消极负面的互动。有研究显示,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婚姻质量和寿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心理学家发现,夫妻之间负面互动多过正面互动的,孩子有更多的行为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夫妻双方争吵地越多,孩子受到的影响越严重。当父母的关系越好,孩子展现出来的亲社会性行为就越多。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方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


同时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这需要我们找到孩子喜欢的语言去表达爱。《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把表达爱意的方式划分为5种。这5种语言分别是: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肯定的言词包括什么呢?首先是赞赏。比如“哎呀,你太好了”“你真好”“你真美!”这些都是赞赏。其次是鼓励,比如“我相信你,你一定做的最好”。赞赏、鼓励、仁慈的话语、谦和的话语,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希望别人对我们讲的。


精心时刻指的是什么?精心时刻指的是,你把注意力全部地放在对方身上,能够和对方分享的这种高质量的时间。比如,精心地对话。精心的对话必须是倾听、具有同理心,还要有一个互相交流过程。


买礼物要买对方喜欢的。比如,“有一次过情人节,别的情侣都是送鲜花、送戒指、出去约会吃饭,而我老公给我买一个吸尘器。因为他觉得吸尘器可以帮我拖地,吸床。而我当时的感受就是一言难尽,因为我觉得他是在提醒我,我在家里就是要做家事。但是我其实想要的是他能带我出去约个会,买束花,因为这样我会觉得他是关爱我的。


服务是以计划花掉时间和努力,或者说以你的时间、努力和精力来投资的东西。要有一种正面积极的态度和精神来完成,这个就是爱的表现。爱是一种选择,它是不能被强迫的。


身体接触,比如牵牵手,拥抱一下等等,这些都是身体的接触。


通过这5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了用赞美的方式去孩子互动,这里需要注意3点:赞美的内容要详细化、具体化。其次,对努力和过程进行赞美,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最后,要真诚。


最后,我们还可以跟孩子玩在一起、笑在一起。比如全家人可以去游乐园玩,或者看场电影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事情。


2、引导稳定而正面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还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打骂孩子,而是要去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会控制。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1.命名情绪。命名情绪就是要客观地、平静地,不带羞辱性的指出来正在发生的是什么。比如,孩子不起床。父母可以这么说:“我现在开始感到不耐烦了,因为我教你起床已经有十分钟了。我担心你会迟到。”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把情绪“做”出来以后,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命名情绪,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


2.焦虑是我们常见的负面情绪,当孩子焦虑时,我们可以用正念来帮助孩子调节焦虑。作者在书中提到了4个正念的方法:呼吸干预;五种感官5-4-3-2-1练习;冥想;“正念自我关怀”。


呼吸干预其中有一个方法叫做“4-7呼吸”:吸气时数到4,呼气数到7,保证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


第二个五种感官就是吧注意力从那个头脑中的世界,转移到自己身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中,调动自己的五种感官,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依次说出5个映入眼帘的物体,比如,“我看见一个杯子、一个手机、一本书、一扇窗户、一顶吊灯”。


4个身体能触碰到的物体,比如,”键盘上的凹凸,椅子上柔软的垫子等“。


3种耳朵能捕捉到的声音,比如,”我听到电视的声音、客厅有人打电话“等等。


2种鼻子能区分气味,比如,”我闻到了手上沐浴露的香味、头发上洗发液的菊花香”。


1种嘴巴能品尝的味道。比如,“茶水的味道”。


第三个冥想。静静地坐在那儿,然后任由念头一个一个地起来,盯着它看就好了,不用跟着它走,也不用压抑它,这个状态就叫“冷眼旁观,却不深陷其中”。短的冥想只有几分钟,长的几个小时,都可以。


第四个“正念自我关怀”。正念觉知,静观当下:觉知痛苦的存在,诚实看到自己的痛苦是什么,不逃避它,也不认同它。


3.从“评判好坏”到“反映事实”。比如,“这次考试哪里你比较满意”“哪里你还不太满意”。父母要反映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去评价结果,给孩子空间和思路去进行自我评价,发现孩子的努力,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肯定他的努力。


3、培养积极而务实的认知


抑郁症患者在人之上会体现为消极、扭曲、固化的观点,令其判断力下降,并做出带来不利后果的决定刺激和恶化抑郁症。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和务实的认知。


首先,要从父母开始。很多父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会认为,只有完美无瑕地完成任务,取得成绩才有价值,否则自己就是一文不值。完美主义者会觉得很难做出决策、对一些社交场合感到恐惧、遇事拖延、很容易意志消沉、感到自卑。如果父母是完美主义者,这不仅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孩子,给孩子带来压力。


其次,父母要识别孩子认知扭曲,将它们替换成务实有益的思维方式。比如,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偏概全是最顽固不化的思维扭曲。比如,一直努力取悦妻子的丈夫出了差错,忘了做妻子让他去做的事情。于是妻子责骂他:“你从来不帮我做事。”丈夫感觉受了委屈,心想:“我做什么她都觉得不够好。我永远无法让她满意。”这就是以偏概全,做错一次事情,就把之前做的事情全部否定。


最后,找到和自己善意的交流方式,进行积极地自我对话。比如,当你有“我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感受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想法,比如我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得不到也没关系。这样我们可以不那么焦虑和消极。也就是说,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边界感,要相信自己能力和价值,否则的话,你会长期被那些负面想法所困扰。


4、增加改善问题的行为


当父母习惯性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不妨问问自己:“我认为不好的,真的有那么不好吗?”这样父母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没有那么多问题。改善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改善问题的行为才能逐步提高。其实在问题面前,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 因此父母要多给予陪伴,和他一起分析、评估局面,寻找原因,对比选择,制定对策。


书中提到一个方法叫做从“批评”到“询问”。就是帮助孩子意识到“有问题”,并了解“具体是什么问题”。但这个过程不是让你去批评孩子,而是询问。


评判是消极的,而询问是积极的。比如,孩子上课打瞌睡,被抓住了。很多家长会批评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大声哭闹,不欢而散。而正确的做法是,先理解孩子,放下成见,多角度收集信息,是不是孩子因为这段时间压力太大,睡眠不好,导致上课打瞌睡?而不是孩子有意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多询问孩子,是不是因为压力多大,需要怎么调整来缓解压力。


5、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抑郁症在自我态度上都是体现出低自我价值感。什么是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否定自己,失去自信。因此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我能行”的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要对孩子理解、接纳、欣赏,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对自己有理解、接纳、欣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在一次次实操中搭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从心理学意义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预期和判断。”


比如,不要说“你去啊,姐姐叫你玩,你怎么不去呢?你看姐姐性格多好,哪像你!”这样的话给孩子什么感觉?别人好,那好就好呗,我不好就不好呗。这样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越来越受挫。


书中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建议,非常实用,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去阅读一下原书。本书既有切实的指导,又有理论知识,还有科学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如何进行精准创新?掌握这5个步骤|创新者的任务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促进与别人的合作?|合作的进化

如何拥有好睡眠,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让好睡眠成为你的职场优势

四个步骤带你顺利实现职业转型|职业重塑

北大脑科学专家,带你逆袭成学霸|学习力脑科学

《爱的五种语言》—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