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应该如何走出心理困境?|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本文字数5524,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本书作者洛莉· 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美国知名作家和心理治疗师。在书中,她写下了和四个来访者展开咨询的真实故事,也分享了自己遭遇失恋、寻求心理治疗的经历,展现了生而为人,谁都无法逃避的难题;爱恋痛苦、事业的迷茫、死亡的阴离别的创伤等等。
她为《大西洋月刊》撰写的“亲爱的治疗师”专栏备受读者欢迎,她的TED 演讲是2019 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讲之一。她经常作为心理健康话题的专家,出现在《今日秀》《早安美国》等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凭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她已成为《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出版人周刊》等媒体热推的畅销书作家。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而且本书还入选了2021豆瓣年度图书榜单;《新京报》2021年度阅读推荐榜单等。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很让我感动:所有困境其实都有出路,我们可以选择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接下来我们聊聊这本书。
什么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呢?它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预约好了的咨询时间)到特定的地点(得是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医生的办公室,而不能是随便找个咖啡馆),去找特定的人(心理咨询师),然后围绕着一些议题开聊。
目的主要是解决当事人在生活当中遭遇的一些困境、困扰——这些困扰不仅仅是现实层面的,它是对当事人的情绪、情感,乃至心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一些困扰。心理咨询就是现代人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那这本书恰恰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自助读物。
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其实这几年,人们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心理咨询有需求的人,数量在成倍地增加。
2022年,中国科学院有位院士公布了一组数据:新冠疫情这几年,使全球有心理方面问题的人增加了数亿人。具体来说是焦虑症增加了大约9000万例,抑郁症增加了7000万例,受失眠等问题困扰的人增加了好几个亿。
很多人对心理问题有很多偏见,有的人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有的人还会把心理问题看作是一种禁忌,尤其是(某些)男性,觉得好像如果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是个软弱的人。这类人就算是接受了自己心理有问题,也绝对不会愿意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人,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比如,书中提到有一对夫妻,他们俩各自都被诊断为抑郁症,就在同一个屋檐下,但他俩都瞒着对方,自己偷偷地吃抗抑郁症的药片。所以心理咨询更多会触及我们的病耻感,就是说我因为得了这种病,不光遭受疾病的痛苦,还为它感觉到羞耻,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更不要说有勇气公开去寻求帮助了。
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往往都在内心当中希望他的咨询师是一个高于他的智者,是一个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困惑和困扰的人,是一个在处理至少个人事务和情感关系方面游刃有余的人,好像这样的人才值得信赖,才有可能帮我们治好心理问题。
但事实上却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本身在生活当中也还是普通人,也会发脾气、闹情绪,也可能会吵架或者闹离婚,甚至其实有时候他们也会焦虑和抑郁。当你发现自己的咨询师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甚至他自己可能也有点心理问题的时候,你还会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对方去治疗吗?
比如,书中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有一天她在买咖啡的时候接到了一通电话,得知了一个很突然、很不幸的消息,这让她当场失声痛哭。恰巧,这一幕被她的一个来访者看到了,结果这个来访者当场就取消了已经预约好了的心理咨询,并且后来再也没来找过这个咨询师。这就是心理咨询,特别是长程的心理咨询必然会遭遇也必须去破解的一个困境。
但大家只有知道了咨询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当我们打破这道屏障,来访者和咨询师才能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五个心理咨询案例,包括如何治愈童年创伤、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如何面对人生重大变故、如何迎接死亡等等。作者洛莉在讲这些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很多跟故事情节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由于篇幅问题,我挑了其中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女主角名叫朱莉,她今年33岁,在一所大学里边当老师,刚刚获得了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成为终身教授相当于拿到一个“铁饭碗”,能从事体面的职业、做喜爱的研究,还有寒暑假。而且学校每年都会给你额外的津贴。所以说当朱莉获得了这样一个职位的时候,她人生的前景本来应该一片光明。
她刚刚怀孕了,也有一个很爱她的丈夫名叫迈特。就在朱莉对未来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的时候,她却被诊断出来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这种癌症让她最多只能再活十年。而且没过多久,她还因为癌症流产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莉就找到了作者洛莉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她希望洛莉能够帮助她,指导她如何把对于这一辈子的美好期望,都最大限度地压缩到这十年里,去迎接最后的死亡。
经过咨询师洛莉的初步心理治疗之后,朱莉决定了,她要做一些她以前从未尝试过的,甚至听起来有点疯狂的事。她列了一份遗愿清单,在上面添加了很多想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洛莉告诉她:一个真正面对死亡的人,在遗愿清单上应该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因此,她的遗愿清单上只剩下三五件事情,她也真正接纳了死亡。那三五件事,就是生命在她眼中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朱莉听从了洛莉给她的建议,她在遗愿清单上列了两个最重要的目标。首先是在生活方面,朱莉想成为一名妈妈,并且她想尽可能多地体验抚养孩子的过程。
其次,在工作方面,朱莉做了一个蛮出格的决定:她决定去超市当一名收银员。为什么呢?
因为一直以来,朱莉都是一名大学老师,教书和科研占据了她工作当中的绝大部分。特别是搞科研,从投入到回报的周期很长,这就注定了朱莉在大学里边的工作,在短期之内是没有很强烈的反馈激励的。但现在朱莉没有时间去等待一个漫长的结果了,她想要做立马有反馈、有收获的事,最好还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收银员这个工作就非常符合朱莉的要求。
咨询师洛莉后来有一次带着儿子去超市买东西,就恰巧碰到朱莉给他们结账。当时朱莉戴着一顶金色的假发,洛莉发现,朱莉结账的这条队伍前进得特别快,而且她也非常擅长跟顾客唠家常,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喜欢这个收银员。等朱莉给洛莉结完账之后,她把结账的小票递给洛莉。洛莉回家之后才发现,小票的背后写着一行字——“我怀孕了!”
洛莉看到这行字非常激动,因为她知道,要孩子一直都是朱莉的心愿,是她生命最后这几年里最看重的一件事,好在她又成功怀孕了。朱莉为此特别高兴,她跟丈夫开始头脑风暴给孩子取什么名字,还有以后带娃的各种细节等等。当然我们的作者洛莉也为朱莉感到高兴,因为她感觉,虽然朱莉被癌症宣判了死刑,但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却正在走出死亡的阴影,朝着更积极乐观的方向前进。
1、生存还是毁灭
但是苦难偏偏还是接踵而来。当朱莉再一次来找洛莉做咨询的时候,洛莉才知道,朱莉其实不久之前又流产了。在这几个月里,她非常努力地跟命运抗争,一共怀孕了三次,但每次都以流产告终。几个月下来,朱莉看上去就像老了十几岁,皮肤上满是皱纹,眼睛也布满了血丝,非常憔悴。洛莉很心疼朱莉,特别是她反复流产的这件事,因为这基本上就宣布了,朱莉的遗愿清单上那个想要孩子的目标,已经很难实现了。
但朱莉看上去似乎很平静,她现在有一句口头禅叫作“至少我的癌症没有复发”——她已经对命运妥协到了一个极低的限度了,本来她的目标是想要生个孩子,现在她的目标变成了“只要我还能活命就好”。
主治医生发现,朱莉之所以每次都流产,是因为她的子宫里长了一个纤维瘤,需要动手术切除。但就当他们准备做手术的时候,医生又发现,纤维瘤已经癌变了——也就是说,朱莉的癌症又复发了,而且还在扩散。如果想要活命的话,她就不得不切除身体上的一些器官。
所以朱莉现在面临着三个选择:
选择一,切除结肠。这意味着她将失去排泄功能,今后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上厕所,而且必须在体外挂一个粪袋去储存她每天的排泄物。
选择二,切除子宫。对于朱莉这样想要孩子的人来说,切除子宫意味着彻底放弃生孩子的念想。
选择三,切除阴道。这意味着朱莉再也没有办法体验性生活。
所以说,面对死亡的这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事件,死亡也可能是以这样一种面目出现的,它让你不断地痛苦、不断地丧失,每一次丧失都是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残酷折磨。
朱莉本人曾经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性,她有一个座右铭叫作“我两个都不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朱莉觉得,眼前两个选择她都不满意的时候,她会两个都不选,宁愿自己更苦、更累一些,做更多的努力,也不愿意随便妥协。这就是她过去的人生信条。
但是当面对癌症的时候,她要么选择生存,要么选择毁灭。这个时候她再也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两个都不选了。这种困境也给他俩的亲密关系带来了一些危机。
2、 爱与孤独
有一天晚上,迈特坐在家里看电视,朱莉在旁边刷手机,她搜到了一些关于治疗癌症的新资料,想让迈特也看一下,但是迈特的回应却很敷衍。朱莉很生气,她说:“你为什么这么敷衍?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们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了!”
结果迈特也生气了,他说:“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个晚上能不讨论癌症吗?”朱莉也非常委屈,她大声说:“因为我没有一个晚上可以松懈!如果可以给我一个远离癌症的夜晚,你知道我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吗?”
就是这样一种让人透不过气的情绪压力,让他俩的亲密关系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后来迈特跟朱莉认错了,但朱莉也很明白,尽管结婚誓词里说“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健康或是疾病,都要不离不弃……”但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结婚,都不是为了跟另一半经历这种抗癌的痛苦。
所以朱莉觉得,自己其实也非常愧对迈特,因为自己患癌,让迈特只能跟自己一起在抗癌的这条路上耗着。甚至有的时候朱莉会怀疑,迈特会不会多多少少在心里希望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样迈特就能获得解脱了,就不用跟她在这里耗费时间了。所以说,绝症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它影响的不仅仅是患病的那个人,而是对他的爱人、伴侣、家人都是一种挑战。
但朱莉在愧对迈特的同时,她又很嫉妒迈特。因为她知道,自己死后,迈特的生活最终还是会回到正轨,而自己的生命却再也没有这种可能了。即便如此,朱莉也还是深深爱着迈特。她对作者洛莉说:“我希望在我死后,他能过得幸福。所以我想帮他介绍一个相亲对象,甚至帮他再找一个妻子。我想告诉他,即便没有我,他还是可以去再爱一次。”
作为咨询师的洛莉非常理解朱莉,理解她此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情绪情感。我们既可以深爱着彼此,但同时又清楚地明白,就算对方离开我们,依然能够活下去,甚至会活得很好——这是亲密关系当中无法回避的真相。
作者洛莉很能够理解朱莉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其他复杂的情绪情感。她支持朱莉想要帮助迈特重新找一个结婚对象的决定。在我看来,朱莉之所以想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迈特的爱;另一方面,也许她并不愿意真正放下。如果迈特未来再婚的妻子是朱莉介绍的,那她即便死后,也依然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于爱人未来的婚姻和亲密关系当中。或许朱莉在内心深处,其实是害怕自己死后被迈特遗忘。
存在主义告诉我们,人会经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他自己肉身的死亡,第二次是他在别人精神世界里的死亡。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人再记得你、怀念你,没有人知道你来过,这才是真正的死亡。
3、生命的意义
在这次咨询之后,朱莉有一段时间没再来找洛莉做咨询。当她后来再一次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她的身体因为癌症的影响已经瘦了非常多,几乎撑不起来她的衣服了。
朱莉跟洛莉分享了她抗癌生活当中的另外一个困扰:很多人在得知她是一名癌症患者之后,都会说一些“无效安慰”的话,这些话不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甚至会让她有点被冒犯的感觉。
比方说,有人会跟朱莉说:“你要坚强点!”或者是说:“你要放宽心,态度决定一切!”还有人会说:“我上次看到某某疗法在小白鼠身上成功了,也许你还有治愈的希望!”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一方面是出于好心,另外一方面也是出于焦虑。那作为家人、朋友,到底应该怎么去安慰别人呢?故事当中的朱莉就说,她宁愿别人向她表达真实的同情。
比如,有人会对她讲:“我真的很为你感到很难过。”“我可以帮你一些什么吗?”甚至有的人会说:“我真的不知道此刻该对你说些什么……”这些都让朱莉感到更加真实、真诚,也更加如释重负。
朱莉跟洛莉说,她已经在准备给自己写讣告了。但是关于讣告该怎么写,朱莉其实琢磨了很久:到底是要突出自己作为大学教授的学术成就呢,还是要突出自己作为一个超市收银员对社区的贡献呢?
她把自己的讣告改了很多遍,最后只保留了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地爱着。”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朱莉对于自己三十五年人生意义的最终概括。
除了给自己写讣告之外,朱莉还开始跟迈特一起策划自己的葬礼。曾经有人就做过研究,询问那些将死之人,问他们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说,遗憾没有花更多时间陪陪自己深爱的人,无论是父母、伴侣还是子女。
几乎没有谁在死之前还在遗憾自己没有太努力工作、没有挣钱买房买车……故事当中的朱莉就是这样的,她不断地问自己、思量再三,最后才发现,事业和工作都是其次的。被爱着和爱别人,这才是自己一生当中最大的意义,也是她最希望被别人记住的全部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