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把学习作为手段还是目的

郝晓东 啃读者 2021-10-25
注: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13日《中国教师报》。

寒假期间,我批阅了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500多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写的累计近200万字的2018年“生命叙事”。

经过层层选拔而加入新网师的教师,相对而言算是不甘平庸、自觉追求成长的一群人,但其“生命叙事”仍存在着四个“看不出”:一是看不出有哪本书深刻锲入灵魂;二是很少看出有哪个重大事件唤醒生命,影响发展方向;三是看不出有哪个“重要他人”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四是在学习成长方面,看不出有意识整体筹划并持之以恒践行。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为什么主动性不足?这里涉及“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发动机”,“发动机”配置不好,再好的车都跑不快、跑不远。

教师为什么要学习?答案可能有多种:为了有个好成绩,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为了上好公开课,为了成为名师,为了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这些答案并不存在道德上的高低之分。“为了评职称而学习”不见得比“为了幸福的人生而学习”境界低,为什么学首先取决于切身需求而不是道德或境界。而真正需要区分的是,教师把学习作为目的还是手段。

影响学习成就的两个基本动机是内源动机和外源动机。外源动机认为,指行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比如一名教师研究教学法是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内源动机认为,行为的本身就是结果,比如一名教师研究心理学是因为对心理学充满好奇并喜欢。行为主义强调外源动机的重要性,认知主义则强调内源动机的重要性。

 一名教师因为外源动机而学习,容易成为优秀教师,但很难抵达卓越;而内源动机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因为把学习当作手段会降低学习兴趣,干扰学习的专注力,而且很难完成复杂、有创造性的任务。

试想,一名为了职称而学习的教师,只是为了评上职称才硬着头皮拿起书阅读,学习出于功利是不自由的,大脑只是想着如何省力尽快学完通过考核,获得职称,这样就会降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一旦获得职称,学习一般也就停止了。

把学习当作手段,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心浮气躁、心不在焉。比如,一名教师为了提升考试成绩而学习,会非常在意考试成绩的高低,在意与其他班级的竞争,注意力集中于外在因素就很难在学习上长期专注。

把学习当作手段很难完成需要创造性的工作。比如,一名教师如果对学术本身不热爱,还要写出高质量论文,就会感到压力山大,焦头烂额。

把学习当作目的,源于对知识充满好奇,把探索作为兴趣,更容易品尝到知识的美味,不断享受沉浸、苦思、探究、顿悟中的“高峰体验”。一个把学习当作目的的教师,不会纯粹为了成绩、职称、工资等外在因素而学习,也不会因为得到职称后而停止学习。对这类教师来说,学习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从现实来说,这类教师同样也在意并追求教学成绩、工资、公开课、职称等,但会把这些当作“额外的奖赏”,而不是全部,这类教师反而更容易赢得成绩、荣誉、职称……

人永远是被“看法”而不是被“事实”影响的。要真正理解“为什么学”,需要重构自己的解释系统,重新理解对学习的“看法”。然而,重新理解学习、重构解释系统何其难。许多教师都是应试教育下的“蛋”,如果没有自觉的反思和内在的觉醒,就会很难跳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束缚。

我们在幼年时,对世界充满好奇,体验着学习本身的乐趣;随着学段的提升,内源动机越来越弱,外源动机越来越强,分数、升学、工作逐渐成了天经地义的目的,学习成为手段,其本真意义也就慢慢被遗忘了。人,就这样被自己的“看法”塑造着。

当然,是选择把学习作为手段还是目的,这是你的自由。

欢迎扫码关注本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