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精华版)孙慧等|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了区域碳减排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
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了区域碳减排能力?
作者简介
孙慧(1963—),女,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王凤逸(1998—),男,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丁志勇(1975—),男,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行职员。
摘要
基于相关省份2011—2018年面板数据,在综合测度区域碳减排能力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区域碳减排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就其空间演化特征展开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能力的提升,在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等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乡村振兴、提高信息通信技术(ICT)扩散强度两条路径作用于区域碳减排能力的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区域碳减排能力的促进效应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对数字金融发达地区和碳减排能力较强地区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此外,数字金融与区域碳减排能力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本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相邻地区的碳减排能力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金融;区域碳减排能力;中介效应;门槛效应;空间效应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问题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牛鼻子”。一个区域能否实现“双碳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碳减排能力的高低。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当下,如何提升一个地区的碳减排能力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命题。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传统金融与信息科技持续融合。作为新金融的代表之一,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进一步挣脱了时空层面的束缚,在增加服务覆盖广度和用户使用深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相关交易及运营成本,具有浓厚的普惠色彩。以往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进一步考察数字金融的碳减排效应,探究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创新之处
在“双碳目标”提出的当下,数字金融在碳减排效应方面存在一定的研究拓展空间。相较于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碳减排能力所涉及的指标更为综合广泛,更加符合新时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即要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个区域的碳减排能力集中体现了其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直接决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愿景能否如期实现。本文相较于以往研究的边际贡献包括:第一,构建由经济动能、能源消耗水平、碳吸收能力、碳排放水平、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碳市场活力以及碳转移能力八个维度所组成的包容性低碳增长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相关省份碳减排能力的综合指数,并对数字金融与碳减排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验证了数字金融对区域碳减排能力的促进效应;第二,着眼于数字金融通过何种机制影响碳减排能力这一问题,在统一框架下,验证了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乡村振兴、提升信息通信技术(ICT)扩散强度促进区域碳减排能力的提高;第三,进一步对数字金融影响区域碳减排能力的异质性特征及空间效应展开了分析,丰富了已有研究。三、结论与启示(一)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碳减排能力,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振兴乡村和提升ICT扩散强度两条路径促进区域碳减排能力的提升。数字金融对区域碳减排能力的促进效应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相较于数字金融欠发达地区,数字金融对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低减排能力地区,数字金融对高减排能力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数字金融与区域碳减排能力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本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相邻地区的碳减排能力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二)启示全球已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数字金融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第一,要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数字金融高水平发展,发挥数字金融对区域碳减排能力的促进效应。第二,要着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全国范围内数字金融的普及度和使用深度,使各地的数字金融指数都能达到阈值,利用数字金融边际递增的门槛效应充分提升碳减排能力。第三,发挥数字金融对相邻地区碳减排能力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共商共治共享的低碳目标与环境治理体系,避免出现“自扫门前雪”“与邻不善”的减排模式,最终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减排。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42—56页。)
+
往期回顾
· 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