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lit·玛雅 | 古建筑原状展示照明初探
本文共 1336 字,读完约 3 分钟
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根基。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不仅是对其的一种有效利用和保护,更是满足当下人们体验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古建筑室内原状展陈照明的方法赋予了古建筑新的生命,让古建筑更好地展示文化故事,使历史价值和生活价值一代代传承。
中国古建筑体系自形成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1/3 古建筑类型
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民居建筑、宫殿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陵墓建筑和城市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我国民居建筑受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 民居建筑——四川广安古镇>
宫殿建筑是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
<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如北京的社稷坛、太庙、天坛、月坛、日坛、先农坛、先蚕坛、孔庙、历代帝王庙、山东曲阜孔庙、山西的关帝庙、各地的文庙、武庙。各地的各类祠(堂):如安徽包公祠、四川武侯祠、山西晋祠、湖南的屈原祠等,以及宗族的家祠和家庙。
<坛庙建筑--山东曲阜孔庙 大成殿>
宗教建筑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庙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寺庙建筑除石窟寺外多营建成院落式。
<宗教建筑--智化寺>
园林建筑主要有:亭、台、楼、阁、榭、舫、廊、斋、轩、堂、馆、桥、坞、甬路、地面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可分为三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风景园林。
< 园林建筑——承德避暑山庄>
陵墓建筑是安葬死者和后人祭祀的专用场所,称为陵墓建筑。现存多为帝王和王公大臣的陵墓。陵墓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较为特殊,是中国古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有严格的规制和“风水学”之说,帝王的陵墓建筑由地下部分的“地宫”和地上供后人举行祭祀活动的建筑及设施组成。历代帝王都很重视自己陵墓的营建。
< 陵墓建筑--清西陵>
城市建筑是古城功能需要的一些设施性建筑,主要是城墙、城楼、钟楼、鼓楼,以及城市中的桥梁、道路等。
<城市建筑--西安钟楼>
古建筑中承载着大量历代人民生活留下来的历史、艺术、科学信息,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好载体,是教育子孙后代,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的教材,而这些宝贵资源信息,无疑是社会发展每个阶段都需要的。
< 民居建筑--江西婺源>
一直以来的怀旧风,让处于当下的人们对过去的时代都有一种新鲜感和一颗好奇心,追寻过去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都幻想自己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超能力,能够切身去感受历史的魅力、时空的错位。
2/3 古建筑活化利用
现在的一些古建筑文物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理,通过对一些古建筑科学合理的再利用,用与时俱进的思维赋予其新的使命,便能让人们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下的多样文化。所以说,文物的活化不仅是对其的一种有效利用和保护,更是满足当下人们体验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建筑的夜景灯光作为一种再利用的手段方兴未艾,异彩纷呈,赋予了古建筑在夜晚中新的生命。
<南京大报恩寺>
然而,古建筑的夜景灯光只是解决了晚上观看建筑的问题,而白天人们要想看清楚室内的情况还是很辛苦的。
敞开着大门的内部也看不清楚,更不用说那些还需要隔窗相望的了,这样导致无论来自国际还是国内的游客体验都非常差。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安全的原因,政策上禁止游客进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避免人为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特有的建筑结构造成的。
在没有空调和其他降温措施的过去,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中国建筑特有的挑檐结构,这种挑檐结构与太阳照射角度形成了对应的关系,造就了室内冬暖夏凉。夏天进入室内的日光比较少,距离也比较短;冬天进入室内的日光还是很充沛的,也能照射的比较深。
对于原来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讲,这种方式是可以有效避免夏天的阳光直射入室内的,但对于今天的游客来讲,室外强烈的日光和室内暗淡的光照形成了强烈对比,造成了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看清楚室内的状况,更不用说去欣赏雕梁画柱和室内陈设的细节了。在还是卤素、金卤光源的时代,没有人敢冒险做古建筑的室内照明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是有也是很小范围、尝试性地做了一些局部实验。
人工照明光源的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的LED时代已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克服其他困难,能够让游客们有尊严地、愉悦地参观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和魅力了。
3/3 古建筑室内原状展陈照明及经验分享
基本原理:调节亮度比到合适的比例
亮度比是指同时或相继观看视野中两个表面上的亮度之比。一般是指环境亮度与作业亮度之比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亮度比过小,难以将视觉注意力吸引到要看的区域,环境显得平淡单调;亮度比过大会带来适应上的困难,视觉容易疲劳。正常情况下视野中最亮的表面与作业表面的亮度比最好不超过40:1。
这方面需要对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实际勘测,获得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后才能够得出相应结论。
外:内亮度≈100:1
外:内亮度≈25:1
展示与安全
既然是要平衡亮度比,那室内的照度是不是可以不受控制的增加呢?当然不是,作为历史性建筑、文化遗产,理应遵循CIE博物馆照明设计标准的保护原则。
(根据不同的古建筑室内空间材质和陈设展品材质设定适当的照度值)
安装方式、位置与安全
古建本身已经是作为文物的存在了,在考虑灯具或附件安装时尽量不与建筑本体发生实质性、损伤性的接触,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室外建筑照明的安装方式,如利用建筑结构进行抱箍式安装;独立灯杆式安装;与其他设施(护栏等)相结合。
抱箍安装时首先安装承重抱箍,通过计算确定抱箍安装位置,在抱箍与墩柱之间加垫一层10mm厚的橡胶皮,起到增加摩擦系数及保护墩柱的作用。
可移动、独立式灯杆根据不同的建筑室内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与建筑本体的实质性接触。
电气与安全
原则:基于国家电气实施标准之上的更高的定制化要求。博物馆的陈列室和藏品库房的照明配电线路铜芯绝缘导线穿金属导管敷设,而古建筑则要求采用阻燃型(甚至是耐火型)铜芯导线穿金属导管明敷,并且在入门口处或有可能有人通过的地方要设置过桥板。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与安全
在这方面除了灯具的技术要符合博物馆要求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灯具自身的热量管理,避免因为灯体自身温度过高而对古建筑表面材料的损伤及引起火灾的可能性。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和规范,从经验上来讲,建议灯体表面温度不超过65℃,最好是不超过60℃。
以上仅仅是解决古建筑室内原状展陈照明的一些基本经验分享,针对每一座不同的古建特色和区域位置特点,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展示照明策略和标准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古建筑活化利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古遗产不仅仅保留下孤立的一个建筑,而是理应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它、愿意去探访它。
对古建筑最好的保育,就是赋予它新的生命。有人的建筑才是活下来的建筑。在保护建筑本体延续性的同时,良好地展示文化故事,将历史价值和生活价值传递给下一代。
让古建筑在玛雅之光下还原历史印记!
撰稿人:张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Mayalit·玛雅,品牌灵感源自古老神秘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奉太阳神为最高神灵,在信仰的光芒下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在数学和天文历法的精确智慧令人惊叹,更掌握着超时代的建造技术。
Mayalit·玛雅秉承工匠精神,锤打出形至美、光至精的产品,可满足不同展陈空间和展陈形式需求;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展陈空间提供精确之光,品质之光,真彩之光,艺术之光和文明之光;以传承历史与文明,让观展者感知文化的韵动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