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yalit·玛雅分享 | “沉浸式灯光设计”课程分享

施聪 Mayalit 2023-03-29


本文共 3653 字,读完约 8 分钟


课程从分析可以打动人们内心最深处情感的沉浸式灯光效果出发,分享如何遵循创造力三大法则,运用六大趋势设计出让业主舍不得拒绝,观众赞赏有加的照明方案,为博物馆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1/5 什么是“沉浸式灯光”?


可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较大尺度的空间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艺术与互动科技结合,编制成影像和声音进行播放。


观众进入这个空间后,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上获得较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深深印象。


但这种影像化的展览,大多数是在实物展品之外的一种独立形式展览,较少可以做到与实物展览比较密切的融合。这可能会在博物馆举办展览时表现的更突出些。



经过导演,美工演绎的影像,难免会带有他们的个人解读的印迹。就如同一部作品,在看小说和看电影的两种方式下,给到我们的感受会有明显区别。比如在人物的相貌上,小说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不同的读者脑海中浮现的人物相貌是不一样的,电影是导演的选择,所有观众看到的角色相貌是一样的。


影像是一种单向传播,压缩了展览想象空间,在展览的话语权上处于更强势的引导地位。


分享个人观点:这种展览形式,定义为“沉浸式影像”可能更精确些。



其理解的博物馆是有着平等语境,充分对话的精神净地和知识学院,通过以物叙事,以景传情,在“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氛围中去,让观众通过观赏去想象去感悟认为这可能是更高明些的沉浸式灯光展览设计。


2/5 如何实现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灯光要实现沉浸式体验,分享人认为其本质就是如何协调和解决,“内容与主题,形式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两个案例阐述了其的观点,虽然是夜景灯光,但在表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一致的。



青岛的夜景照明效果,每一栋楼就是一个大屏幕,很多个大屏幕串起来就是青岛最美地段的夜景灯光。城市的建筑的外形,结构已看不到了,被灯光淹没了。这就是现在 “千城一面”的夜景灯光现状。

 

建筑没有了其设计语言和风格,城市没有了其精气神的特色。表面的绚丽并不能留下长久的韵味,表面的繁华并不能遮盖城市文化的贫瘠。除了审美上的匮乏,其引发的巨额投资,严重的光污染,运维难度增加等问题,越来越困扰城市管理者和民众。



上海浦东的夜景照明效果,灯光大多是以建筑的主体结构来表现,这是一种设计师之间的尊重,通过光的设计来演绎建筑和城市设计。在整个建筑群中即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又对层次和明暗的关系进行了处理。对比青岛的效果,上海夜景反而更耐看,更值得品味。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海派文化的特质,以及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和融合性。

 

无论“千城一面”还是“千馆一面”,很多时候会听到这样解释:不是我们没有设计创造力,业主要求这样做,我们也没办法。


分享人个人觉得这个锅,真不该全由业主来背,设计师和服务商应该承担的更多些。一个融入文化特色,焕发其光彩,节约投资,而不是复制粘贴,又投资巨大的设计方案,无论在城市夜景灯光还是博物馆沉浸式灯光项目上,客户是不会拒绝,也舍不得拒绝的。因为业主知道这样的设计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是真正满足他们需求的。而对于设计师和服务商而言,即实现了设计的理想,又能愉悦地生存和健康地发展。


无法实现双赢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设计创造力。


3/5 Mayalit·玛雅的创造力三大法则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让业主无法拒绝的照明方案呢?


玛雅团队是这样理解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有目的的创造”,而创造力决定了目的可实现的完美度和高度。


玛雅博物馆照明的创造力三大法则:


创造力法则之一,是培养俭省的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研究对于常用的,成熟的,已有的资源进行新用途开发,增加新的附加值。


创造力法则之二,是解除认知抑制,跳出固有思维和习惯认知,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关注并学会挑选重要的细节。


创造力法则之三,是多看多学多实践,好的案例差的案例都要仔细研究并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更广泛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而不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不断地尝试和实验,邀请更多的人来参与并反馈体验结果,从中判断趋势,获得实践经验。


4/5 三大创造力法则的具体运用——案例分享


瑞典斯德哥尔摩北欧博物馆


分享人通过“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北欧博物馆”的一个“弥合人与自然的裂痕”专题展览,详细阐述了三大法则的具体运用。


《未来水世界》


展览通过沉浸式灯光效果的体验,让观众感受,领悟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改变现在种种对于环境产生破坏的活动,随着温度升高、冰雪融化,裂缝大量出现。这些裂缝会导致严重的冰山崩裂,房屋损毁,土地淹没,动物难以觅食,人类难于生存。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必然会面临像电影《未来水世界》中的困境,陷入深深的绝望。



5/5 博物馆沉浸式灯光的六大设计趋势预判


趋势一:“化繁为简”



《道德经》里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简到极致,便是大智。简单是高级形式的复杂,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外在形式越简约的东西,智慧含量越高,因为它已经无需再更多地依赖形式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而是揉进了智慧,让我们去体会去沉浸其中。


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惜墨如金,却更容易反映主题,韵味无穷,带来无限想象,感受其深远的意境。越简单的着墨却是越难的,就像图中江南民居,白墙黛瓦,放弃了传统复杂的砖雕等建筑规制,提炼最具代表性的曲线,黑白色块的交错的韵律,来建造功能性,美观性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建筑群。没有经历由繁化简的历练,没有深刻领悟简即为美的思想,怎么能将建筑如画卷,画得如此令人向往、妙不可言。



同样形似莫比乌斯环的清水混泥土建筑,也只是廖廖几笔,顶部交互的双曲线,底下有序的竖向直线。材质上的厚重与轻盈,空间上的边界和通透,形式上的冲突,创造的是一种平衡和谐简约之美。


今天观众的审美和品味的趋向表现为:简约的更值得去品味。对简单的专注,会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太追求复杂的东西,其实就是过多的分散观众的精力,容易使他们疲倦。

 

化繁为简,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历练,也是一种不断提升境界的体现。

 

越简单越快乐,越简单越智慧,所以越简单的也越难,但经历过并实现了,我们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展览,不一样的博物馆。


分享人通过不同的案例与大家详细分享了其它五个趋势。


趋势二:“从传统到创新”


光设计不同于大多数形式设计,光线的效果受太多的因素影响,这在博物馆设计时尤为突出,珍贵的展品不太可能在设计之初就可以提供多次测试,所以要确保设计的结果完美呈现,我们的经验是三分设计,七分调试。


传统与创新,轻盈与厚重,一板一眼与无迹可寻就这样通过光,简单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创造了一个融合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沉浸式的光空间。



趋势三:“从平视到环视“


展览的视觉焦点,往往不局限在展品本身,而是扩散至更高更广的尺度上,观众也已不满足习惯性的平视观赏,而是希望得到更丰富地视觉体验空间。


在这个追求艺术审美时代,提供并尝试满足观众,对于艺术生活的不同追求和提高艺术修养的不同需求。




趋势四:“从随性到引导“


很多博物馆通过公共空间将各个展厅串连起来,但通常观众看到的在展厅的效果比较好,而走廊这样的公共空间效果乏善可陈。观众刚在展厅体验到的美妙感受,在经过公共空间进入下个展厅时,往往被打断和破坏了,在展览的引导和持续渐进性上无法保持延续这种良好的体验,也让观展的线路变得更随性了。



当下对于博物馆展览的整体性效果,也引起了更多馆方和设计师的高度关注。非常有必要投入精力去将这种随性空间建设成有价值的引导的空间。


趋势五:“从单向传播到沉浸互动“



博物馆承担着教育功能,在学术上具是权威性,但年轻一代的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你告诉我什么,它就是什么,而是更希望参与其中,喜欢深入探寻希望自己发现,在更平等的,更具对话性的语境下来获取知识。


趋势六:“从视觉体验到多感体验“



最后通过案例进行了本次分享课的小结,指出对于观众来说,没有光,空间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有了光的空间也不一定是存在的,除非我们再赋予它光的精神和情绪。这样的空间才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触动其心灵,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同时提出要做好博物馆沉浸式灯光设计,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可以从平凡迁跃到卓越,为我们的博物馆展览,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人:施聪




理解文化,自然更懂光。


Mayalit·玛雅,品牌灵感源自古老神秘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奉太阳神为最高神灵,在信仰的光芒下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在数学和天文历法的精确智慧令人惊叹,更掌握着超时代的建造技术。


Mayalit·玛雅秉承工匠精神,锤打出形至美、光至精的产品,可满足不同展陈空间和展陈形式需求;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展陈空间提供精确之光,品质之光,真彩之光,艺术之光和文明之光;让观展者感知文化的韵动与魅力,以传承历史与文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